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英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590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分析
周立英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5900)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发生于腹膜表面的异位内膜病灶。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其发生在腹壁切口较少见。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进行治疗,详细情况如下文报道。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年龄20~35岁,发生在首次剖宫产术后32例,第二次剖宫产术后3例,发病时间术后6个月~7年(2年内发病25例,3至7年发病10例)。
1.2 临床表现
35例患者均表现为月经期腹壁切口疤痕处疼痛,并触及质硬的包块。包块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触痛明显,且病情渐进性加重。B超检查均提示腹壁内低回声包块。
35例患者10例在局麻下手术治疗,25例患者通过持续硬膜麻醉进行的治疗,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有7例患者皮下脂肪层出现了异位结节,28例患者的前鞘与腹直肌之间出现了异位结节。均为单发。直径1~5cm。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均较为顺利,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少,并且在术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以上患者经过病理诊断均确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通过一年的随访发现无复发患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活性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壁以外的其他部位引起的一种疾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继发于足月剖宫产或中孕剖宫取胎术后,瘢痕性子宫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先对较低,潜伏期多在术后6个月~2年。表现为切口深部有硬结,不活动,月经来时明显疼痛,病灶位于皮下、肌肉或与腹直前鞘之间,皮肤表面无明显改变[1,2]。
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辅助确定病灶的囊实性和部位,排除腹腔内病变,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发现内膜腺体和含铁血黄素也有助于诊断。本组的病例均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吻合。
针对腹腔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差,因为腹壁的切口在进行愈合的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坚硬的瘢痕,使得患者的病灶在大量的缔结组织的包围之内,使得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难以达到最有效的水平,所以进行手术切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包括病灶外1cm组织。因为病灶会和腹膜、腹直肌的肌层或筋膜有所粘连,所以导致患者需要对筋膜或腹膜中的一部分进行切除,避免患者因遗留的微小的病灶,在后期出现复发的现状。针对腹膜或筋膜部位相对较大的缺损,则可使用皮瓣移植的方法或补片的方法进行治疗。35例患者均为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未出现复发现象。
总之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防应提高手术技巧,注意保护手术切口,及时吸出羊水及血液,不要重复使用清理宫腔的纱布,缝合子宫切口时不要穿透子宫内膜,关闭筋膜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避免宫内膜组织遗落于切口,以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乐杰.妇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5.
[2]梁开如,李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7(11):844.
R711.71
:B
:1671-8194(2013)03-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