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整体观谈中医痹证的临床与科研*

2013-01-24 17:32元,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整体观痹证五脏

汪 元,刘 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合肥 230031)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它体现在中医藏象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养生学说等各方面,是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体现。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我们应遵循中医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中医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临床和科研,以进一步提高对痹证的理论知识,推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

1 中医整体观的内涵

1.1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中医将人体本身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内部各部分既是连续、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互为作用的。《内经》将人体生命活动整体系统各部分、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归结为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气机升降出入3种模式。用阴阳模式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由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两大类生理机能结构组成;用五行模式说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多级多路反馈联系的有机系统;用气机升降出入模式说明人不但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且人体内部物质、能量与信息也是运动转化的[1]。

在形态结构上,《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生理功能上,《内经》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互相协调活动的,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五大系统间的平衡。在疾病诊断上,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病理表现,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对患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治疗。

1.2 人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中医理论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有“生气通天”的论断,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中考察人体生理、心理、病理过程,研究人体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信息、能量以及随宇宙节律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养生方法。

2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临床

中医所说的“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2.1 从“天人一整体”看痹证的发生

痹证的形成与正气不足、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季节气候变化、气血分布状态、外伤瘀血等诸多因素有关,故在痹证的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从“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认识痹证的发病因素。

素体禀赋不同对痹证的证候表现有一定影响,不同体质的人经脉气血状态有别,罹患痹证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临床常见素体阳虚阴盛之人易患寒痹,素体阴虚阳盛之人易患热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言:“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体肥胖之人患痹多见痰浊痹阻,素体晦滞之人患痹则瘀血明显等。

痹证的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邪气乘经脉之虚侵入机体,壅滞气血,阻闭经脉。“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里特别强调“各以其时”。《内经》认为不同部位的痹证有不同的好发季节,这是因为人体气血的流行分布常随四时季节的更替、气温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而“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故《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提示季节因素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

2.2 从“人身一整体”看痹证的传变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它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五脏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正如痹证的发生不能独责某一脏,而是五脏皆可致痹。

《素问·痹论》也从整体观出发,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即“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五体痹与五脏痹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五体痹是形成五脏痹的基础,但是否发展成脏痹,主要决定于脏腑的强弱、血气的多少、邪气的盛衰,内经所言只是体痹向脏痹发展的一般规律,实际一种体痹可累及多个脏器,形成多种脏痹,同一种脏痹又可由多种体痹发展而来,这反映了痹证病程演变的复杂性[2]。

2.3 从中医药整体调节谈痹证的治疗

痹证病情缠绵,反复难愈,病久痰浊瘀血深入骨骱,非一法一方所能治愈。所以在痹证治疗中也要从整体出发,遵循以下原则[3]: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扶正以增强抗病能力,祛邪(散寒、攻逐、行气、破瘀)以达病邪被驱之目的;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宣散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瘀(痰)滞畅通,瘀(痰)滞自除,病邪自灭。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变部位选用药物,或循经取药以求药到病所;升降出入引经选药,使病邪随之而除;③三因制宜,异同相治:致病的时间、年龄、体质、季节及病程长短、生活环境不同,治则选方、药物用量亦不同;④内外兼顾,整体调节:正如《医宗必读·痹》所言:“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同时,针对病因治疗方法可多样化,内服药物的同时可配合关节局部治疗,如针灸、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等,以缓解局部症状,达到整体调节的目的。

3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中医痹证的科研

中医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整体方法,它强调在自然条件下综合研究人体整体的状态变化,强调多因素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即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些都与西医的分析还原研究方法不同。许多中医药研究因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中医药科研要遵循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用整体研究方法研究自然状态下人体疾病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研究中可以选择中医确有优势的病种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所有的治疗都以疾病的需要为依据,全面记载治疗经过,然后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并得出结论,形成理论指导临床。同时关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生命质量评价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健康状况的总体感受等,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患者整体状况,是中医治疗的一大优势。

在强调中医科研要坚持自身主体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丰富中医的科学内涵。如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痹证的机制研究,代谢组学研究具有整体动态、综合与分析等方法学特点,与中医的系统整体观相近。目前,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药作用机制研究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得以广泛应用[4]。代谢组学是一种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符合中医整体性原则[5]。利用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够对参与机体所有功能活动的成分进行检识,还可以对其作用结果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获得有关中医药原理或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预见,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18.

[2]李济仁,仝小林.痹证通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8.

[3]郭会卿,李沛,娄彦红,等.娄多峰治痹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50-752.

[4]吴泽明,孙晖,吕海涛.代谢物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99-103.

[5]王桐生,谢鸣.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10):723-725.

猜你喜欢
整体观痹证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漫画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