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建军 刘萍
随着国家基础卫生系统的扩大与完善以及社区老年化的加速,医疗改革整体方针不断向社区卫生医疗倾斜,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基本居民医疗理念方针,因此对社区实验室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当好临床医生的导航仪,服务好一线,质量管理的不断提升就尤为重要。卫生部于2006年2月27日正式颁布《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同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表明国家对实验室管理的足够重视。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和学习心得,认为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通过更加有效、合理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整体水平。
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务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工作中要以“以患者为中心”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敬业精神去服务患者,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和误差的大小。以“三好一满意”严格要求自己,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现在社区医院有不少大学生新生力量的加入,但是由于其开展项目的局限性,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广度和能力水平的提升非常有限,还没有跟上医学快速发展和临床诊断的需求。这就迫使基层检验工作者必须接受医学再教育来充实自我。在日常工作中应多和同事交流工作经验,积极参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检验医学新动向,掌握最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
积极参加实验室室间和室内质控的评价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QA)政策和程序,用所建立的QA来监测和评价整个检测过程的质量[1]。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分析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并提出解决办法。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利用L-J多规则质控图法对实验室进行室内控制管理。可是有部分实验人员仍然对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不了解。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变异,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找出根本原因,并做好失控的记录,并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对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很多医务人员却认为是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从而忽略了完整的质控系统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管理[1]。(医师开出化验单到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发出报告)相关的各科室、有关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相互配合,认真对待,杜绝医疗事故和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误差。比如:人为造成的溶血现象、服药、饮食等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LIS系统和HIS系统对接促使科室之间的沟通,加快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结果的跟踪。实验室应和临床医师一起建立本实验室的危急值传报制度,一旦出现危急值应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并请其复核报告结果,实验室做好本做好的记录。内容包括: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报告结果、报告人、报告日期时间和接收人等。
基础实验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科室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定期要请专业人员来校正仪器。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定期做好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并保存。
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市场管理[2],其中质量管理又为其核心。社区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坚持领导重视,全员参加的方针。在社区实验室仍有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仪器的不断更新和临床对检验报告的立等可取的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学习和自我学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提高检验质量做出保证,从而促进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自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振华,王治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