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蜂毒治疗三叉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研究

2013-01-24 16:06姚海春通讯员姚京辉
中国蜂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蜂针蜂毒三叉神经

姚海春(通讯员)姚京辉 陈 云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417000)

三叉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传导痛、温、触等感觉。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组成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组成三条分支,即眼神经分布于额顶部、上睑、鼻部、眼球、泪腺和结膜。上颌神经分布于上颌各牙、牙龈、上颌窦、鼻腔和口腔粘膜。下颌神经与从脑桥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后的内脏运动纤维并入,一同经卵圆孔穿出颅部分布于咀嚼肌,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面部皮肤。三叉神经疾病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神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常见有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损伤和三叉神经麻痹。

一、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或癫痫样神经痛学说有关,常与下列因素诱发:⑴神经是消耗糖的组织,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脑部乳酸堆积毒化中枢神经系统,以至引起暂时性痉挛。⑵部分患者因整天为头痛而心情烦躁,是诱发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因素。⑶气候变化乍热乍寒,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及齿病等都可使三叉神经易发,疼痛加剧。根据病因学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疼痛大多为右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逐渐扩散到两支或三支,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疼痛触发点大多在唇部、鼻翼、口角、脸颊部、舌头和眼睛等处,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如说话、吃饭、刷牙、洗脸,甚至眨眼、打呵欠,或受震动、风吹等,因三叉神经是以感觉神经为主,故常呈一侧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然阵发性短暂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持续数秒至1~2分钟,发作间隔时间较长,每次疼痛呈周期性的突发突停性发作,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而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疼痛发作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局部感觉异常等,偶有痛侧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面肌抽搐称为痛性抽搐,特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临床症状,但无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中青年人,常由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压迫神经所致,通常没有疼痛触发点,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有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损伤,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上损伤时,可出现患侧头面部皮肤及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患侧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下受损时,可出现各单支损伤表现,眼神经受损时出现患侧睑裂以上皮肤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上颌神经损伤时可至患侧下睑及上唇皮肤、上颌牙齿、牙龈及硬腭粘膜的感觉障碍。下颌神经受损时可致患侧下颌牙齿、牙龈及舌前2/3和下颌皮肤的一般感觉障碍,并有患侧咀嚼肌的运动障碍。

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咀嚼肌力弱,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二、作用机理

蜂蜜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糖类饱和溶液,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镁、磷和钙等,能滋补神经,改善睡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蜂王浆含有生物机体必须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特殊的营养成分,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营养神经,调节神经细胞生理机能和物质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蜂花粉含有神经活性物质,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磷等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物质,对神经系统具有滋养和提高功能的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能缩短治疗时间。

活蜂蜇刺疗法即有针刺穴位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蜂毒的药理作用,蜂针蜂毒作为外源性刺激源,刺激面部病变部位、循经穴位和神经末梢而产生酸、胀、热、痛等一系列症状和反应,并继发局部潮红充血等温灸效应,再通过刺激经络和神经的反射作用,恢复经络和神经系统功能,调整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消炎消肿,缓解支配三叉神经血管痉挛等作用。蜂毒具有亲神经性作用,消除或改善神经细胞供血的微循环障碍,调节神经紧张度,使大脑皮质活动正常化。蜂毒麻醉镇痛强,蜂毒肽和蜂毒明肽使下丘脑的5-羟色胺含量增加,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安度拉平通过与脑内阿片受体相结合而发挥其镇痛作用[1]。

临床观察:三叉神经痛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迅速止痛,缓解间歇期则针对不同病因施治,如蜂毒针加口服或局部热敷活血通络中药,以促进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改善三叉神经营养状态,达到减轻或防止疼痛发作的目的。同时对常常焦虑,精神紧张,恐惧心理甚重的反复发作,疼痛剧烈,缠绵难愈的患者,先要安神定志,调理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临床观察,活蜂蜇刺比蜂毒注射止痛效果好,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比继发性疗效好。

三、历代医家报道

薛国圈报道:蜂针后佩戴蜂宝热敷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7例,结果:首次治疗后疼痛消失21例,明显减轻16例,经两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19例5年内未见复发[2]。

代乾报道:蜂针后配川乌草乌巢脾膏贴敷治疗三叉神经痛83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经2~10疗程治疗,痊愈50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6例。三年随访,痊愈54例,无一例复发[3]。

姚安晋报道:蜂毒压痛点、太阳和合谷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8例,首次注射后疼痛减轻,8次治愈,随访三月未见复发[4]。

四、取穴处方

主穴:取患侧头面部痛点阿是穴;配穴:合谷、太冲、医风、下关。也可按神经支配区域取穴:眼支取太阳、鱼腰、攒竹、阳白、丝竹空。上颌支取四白、颧髎、下关、迎香。下颌支取颊车、地仑、承浆、下关。不论何支疼痛,远端均可酌情取合谷、后溪、内庭、丰隆和太冲等穴。

五、蜇刺针法

初次接受蜂毒治疗者,取一只蜜蜂蜇刺足三里,留针2~3分钟拔去蜇刺针,休息15~30分钟,若局部红肿直径<5厘米,又无全身反应者,为蜂毒过敏试验阴性反应,可接受蜂毒治疗。蜂针点刺或直刺,也可先散刺患者耐受后改为直刺或蜇刺。

六、用量用法

鲜王浆20 g,或蜂花粉10 g,温开水冲服,或伴蜂蜜调服。蜂毒软胶囊1粒,或蜂毒片2片,1日2次,口服;或蜂毒软膏或蜂毒油搽剂适量,涂于患部,每日2~3次,或按摩时当润滑剂;或川乌草乌巢脾膏(植物油100 g文火煎熬过滤后,加川乌末、草乌末各15 g,老巢脾50 g调匀成膏),贴敷患侧面部穴,每天1次。

活蜂蜇刺患侧面部穴位,一般每次交替选择1~2个,配穴2~3个,在病变区也可采用散刺疗法,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以局部红肿消退后休息一天,约3~7天。或蜂毒穴位(或皮下)注射,每作用点(穴)注射 0.1~0.2 ml(0.25~0.5 mg),每次 2~3 穴,2~3 日1次,使用浓度和作用点可根据体症逐日渐增至治疗量,总剂量达10 mg为一个疗程。

[1]姚海春,姚京辉,陈云,等.活蜂蜇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13例[J].中国针灸.2010:2(102).

[2]刘兰甫.蜂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7例.中国蜂疗保健网,2013.3.

[3]代乾.蜂针与二乌贴敷治疗三叉神经痛〔J〕.中国蜂业.2011.5.32.

[4]王金庸,王孟林,王润洲.中医蜂疗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16.

猜你喜欢
蜂针蜂毒三叉神经
综述蜂毒的应用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掌握规律 善用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
蜂毒的美容作用及其安全性
李万瑶临床常用蜂针针法研究
蜂毒注射过敏的应对措施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蜂针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