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丁玉枝
(1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2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价值
吴建民1丁玉枝2
(1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2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探讨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MRI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 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例中 3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1例通过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外呈“哑铃”状生长,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1 例合并脊柱侧弯;MRI T1加权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能较好的显示,并准确定位,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了解病变范围,是手术前最为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血管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非常少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MRI常常被误诊。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皆在提高对该病认识。
收集我院2008至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及MRI检查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中,男3例,女1例,年龄28~67岁,其中3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临床表现主要为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逐渐加重及根性疼痛。
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1.5磁共振扫描仪,体部线圈,行FSE序列T1WI(TR500ms,TE12ms),FRFSE序列(TR4000ms,TE120ms)及STIR序列常规行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层厚4mm,间隔1mm,FOV36mm;增强使用钆喷酸葡胺0.1mmol/kg,经肘静脉注射,行FSE T1加权3个断面检查。
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中,3例位于胸6~胸11椎体水平椎管内脊髓后方硬膜外,2例呈梭形,1例呈长椭圆形,长椭圆形两端尖锐似毛笔尖状;病灶沿脊柱长轴生长,宽基底附着在椎管壁上,矢状位上肿瘤与受压脊髓之间可见线状低信号硬脊膜影,病变上下缘可见轻度增宽的硬膜外脂肪间隙。3例T1WI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其内可见点状等、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横轴位上其中2例肿瘤向前呈“钳”状,部分包绕脊髓;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1例合并腰椎侧弯。1例位于T11~L1椎体水平硬膜外脊髓右后方,脊髓受压左前方移位,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横轴位上沿右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呈“哑铃”状,右侧椎间孔扩大。
3.1 临床与病理特征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主要由稀疏、薄壁内膜线样的海绵状血管窦组成,管壁厚薄不一,部分腔内有新鲜或陈旧出血。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在脊柱中通常位于椎体;一般认为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大多来源于椎体并延伸到硬膜外腔,单纯位于硬膜外腔者非常罕见,约占所有硬膜外肿瘤的4%[1],海绵状血管瘤多见30~60岁,男性略多与女性,病变多位于中胸段,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为脊髓受压症状,局部疼痛或根性疼痛,肢体麻木无力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本组病例均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
3.2 MRI表现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清晰显示椎管内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对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无可替代优势,是目前最为可靠术前检查方法。硬膜外肿瘤较大时定位有时困难。本组病例中术前误诊神经鞘瘤1例,脊膜瘤1例,淋巴瘤1例。结合有关文献[1,2],发现该病MRI表现具有特征性:①肿瘤多呈梭形,少部分呈长椭圆形或分叶状,两端尖锐,T1WI上大多数肿瘤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部分T1WI及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点状等、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②肿瘤沿脊柱长轴生长,T1WI及T2WI上肿瘤与受压脊髓之间可见线状低信号的硬脊膜影,矢状位上病变上下端可见轻度增宽硬膜外脂肪间隙,肿瘤向前包绕脊髓呈“钳”状,脊髓受压移位、变细,信号未见异常,蛛网膜下腔变窄。③部分肿瘤通过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呈“哑铃”状,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无破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MRI轴位上该病向前“钳”状包绕脊髓,矢状位上病灶两端毛笔尖样改变为其特征性表现;肿瘤匍行生长,可通过邻近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呈“哑铃”状,同时病变上下端硬膜外脂肪间隙增宽及T1WI和T2WI上肿瘤与脊髓之间硬脊膜低信号可提示肿瘤位于硬膜外。肿瘤由于出血、钙化、纤维化、反应性胶质增生或含铁血黄素沉积,MRI上信号不均匀。由于瘤体内含有丰富血管组织,所以增强扫描时明显均匀强化。
本组病例中,1例合并胸12椎体血管瘤,1例合并腰椎侧弯,与有关文献报道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可伴发其它病变相符合。腰段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易沿神经根周围生长,表现椎间孔区肿物,术前MRI诊断中应慎重。
3.3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转移瘤、淋巴瘤、血肿、脓肿等鉴别[3-8]。①转移瘤呈长T1长T2信号,T2WI上信号强度低于海绵状血管瘤,多伴有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结合病史易于鉴别。②淋巴瘤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可合并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无骨质破坏者难以鉴别,胸腰部MRI检查时仔细观察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有助于淋巴瘤诊断。③自发性硬膜外血肿可能与轻微外伤、高血压病、血管畸形、抗凝血治疗、椎间盘突出等因素有关,临床起病急骤,常在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缓慢反复出血可表现为持续症状发作,中青年男性多见,好发胸段脊髓背侧,血肿MRI信号演变与颅内硬膜外血肿信号相似,病变范围广,常呈梭形,边界清晰,合并动静脉畸形时病灶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急性期血肿不强化,慢性期血肿边缘强化。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程较长,以感觉障碍和根性疼痛为主,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当合并大量出血时,难以与硬膜外血肿鉴别。④硬膜外脓肿可由邻近感染直接扩散或远处感染经血行播散而来,临床有感染症状,病变范围广,常呈条带状,MRI为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或弥漫性显著强化,邻近椎体、椎间盘及软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炎症改变。⑤神经源性肿瘤:硬膜外神经源性肿瘤少见,当肿瘤通过椎间孔向椎管外“哑铃”状生长时很难与海绵状血管瘤区别,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囊变、坏死,海绵状血管瘤MRI显示长节段,经多个椎间孔向外生长,病变“钳”状包绕脊髓及两端毛笔尖样改变有助鉴别。⑥脊膜瘤:多见中年女性,硬膜下腔多见,硬膜外少见,病变比较局限,MRI上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脊膜尾”征。
[1]苗延巍,宋清伟,康建蕴.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2):1101-1103.
[2]吴斌,巍希发.椎管内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2):70-72.
[3]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44-351.
[4]由昆,何宝明.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2):100-102.
[5]鱼波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M].2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64-675.
[6]花蒨蒨,张雪林.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8(9):854-856.
[7]孙海燕,王谦军,曲连军.特发性胸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颈腰疼痛杂志,2006,27(2):127.
[8]颜剑豪,江桂华,田军章,等.MRI对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1151-1153.
R732.2
:B
:1671-8194(2013)03-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