张东玲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266071)
急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中医称之为“外吹乳痈”。中医认为乳痈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乳汁凝滞不通,邪热壅滞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我们应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获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96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4~32岁,发病时产后7~60 d,病程3~7 d。临床表现:乳汁排泄不畅或不通,乳房红肿疼痛,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伴发热、疲乏,痈脓未形成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2 治疗方法
1.2.1 内服消痈方 蒲公英、败酱草、夏枯草、王不留行各30 g,金银花、野菊花各20 g,皂角刺、漏芦、柴胡、川穹、青皮各15 g,穿山甲、通草各6 g。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行气化瘀通乳。日一剂煎服,直到症状消除后停药。
1.2.2 外敷消炎散 蒲公英、大黄、黄柏、黄连、黄芩、白芷各20 g,薄荷10 g,冰片3 g。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肿。用法:将上药碾末,取适量的药粉用温开水、蜂蜜及醋调成糊状,涂敷于患处,覆盖面大于患处,外盖敷料,12~24 h换药一次,直到肿块消失。
2.1 疗效标准 痊愈:红肿完全消退,局部硬结消散无压痛,体温、血象正常;显效:红肿明显减轻,局部硬结变软,轻度压痛,体温正常,血象基本正常;有效:红肿范围减小。
2.2 治疗结果 本组96例,痊愈89例,占92.7%,显效7例,占7.3%,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7~14 d。
患者,女,29岁,2008-07-13就诊,诉产后22 d,乳汁通畅,于4 d前因情志不畅,遂致双乳胀痛,痛引腋部,夜间更甚,乳汁不通,逐日加重,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体温38.5℃,双乳外上象限局部皮肤潮红,触及肿块,质硬,触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2×109/L,中性粒细胞0.87,急投消痈方内服,双乳肿块处外敷消炎散,嘱调节情志,清淡饮食,用上法治疗,3 d后,双乳红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乳汁通而不畅,体温降至37.6℃,继续治疗7 d后,双乳疼痛及肿块消失,局部无压痛,双侧乳汁通畅,体温正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6×109/L,中性粒细胞0.7,随访3个月,病未复发。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多因产后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使乳汁郁积所致,故其病主与肝有关,生理上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若肝气不舒,厥阴之气不行而失于疏泄则致乳汁不通,阻塞于乳络,使气血淤滞酿成乳痈[1]。抓住肝郁致乳汁瘀血互结形成痈脓之病机关键,拟消痈方清热解毒消痈,行气化瘀通乳,方中蒲公英、败酱草、夏枯草、双花、野菊花清热解毒以消痈;漏芦清热解毒,消痈下乳;皂角刺消痈排脓;穿山甲、王不留行、川穹化瘀通乳;通草通气下乳;柴胡、青皮疏肝行气通乳[2]。诸药同用能使气血疏通,痈肿消散,乳汁通畅而疾病治愈。
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外敷消炎散,对尽快控制炎症的发展,防止痈脓的形成确比单服中药疗效高。因方中四黄及蒲公英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3],据现代药理研究,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白芷能改善血行以消肿止痛派脓,薄荷能刺激皮肤产生清凉感以消炎止痛。诸药用蜂蜜调敷能使药物保持湿润,作用持久,且有解毒之功。醋能行能散,促进血行增强药物效力,诸药用开水调敷于患处,其渗透力强,直达病所,能使炎症迅速消散吸收,达到消炎止痛、消肿通乳之目的[5]。笔者采用上述中药内外合治法治疗乳痈,其疗效高、病程短,既能免除产妇手术之苦,又能保证母乳喂养,加之其方药源不缺、价廉,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宋光熠.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周震.蒲公英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9):1801-1802.
[4]张志清,刘剑,李娟.中药抑菌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25(9):688-670.
[5]蔡燕,邢艳,谢文光.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