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强
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萧诏玮老中医治脾胃病擅用果子药经验纵横谈
施志强
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萧诏玮;脾胃病;果子药
萧诏玮老中医系福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福建省第三批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笔者幸列门墙,略积心得,现就萧师治小儿脾胃病擅用果子药经验报导如下。
明·万密斋云:“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饥失饱皆成疾,寒热交侵气不和。”[1]伤食是小儿最常见脾胃病,若乳食停滞中脘,不能克化,迁延时日,积而不消,气滞不行,升降悖逆,则积滞、厌食、疳证等恙旋踵而至。清·陈复正云:“伤食为有形之物”,又云:“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而寒热呕吐,未有不因伤于食者。”[2]萧师尝谓:“伤食乃脾胃病之源”,征之临床其存在四个阶段:食积中脘、滞而化热、郁而伤津、损伤脾气,亟需早期干预,及时截断,若寇盗之不剿,境内终不得安宁也。师主张伤食初起,损谷可愈,即适当减食,脾胃之气可渐运,或毋须沾药。所以克食之药不可多用,下积之药尤须审慎;伤而未甚者,惟以平和之药,消而化之。吾师遣药见解:消宜有节,药遣专长;苦寒败胃,辛散耗气,呕家忌甘。主张用闽产水果类药,其优点如下:方简效宏,服用方便,口感良好,药食两宜,资源丰富,取材易得,果品类治病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收载40多味,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木实曰果,草实曰蓏。熟则可食,干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可知其既可养生,又可疗疾。现代研究,橘、柑、佛手、菠萝等含芳香油的果品具有健脾醒胃,理气消胀之效。
现介绍学习吾师运用果子药经验及人文特色汇报如下:
1 庵摩勒别名余甘子,性味:甘、酸、平。功效:统治百积,化痰生津。用法:以余甘子3~5粒,水煎服,或嚼食。或余甘子干燥研粉备用。
按:榕地山谷中皆有余甘子。木高1~2丈,三月开花,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福州习俗,以余甘浸卤,居家必备,小儿食积,家长每以滷汁冲开水喂食,或嚼食之。传统以陈久者为佳,时下认为霉变者不宜。
2 果虎别名滚斗、筋斗、拱斗。性味:甘、酸、平,功效:消积健胃、醒酒。用法:适量生食,或煮食,或浸卤备用。
按:闽产之物,福建中医药专著惜载未详。载榕地昔果虎亦是居家必备之品。考《中医大辞典》,其学名为人面子。近代八闽国学泰斗何振岱曾作拱斗赋:“拱斗,果名也。大如黄豆而圆,垂垂如列星,或以拱斗名之。志载未详,究莫测其朔。性峻削,消百果之积滞。”吾师盛赞果虎曰:“日啖荔枝三百颗,合夜吐泻旋踵至。果虎剿积如虎贲,单方一味中鹄的。”
3 橄榄别名青果、谏果、福果。性味:甘、酸、涩、平。功效:消积导滞、清肺利咽、生津醒酒、解毒。用法:鲜橄榄生吃,或捣汁饮用,或制成咸橄榄备用。小儿呕吐泄泻师常以咸橄榄10g,煎汤代茶。
按:《曰华子本草》称其“开胃、下气、止泻。”前人题咏橄榄的诗句很多,其中乡土情味较浓的,如清魏秀仁的诗:“饷郎橄榄两尖头,上口些些涩莫嫌,好处由来过后见,待郎回来自知甜。”吃橄榄先苦涩,后甜。橄榄蜜浸、盐藏均致久远。厦门菩提丸即以橄榄配以红糖、砂仁、豆蔻、丁香等味制成,驰誉海内外,又名“云菩提丸”。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福州家家橄榄盐亦是消食必备良药。
4 山楂别名红果、胭脂红。性味:甘、酸、微温。功效:消食化积、散瘀、透疹、善消肉积。用法:生食、浸卤、蜜饯,适量食用。
按:山楂有南北之分,南楂偏于散瘀透疹,北楂偏于清肠。李时珍《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为风味食品,心脏良药。吾师常以山楂入药疗疾,如小儿食肉积滞,以山楂12g,杨桃10g,清水炖服。食欲不振,以山楂5g、余甘子3粒,清水炖服。吾师认为山楂久食多食能伐脾胃生发之气。食后宜漱口,可避免对牙齿的损害。前贤有诗赞曰:“露水白时山里红,冰糖晶映市中融,儿童戏食欢猴鼠,也能携归敬老翁。”
5 金橘别名金柑、金弹。性味:辛、甘、温。功效:醒脾消食、辟秽化痰。
按:吾师常以金橘入药,如小儿纳呆,可以金橘4~8枚,嚼食。食少痰多而咳嗽者,以金橘适量压扁,去核饮汁。《本草纲目》称其:“下气快膈,止渴解酲,辟秽。”又是止咳良药,据述三国时候陆绩因母久咳难愈,日思金橘,却难以寻觅。故他往南阳太守袁术家中作客时,藏了一些金橘。袁术得知实情,不但不怪罪,还赞为孝子之行,并赠与金橘一斗。明·钱士升《金橘》“密密金丸不禁偷,最怜悬著树梢头。老人口腹原无份,留得深秋供两眸。”以制盐金橘备用为宜。
6 甘蔗又名拓浆。性味:甘、平。功效:助脾和中、消食镇咳、止呕治噎、润燥滋养。
按:甘蔗为脾家之果。吾师以之治小儿积滞化热者,有消食开胃,清热生津之效。常与余甘子合用。师云蔗浆,又名拓浆,其历史可追溯至《楚辞·招魂》。其清热消积功效。师常引用唐·王维句:“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以证之。师常用于麻疹、猩红热后期,由于其有清热生津功效,故前贤赞之为“天生复脉汤”。
7 佛手别名佛手柑、五指柑、佛手香橼。性味:辛、苦、酸。功效:行气、开郁、止痛。
按:佛手因果形象观音菩萨的兰花指而命名。香气浓郁,有理气健胃之功效。《随息居饮食谱》:“醒胃豁痰,辟秽,解酲,消食止痛。”师对其理气、开郁、健胃之功效推崇备至。常用于伤食脘腹胀闷、腹痛者,常与余甘子或橄榄或金橘等配伍。
8 阳桃别名羊桃、杨桃、五敛子。性味:甘、酸、微凉。功效:消食导滞、生津止渴。
按:常用于肉类积滞,亦用于风热咳嗽。可生吃、盐腌、蜜浸,尚可捣烂绞汁饮服。阳桃是福州地产水果。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知福州对阳桃情有独钟,在“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词中写道“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庐橘熟。贵似荔枝来。”师亦极赞其色灿如金,味同金橘。
9 橘别名福橘、红橘。性味:甘、酸、凉。功效:开胃理气、止咳化痰。
按:橘皮以陈久为佳,前人有六陈之训,师认为以置放无刺激气味即可,切忌长期变质使用。对于小儿纳呆、恶心、呕吐者,以陈皮6g,粳米15g(微火炒),佛手3g,水煎代茶;若长期食欲不振者,将鲫鱼一尾,去肠杂,洗净,纳入陈皮6g,砂仁4.5g,清水炖熟,喝汤吃肉。橘红(橘皮外层红色部分),性较橘皮略温且燥,对胃寒呕吐或咳嗽痰白者,以橘红5g,佛手4.5g,清水煎服。橘络,味甘苦、性平,对胃寒疼痛,以橘络3g,佛手5g,清水煎服。橘饼,用福橘,用蜜糖浸渍而成,味甘,性温,可运食宽中、化痰止咳,治疗小儿伤食使用方便,口感甚佳。
师常用的果子药,如橄榄、余甘子、山楂、果虎。师赞曰:“一粒橄榄三层油,三粒余甘百积求,五粒山楂消肉积,卄粒果虎任逍遥。”
[1]万全.育婴秘诀.儿科卷[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5:103.
[2]陈复正.幼幼集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22.
R256.3
A
1007-8517(2013)02-0119-02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