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礼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

2013-01-24 14:17朱昱翎白宇宁张润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皮化生胃窦萎缩性

朱昱翎,白宇宁,张润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其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在我国人群临床发病率高,它需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异积累过程而发展成胃癌[1]。Correa曾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肠型)”模式现被广泛接受。中医药治疗 PLGC具有较大优势,有效地干预阻断(二级预防)PLGC,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姚乃礼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研究工作40余载,长于诊治脾胃、肝胆疾病及内科杂病,其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确切,颇有临证心得,兹将姚乃礼教授的临证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胃虚弱(损)是发病的基础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PLGC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邪气、他脏之病等原因损伤脾胃,脾胃受戕,运化不力,气血郁滞,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体失养而致。由于正虚无力祛邪,内外之邪相乘,羁留难去,病情反复发作,日久脾胃正气则愈虚。故于临床上大部分PLGC患者存在脾胃虚弱之症状与体征,并多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苍白粗糙、变薄、血管影显露、病理组织固有腺体减少等脾胃虚损、胃体失养、萎而不荣之征象,可见PLGC无论从宏观辨证还是微观分析,都具有脾胃虚弱(损)之候。

治疗上总以健脾益气和胃、顾护脾胃之气为要。姚乃礼用药根据脾胃虚弱之具体情况,以及气虚、阴虚的不同,兼寒、兼热的轻重,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益胃养阴等不同治法。临床常用太子参、党参、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用吴茱萸、干姜、桂枝、乌药等温中散寒;用百合、北沙参、石斛、麦冬、玉竹、乌梅等益胃养阴。由于萎缩性胃炎病久多伤及气阴,故健脾益气常喜用太子参补气生津。同时考虑“胃以降为和”的特点,在健脾补气的同时加入理气降气之品。以求补中有通、消补结合,调畅气机,以免单纯补益壅滞中焦,故常佐以厚朴花、紫苏梗、陈皮、香附、预知子、砂仁、鸡内金等行滞消积之品。

2 胃络瘀阻是基本的病机特征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气以通降为用。若肝郁犯胃、湿食内阻、气虚无力推动、阴虚血行涩滞、阳虚血寒凝滞等均可致胃络瘀阻。故诸邪犯胃,气机闭结不通,郁结于胃络,或病久正伤,失于通降,脾胃之气滞塞,气血运行不畅,而终致胃络瘀阻,胃膜失其濡养而致损伤。故《脾胃论》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可见邪壅伤胃,日久必由气入血,伤及胃络,导致胃络瘀痹,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重要病机所在。长期气血运行不畅,胃府络脉瘀滞,则胃膜日渐形成有形之积,此与胃黏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在胃镜下黏膜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过形成现象相符合。

针对胃络瘀阻用药需以祛瘀通络为重。姚乃礼临床常用莪术、丹参、三七粉、生蒲黄、五灵脂、贝母、当归、夏枯草等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之品。本病单纯胃络瘀阻者少见,往往兼夹气滞、痰湿、血虚、阴虚等证候,故需根据瘀阻之邪及兼夹证候采用相应的治法,如气滞血瘀尤甚者,酌加九香虫、延胡索、乌药等行气活血之品,以气血同调,加强祛瘀通络之力。

3 邪毒伤胃是重要的病因所在

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邪毒内蕴,损伤胃膜是其病机的必然发展。而邪毒之由来,或由外来,或由内生。举凡饮食不节或不洁所伤,情志抑郁失于调畅,或寒热、湿浊、痰浊之邪瘀滞胃脘,皆可为邪为毒。姚乃礼认为由于脾胃虚损,气阴两亏,邪毒内蕴,湿热寒痰瘀毒相互搏结,壅滞为患,损伤胃络,缠绵不解,正气愈虚,最终导致胃黏膜萎缩化生恶变,是本病基本的病机变化规律,而邪毒在病机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种重要的“毒邪”,其本身及其产生的多种致毒因素,对胃黏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毒性损伤,是引起胃膜发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的重要因素。可见,胃黏膜的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等病变,是内外正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解毒祛邪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当根据邪毒之性质采用适当的方药。且邪毒结滞日久,多有化热之势,故姚乃礼临床常用黄芩、黄连、蒲公英、炒栀子、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这些药物亦有抑制Hp邪毒作用,同时应用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长于解毒抗癌之品,增强解毒祛邪作用,以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及转变。而湿浊、痰浊较盛,则当佐入化湿祛痰解毒之品,如苍术、厚朴、半夏、白蔻、苦参等。

4 注重肝脾同调

肝属木而主疏泄,脾胃属土而主运化,肝与脾胃关系密切。姚乃礼认为,肝气调达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如常,反之若肝气郁结、失其条达,或脾胃虚弱、土虚木乘、肝失疏泄,则肝脾(胃)同病,而致气机阻滞,运化不行,故脾胃之病多与情志有关,脾胃之治亦以治肝为要。临床上肝脾不调、肝脾同病是CAG、PLGC常见的病机转化,故在调理脾胃的同时,不可忽视肝气、肝血、肝阴、肝火的情况,并注重“肝脾同调”。

姚乃礼认为治肝可以安胃运脾,常用疏肝健脾、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等治法,而用药须注意忌刚用柔。临床如见脾胃受损、化生无源、肝之阴血不足,而致土虚木郁,便在健运脾胃基础上佐以白芍、麦冬、生地、当归、沙参、枸杞子等养肝柔肝之品,并兼用柴胡、枳壳、郁金、预知子等疏肝理气,才可渐复脾胃升降之机。另若肝郁化火,又当清泄肝火,加入丹皮、栀子等[2]。

5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脉以胃气为本”,而“舌为脾胃之外候”。姚乃礼在脾胃病辨证中十分重视舌脉变化的作用,常参考舌象、脉象来判断病情之轻重、正邪之偏胜,以及症情之寒热虚实。如见舌质紫暗、瘀斑、舌下脉络迂曲青紫,乃胃络瘀阻明显;舌胖大、质暗淡明显,乃脾胃虚损严重;舌光红无苔、欠润,伴见裂纹,乃气阴两虚之候;舌苔黏腻厚浊,乃为湿浊壅盛;若见脉沉细弱,常为脾胃虚弱之极;脉弦硬或弦涩不和者,则提示胃气大伤,邪气瘀毒壅盛结滞、病情较重,虑其有恶化之虞。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中医对胃黏膜病变的微观辨证认识逐渐完善,故将宏观辨治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这对宏观辨证施治是有益的补充及延伸。特别是胃的局部变化,镜下所见更能反映胃府局部的病变,对指导辨证具有重要作用。临证时有的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认真诊察舌脉变化,结合胃镜微观病变,对审度病机、辨证施治确可提高辨证效果。而在治疗用药方面,姚乃礼亦常结合镜下胃黏膜病变及病理组织学情况选择用药。如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者酌加收涩敛疮之海螵蛸、白及、凤凰衣、煅瓦楞子等;胃黏膜疣状隆起者酌加清热消肿之蒲公英、生薏苡仁、连翘等;伴胆汁反流者酌加柴胡、郁金、代赭石、鸡内金、炒枳壳、旋覆花等疏利肝胆之品;病理见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酌加半枝莲、藤梨根、土贝母、露蜂房等解毒抗癌。

6 典型病案

案1:患者,男,61岁,2011年3月 23日初诊。主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10年余,现症见胃胀满疼痛连及两胁,餐后和夜间明显,小腹胀痛,时有烧心、反酸,偶有嗳气、恶心呕吐、急躁易怒、焦虑不安、气短乏力,口苦口干,胸闷、食欲不振等。最近食量减少到原来的1/2量,2个月体质量减轻8~10斤左右,大便黏滞不爽、质溏,1~2d一行。面色萎黄、眠差、入睡困难、多梦,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浊腻,脉沉细弦。于2011年3月3日到我院做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理活检示(胃窦小弯)中度萎缩,中度肠上皮化生,部分腺体轻度非典型增生。(胃窦大弯)中度萎缩,中度肠上皮化生,轻度非典型增生。辨证属脾虚肝郁、湿浊内困、痰瘀阻络、毒损胃络,治以健脾化湿、祛瘀解毒。以四君子汤加减:太子参20g,茯苓20g,炒白术15g,白蔻仁10g(后下),苏梗12g,法半夏12g,焦栀子 10g,黄连 6g,藤梨根 20g,预知子 15g,丹参 20g,莪术10g,生蒲黄 6g,浙贝母 15g,甘草 6g,三七粉 3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

服药后胃脘疼痛、胀满症状明显减轻,偶尔有间断发作,以腹胀为主,乏力减轻,纳可。舌胖,质淡暗,舌苔白腻,脉沉细弦。继以上方加减,去生蒲黄、太子参改为30g,藤梨根20g,加厚朴花12g,焦槟榔5g。调治6月余,患者诸症明显缓解,病情趋于平稳。于2012年11月10日来我院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理活检示(胃窦小弯)轻度萎缩,轻度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轻度萎缩,轻度肠上皮化生。

案2:患者,女,62岁,2011年 10月 6日初诊。主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1年就诊。虽服用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2011年9月30日,到我院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化生;病理报告胃窦幽门型黏膜中度萎缩,部分黏膜呈重度肠上皮化生,部分腺体不除外轻度非典型增生,较多淋巴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现症见上腹部胀满疼痛连及右胁部,食后明显,时有烧心、反酸,偶有嗳气、胃寒,易急躁,乏力,四肢发凉,纳差,咽部异物感,口苦,口干不欲饮,肠鸣,大便不畅质溏,1~2d一行。面色萎黄,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苔根部白浊腻,脉沉细弦。辨证:脾虚肝郁、湿浊内困、痰瘀阻滞、毒损胃络。治法:健脾疏肝、化痰行瘀、祛湿解毒。以自拟之健脾通络解毒方加减:党参20g,茯苓20g,炒白术15g,炒苍术 15g,柴胡 10g,枳壳 15g,白芍 30g,法半夏 12g,厚朴花 12g,浙贝母 20g,藤梨根 30g,丹参 30g,莪术10g,三七粉3g(分冲),甘草6g。并据症先后加用夏枯草、半枝莲、山慈菇、煅牡蛎、煅瓦楞、合欢皮、干姜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服药1月后自觉胃脘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瘀斑及浊腻之苔皆有好转,病情趋于平稳。坚持服药半年,于2012年5月25日我院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于多部位(胃窦大小弯、胃角)病理活检示黏膜慢性炎,局部轻度萎缩,部分腺体呈轻-中度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内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7 讨论与体会

姚乃礼认为,“脾虚络阻毒损”是贯穿PLGC的基本病机。慢性胃炎→CAG、PLGC→胃癌,是一个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复杂过程。既有脾胃虚弱之本虚,又有邪毒内蕴及气滞血瘀之标实,脾虚、络阻与毒损虽各有侧重,然三者不能截然分开,故其治疗应以虚实兼顾、通补并用,健脾、通络与解毒权衡治之。上述病案胃镜检查,均具有中重度萎缩及肠化且有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脾虚及毒损胃络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故必须坚持健脾通络解毒之法治疗。上述病例经半年余施治,病理活检提示黏膜炎症、萎缩及肠化程度明显好转,不典型增生消失,说明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可靠,特别是早期和坚持治疗,对胃癌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Correa P,Shiao YH.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events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J].Cancer Research,1994,54(7 Suppl):1941-1943.

[2]刘绍能,刘震.姚乃礼肝脾同调治疗胃痛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1,30(2):104-105.

猜你喜欢
皮化生胃窦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