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心肺脑复苏中治疗性低温疗法的进展
肖玉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对心肺脑复苏中治疗性低温疗法的进展作综述,总结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心肺脑复苏;治疗性低温疗法;进展
心脏骤停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脑复苏效果。所以,要加强对脑的保护,这样才有助于心肺的复苏。到目前为止,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最具有支持力并取得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治疗方法。就治疗性低温疗法而言,尽管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但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1]。现对心肺脑复苏中治疗性低温疗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指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低温的水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有的研究[2]把温度分成为深低温28~32.0℃、亚低温(中低温)32.0~34.0℃、浅低温34.1~37.0℃三个层次,经研究发现[3],亚低温的脑保护能力最强,第二是浅低温,深低温的效果最差。同时,还有研究显示,温度不一定要降低到规定范围内才有效果,只要温度降低就会有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处理。这种观点的认同度是最高的。另外,还有研究将低于6.0℃称作超级深低温、6.0~10.9℃是极深低温、11.0~27.9℃是深低温、28.0~31.9℃是亚低温(中低温)、32.0~34.0℃是浅低温,然而这种划分方法在实验和临床中的实用性较小[4]。
2.1 适应证 目前,低温疗法基本上是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所致昏迷的抢救工作,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低温导致心律失常,将低温疗法用于其它形式的心搏骤停复苏患者可能承受不了低温的刺激,这些仅是推测,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5]。②如患者并没有昏迷而对其进行低温治疗,那么患者可能因无法承受低温而引发寒战等并发症,特别是将温度降低至中低温时[6]。
2.2 开始时机 对于降温开始的最好时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降温是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在心搏骤停时进行低温治疗的效果更佳,不仅有助于复苏,还能够保护神经功能[7],所以,有研究人员建议在心跳骤停时马上予以低温治疗,时间尽量跟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临床与动物的实验研究有所不同,同时,低温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8],所以,究竟在心跳骤停时还是在复苏后再进行低温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应进一步考究。
2.3 降温目标 2008年举办了两次大型多中心的前瞻性的随机临床研究,在研究中表明,当温度控制在亚低温(32.0~34.0℃)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脑机体,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9]。而 《2005年国际心血管急救与心肺复苏指南》内也指出,起始心律是心室纤颤心脏骤停的院外患者应保证亚低温12至24小时,体温维持在32.0~34.0℃之间。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表明亚低温有助于脑保护[10]。现在,很多欧美复苏组织和出版物都提倡低温治疗的温度维持在32.0~34.0℃之间。复苏至达到规定的温度的时间应保持在4~16小时内,平均8小时。
2.4 降温方法 针对降温方法而言,国内外都有研究,按照降温的方式可分成:非浸入性降温和浸入性降温;局部降温和全身降温;化学降温和物理降温等。其中非浸入性降温技术又涵盖乙醇擦拭、水凝胶包被的降温毯、冷水浸浴、冰袋、头盔、冰帽、水循环式、充气式降温毯等[11]。浸入性降温技术涵盖冷乳酸林格液、血管内降温、颈动脉通路降温、股动脉、心肺转流术、体外循环冷却血液技术、心室内降温技术以及通过冷却技术进行交换的鼻咽气囊导管,直肠、鼻胃、鼻灌洗,腹腔灌洗等[12]。经学者研究表明[13],对于院外心跳骤停的患者而言,在其复苏后马上滴注500~2000ml4℃氯化钠溶液能够马上降温,还不会对心率、血压产生压迫,同时还不会导致肺水肿。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操作简单方便,可在转运途中或复苏现场使用;它的缺点表现在不能够长时间的维持低温,容易被心脏功能影响,可用于低温诱导,入院后必须搭配其他降温方法才能够保持低温。有的学者选择冰毯进行院前心搏骤停降温,这种方法安全、有效、迅速、无创,每小时降温可达到3.3℃[14],同时可24小时处于中低温状态,但是它的肌颤发生率较高,容易产生热量,制约降温的速度和效率。概括的说,现在的各种降温技术都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改正,寻求更好地降温方法。
2.5 降温维持 经过不同的方法已经达到目标温度,但是到底该维持多长时间才是最恰当的,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现在,很多研究表明[15],当临界目标温度后应维持12至24小时,同时,还有研究指出,维持48~72小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倘若维持的时间较短,那么不能够对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但是,倘若时间过长,那么更容易形成并发症,对后期的治疗产生影响,为此,应深入研究其最适宜的维持时间[16]。维持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中心温度没有波动或波动幅度较小,其中,波动幅度应控制在0.2~0.5℃之间。
2.6 降温结束后的复温 截止到现在,复温方式和最佳复温速度到底是给予干预手段进行复温还是自行复温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若复温的速度较快,不仅容易导致反应性高温等并发症,还可能抵消或削弱对神经的保护作用。从现在的研究结果上表明,复温率维持在0.2~1.0℃/h的效果最佳,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复温方式。中心体温是复温的目标,切忌不可高于37℃,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状况,避免发生反应性高温。
治疗性低温疗法对于心搏骤停复苏而言,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比较安全,是到目前为止得到医学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疗措施,它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脑复苏和脑保护领域的发展。自2005年开始,它已经作为一种关键的治疗措施被列入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但是,治疗性低温疗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最佳的降温时机、降温方法、维持的时间和降温后并发症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总结出有效的全方面的治疗方案,应开展多中心的、更大型的随机临床试验。同时,将这种治疗方法和中药治疗、抗凋亡药物治疗、溶栓治疗等方法联合使用是否能够更有助于心肺复苏的治疗及预后,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和研究。
[1]田晓芬,陈蒙华.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10,16(5):693-695.
[2]王煜.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影响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21(11):1209-1211.
[3]韩奕,李春盛.4℃盐水诱导的低温对猪心搏骤停复苏后肝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21(10):1031-1035.
[4]魏红艳,廖晓星.亚低温对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7):437.
[5]Nordmark J,Enblad P,Rubertsson S.Cerebral energy failur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cardiac arrest hypothermia treatment reducessecondary lactate/pyruvate-ratio increase[J].Resuscitation,2009,80(5):573-579.
[6]廖晓星,胡春林,文洁,等.兔心肺复苏后经腹腔诱导亚低温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6-20.
[7]王杨,李承晏.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复温速率的比较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18-20.
[8]Uray T,Malzer R,Vienna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HACA)Study Group.Out-of-hospital surface cooling to inducemild hypothermia in human cardiac arrest:a feasibility trial[J].Resuscitation,2008,77(3):331-338.
[9]戴瑄,胡春林,魏红艳,等.新型腹腔降温法对心肺复苏后兔肠黏膜损伤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9-11.
[10]孙志扬,李光,孙庆文,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275-277,256.
[11]余涛.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部低温在CPR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12]王辉,方强.亚低温治疗对危重患者免疫功能及院内获得性肺炎影响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0):892-894.
[13]梁恩和,郝继山,杨玉山,等.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37-39.
[14]Varon J,Acosta P.Therapeutic hypothermia:past,present,and future[J].Chest,2008,133(5):1267-1274.
[15]刘淑玲,徐鹏,李兰翠,等.恒温保温毯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37-239.
[16]周承惇,任南征.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病人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4):378-380.
R454
A
1007-8517(2013)14-0051-02
201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