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辉
(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晚发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体会
于 辉
(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了解其诱因及并发症,掌握其发展变化,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
老年人;急性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护理;健康指导
心源性猝死属晚发性心源性猝死,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25%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疾病较为常见的包括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急性心肌炎等。此外,急性心包填塞、急性机械性血流阻塞、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均可引起心脏性猝死,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心脏性猝死。我科2009年至2010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晚发性心源性猝死12例。
2009年至2010年我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5例,下壁2例,前间壁1例,前壁加下壁3例,高侧壁1例。
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心肌,或缺血损伤组织修复后,易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缺氧、休克、酸中毒、肾功能衰竭、损伤都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在2周后发生心源性猝死。
2.1 并发症
有心肌缺血改变、心衰、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2 诱发因素
有明显诱因,如因激动或突然受刺激、活动过度、排便用力、饮食过饱、肺部感染、失眠等因素,少数无诱因也可发作。
2.3 分期
急性心源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4个时期:①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②终末期开始:无前驱期表现,瞬即发生心脏停搏,持续约1h以内。表现心率加快、窦性异位搏动、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导致意思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④生物学死亡:从心脏停搏到生物学死亡时间长短不一,大约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转性脑损害,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2.4 心电图
猝死前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进而发展转型室速。临终心电图显示室颤、心室静止。少数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搏,无心电图记载。猝死距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半个月或1个多月。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高,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其中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晚发性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是以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为主。
老年人,身体各脏器老化,易产生多种疾病。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尤其是各种心脏病,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危及生命。平时要注意老年人有无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和气短,密切观察脉搏有无不规律,是否出现间歇脉,有无早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等,神智是否清醒。正确判断,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抢救,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晚发性心源性猝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1 一般护理
①环境护理:有条件的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或者抢救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呼吸机及抢救车等。保持病房清洁、安静,减少不良刺激。②对症护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1周之后鼓励其床上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周之后坐起,病情稳定可逐步离床活动,有并发症者延长卧床时间。
4.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程长,且反复发病住院,深知该病预后差,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抑郁、伤感、沮丧、绝望等负性情绪反应。又因家庭困难往往不能坚持治疗。针对患者的消极心理医护人员给与极大的关怀和帮助。患者深为感动,逐渐消除了悲观情绪增强了治疗信心,安心配合治疗。
4.3 饮食护理
开始给予清淡、半流质饮食,有心功能不全者限制钠盐。可给与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饮食结构合理,荤素搭配,保证充分的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诱因。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及胆固醇较高的饮食。
4.4 基础护理
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防止因脑组织缺氧而晕倒,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患者抵抗力低合并呼吸道感染,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为其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安静,并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合理调整饮食,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受累、情绪激动,预防感染、便秘等。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发病时尽早就诊,以赢得时间。平时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紧张与刺激;气候突发时要做好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血糖的控制;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冒。
R473.5
:B
:1671-8194(2013)03-0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