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芳 侯安继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137
肺癌已成为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为首位。由于肺癌发病早期隐匿性强,容易被疏忽或失治误治,确诊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此时肺癌患者大多体质虚弱,且多伴发其他疾病,机体各器官代偿功能差,失去手术或根治性放疗的机会,一些病人连姑息性放疗和全身化疗也难以耐受,中医中药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徐振晔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 (肿瘤)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重点优势学科中医内科 (肿瘤)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科带头人。徐师从事肿瘤治疗研究3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溯本求源,结合现代医学对肺癌等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邪侵正虚,养精抗癌”的学术思想,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许多疑难疾患经中医的辨证施治治疗,常能化险为夷,这也是历代中医学家所推崇的重要原因。徐师在30年的肿瘤治疗中,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舍脉从证,运用的十分恰到好处。徐师在临床上尤其重视辨证施治之舌诊,特别重视查看舌苔与舌质的变化,认为舌象变化常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可较好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现将徐师重舌诊治疗肺癌学术思想初步归纳总结,与同道分享。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其与脏腑经络皆有直接或间接的连属关系。人体脏腑的虚实,病情的深浅、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均可客观正确地反映在舌象的变化上,因此辨舌成为中医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尤其是对肿瘤的诊治,舌诊观察已成为临床处方非常重要的依据。正如《临证验舌法》曰:“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气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目前有关肿瘤患者舌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舌质颜色,舌苔和舌下络脉的研究。察舌苔可以了解邪气消长、津液盈亏、正气盛衰,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舌苔的客观化研究在舌诊综合量化分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舌苔改变以白腻、黄腻及花剥苔较为多见。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分析,腻苔乃邪毒、湿毒蕴于体内熏蒸于上而形成,对于临床上辨证论治、判断邪气盛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曰:“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舌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深浅也。”
中医舌诊是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均以舌象作为重要的客观指标。辨舌象之变化可以反映证候虚实、病邪寒热深浅以及津液盈亏。
舌诊往往是准确辨证的有效途径,舌象不辨,则证候不明。中医舌诊包容了丰富的“辨证”思维于其中,如肿瘤晚期患者舌光红,多为阴虚;舌苔黄厚腻,多有湿热邪毒。
舌苔的厚薄常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浅,若苔薄者,则多为疾病初期,若苔厚者,则多病化已深。就肺癌患者而言,若苔薄白质润,则疾病多在早期,若苔厚腻晦暗,则病化较深,多处于中晚期。
中医应用舌诊来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转归由来已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变薄,由无苔变薄苔,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逆;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表示胃气已绝,预后差。
中医学认为脏腑精气可以上营于舌,而脏腑气血阴阳又可变见于舌;舌为百脉汇聚之处,肺朝百脉,且诸脏腑的变化常影响肺的变化,而肺的变化亦常影响其他脏腑的变化,所以肺癌的证情变化,大多可在舌质与舌苔上表现出来。根据这一中医理论,徐师在临床诊治时十分重视察验舌质与舌苔,认为观舌质可验其正气之阴阳虚实,察舌苔可推知邪气之寒热浅深,舌苔之润燥可验津液之盈亏。舌质淡胖或兼有齿印的肺癌患者,为肺气亏虚,必补益肺气;舌质淡暗或淡而不胖者,为阳虚湿停,则健脾温阳;舌质红或偏红,苔少或有裂纹者,为肺阴虚,治以养阴润肺清虚热;舌质红或红绛无苔者,为肺肾阴虚,宜滋养肺肾之阴结合清热消肿。徐师尤其善于根据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发现疾病的演变规律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如患者舌质由紫黯转向淡红,或由晦黯转向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为薄白苔,提示证情好转,反之则警惕扩散、转移、出血等病情恶化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努力保持患者淡红舌薄白苔。徐师在治疗证情复杂的肺癌患者时,常常舍脉、甚或舍症而重视苔舌。临诊时徐师常根据舌象变化,制裁方药,多见良效。
例如:肺阴虚肺癌患者苔少或有裂纹,舌质偏红或红,通常给予北沙参、天麦冬、元参等;对于舌质淡黯或淡而不胖者,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之药物;对于舌苔腻者,常常加用一味制苍术,认为该药运脾化湿的作用较好。
病例:王某某,男,84岁。2008年10月4日胸部CT:右肺阴影伴两肺多发结节灶、胸膜转移。因患者年高体弱,家属拒绝任何西医的抗肿瘤治疗,因此求治于徐师。症见:乏力,咳嗽气急,口干口苦,纳差,舌淡红、边有齿痕、苔浊腻,脉细无力。徐师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属气虚湿阻,痰毒内结。治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予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党参12g,白术9g,茯苓15g,杏仁9g,鱼腥草30g,枇杷叶12g,石上柏40g,猫人参15g,生薏苡仁30g,丹参30g,陈皮9g,姜半夏9g,制苍术9g,生黄芪30g,仙灵脾15 g,佛手15g,鸡内金12g,炒谷、麦芽各30g。患者服药6周后,咳嗽气短显著缓解,食欲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复查胸部CT提示肺内病灶稳定,2008年9月17日 CEA334.10 ng/ml,2009年4月22日 CEAl97.5ng/ml,明显下降。目前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继续中药治疗中。
按语:常规认为高龄肿瘤患者,多以体虚为主,辨病治疗,一味予以调补中药,常事倍功半。徐师认为,肿瘤患者舌苔的改变常能客观地反应病情的变化,临床上常常舍脉从苔。该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始终不离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灵活化裁,适时选用清热解毒药,病因得除,相应指标亦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