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灏 陈莺歌 雷奶善 王泽鸿
福建省福安市中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椎骨关节是人体中最易错位的关节,它的错位对脊髓或周围神经 (尤其脊神经根)造成压迫或刺激,导致神经传导受阻以及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限,引起许多相关疾病。脊柱指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及骨盆,甚至还包括环枕关节和骶髂关节;周围软组织指脊柱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组织。脊柱的解剖、运动生理与生物力学密切相关。经筋的循行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理论是脊柱平衡疗法探究的基础。骨盆和脊柱是人体中轴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本身的位置关系共同组成了运动系统内平衡;而脊柱和骨盆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则共同组成运动系统的外平衡。
脊柱相关疾病的经筋诊疗是指在中医经筋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筋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筋的特殊构形进行诊疗和辨证施治。诸多疾病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致脊柱某部分 (节段)偏离正常位置,从而使经筋聚结,“筋与脉并病”,气血不通,治疗上应以理筋整骨,舒筋通络办法,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从而消除疾病。其特点为以运动杠杆为支点、力点分析损伤机制;以形体的肌筋力线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联接辨证辨病;以脊柱的颈胸、胸腰、腰臀段不等边三角形与经筋分布的特殊构形识别筋性致病的联属关系特点;突破对局部软组织损伤,某一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软骨伤病的诊治。且经筋“有形可征”,病位明确、得气感强、疗效显著(以症状与筋结消除为指征)。
经筋与脊柱联系密切的有足三阳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及手阳明经筋、手厥阴经筋等。足太阳经筋从臀部向上沿脊旁上项 (主浅层背阔肌及肌腱、斜方肌、深层背棘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头夹肌),结于枕骨 (主头夹肌、头半棘肌)。足阳明经筋沿股骨大转子处向上经胁肋转向背部连于胸椎 (主股外肌、髂胫束、腹外斜肌、前锯肌、背阔肌),经筋从膝关节转向背脊椎与手阳明经筋合。足少阳经筋从髋关节分支斜行至骶部 (主臀大肌),髋支上行经腹侧、胸侧上腋前分布胸乳,再上缺盆。足太阴经筋沿会阴处上行腹中线两侧结于脐 (主缝匠肌、菱形肌、腹直肌内缘)上行腹内,结于肋骨散胸中,附脊柱 (主腹内斜肌、肋间内肌、肋下肌)系胸腰椎。足少阴经筋于膝关节内侧上行,结会阴耻骨处 (主股内侧肌、股薄肌、内收长肌、缝匠肌下段)上行入腹沿脊椎的腹侧两旁上项结枕(主腰大肌、腰小肌、横突间肌、多裂肌、颈长肌、头长肌部分)与足太阳经筋合。手阳明经筋结肩髃支向后肩胛,分布脊柱 (主斜方肌)胸椎中上段,与足阳明经筋合。手厥阴经筋从腋下分布于前后胸胁部 (主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1]。
颈胸背三角多维筋结,以颈为中轴,颈侧肌分别斜行,附着于上前胸及背上胸,呈不等边三角形,肩关节间接联系于三角形底边的外侧,头颈部转侧及肩部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以颈部为轴心,产生牵拉应力点。颈三角常见的损伤肌筋是中斜角肌、颈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冈上肌、锁骨下肌。斜方肌上段纤维因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精神压抑、局部受寒及胸罩衣带、挎包持续受压。或因身体失常,如一条腿短,骨盆、肩膀歪斜等可出现偏头疼等症状,治疗取肩膀最高点。颈夹肌位颈后斜方肌上段深面,因劳损可致转颈、睁眼、煽动睫毛引起偏头疼痛、眼睛发涩、视力模糊等,治疗颞肌和斜方肌,尤颈后凹陷处效果好。头夹肌主要发际边缘浅层肌下损伤可出现头顶痛,头昏胀,后颈僵硬感,严重时大量脱发。头半棘肌 (或更深层多裂肌)位斜方肌和夹肌下深层,损伤出现头后枕大神经受压,颈部坚硬,旋转受困,头后刺疼。后仰和旋转时,响声连连,膀痛彻骨,伴呼吸困难。斜角肌位于颈侧与肋骨相连,与呼吸密切,受损时肩膀前面痛,后背肩胛骨内侧火烧灼样刺痛,重则肩膀发麻,甚至波及手指、痛涉于背等。胸锁乳突肌痛,以耳朵为中心,向后牵拉偏头痛,伴眩晕、恶心、鼻塞等。肩胛提肌劳损影响枕肌,限制颈部运动,造成颈椎病或肩周炎,多发于饮酒过量或肩膀持续受压、疲劳状态。转头时,肩膀后、肩胛骨里撕裂痛。
腰三角肋弓窝是指肋脊角形成的多层次肌筋集结部位,躯体转动时易受损伤。筋结自上窝角向下侧腹延伸成条索状。胸腰筋膜与腹外斜肌外后股合成,其根部筋结起于第十二肋骨部后内侧。腰腹腿三角由脊椎腰曲向前弯角度较大,以腰为中轴心。腰脊前三肌 (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腰脊后三肌 (腰髂肋肌、腰最长肌、棘肌)与臀部的臀大肌及梨状肌等三者共同构成腰腹腿不等边三角形。腰部的向前后活动及臀腿的屈伸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三角区的三个边。腰、腹、腿三者筋结体征并存,互相影响、制约,称之为“三联征”,是肌体动态致经筋病变的好发部位。
腹部“缓筋”是足阳明筋经线,即其互相表里的足太阴似浅性的筋膜线,与腹部深层的肌性线“缓筋”,形成表里对应关系。腹部三肌筋结,好发于腹直肌、腹外斜肌、腰大肌 (腹后腔腰椎两旁似“腹缓筋”)。腰大肌位于后腹腔,起自腰椎体及横突下至髂窝,与髂肌合为髂腰肌,止于股骨小转子,是强大的提大腿肌。其行程长,肌质内夹行的神经 (6条躯体神经)由于位置深层,是腹痛、腰腿痛的常见隐蔽因素之一。竖脊肌劳损,在腰部周围浅深层肌紧张僵直,腰痛向上延至背颈部,在前则腹肌僵紧、胃肠功能紊乱,治宜理筋保暖。深层竖脊肌是伸直腰肌,慢性劳损,初期表现似骨关节疼,且弯腰后仰时腹部疼痛。诱发儿童假性腹痛,常牵扯大腿后部及尾骨部。腰方肌劳损,腰部扭曲,臀部突出,如针刺牵扯痛,呼吸时加剧,不能伸腰坐位,转侧困难,消化不良。伸腰时疼痛放射到腿下及两胁肋,骨盆、臀部痛比腰厉害。髂腰肌位于腹盆后壁脊柱两侧,损伤造成腰腿活动不便,腹股沟内向腰或大腿内侧传痛,晨起腰痛、腹痛,膝和大腿常肿怕冷。[2]
脊柱经筋疗法是一种对脊柱内外阴阳平衡进行调整的技术。脊柱大量疾病不外乎是大脑和躯干之间“精神冲动”的正常传导障碍,脊柱相邻骨之间的微移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或退变,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发生椎间关节错位、变形、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椎动脉、椎静脉、脊髓或副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和压迫,导致功能障碍,进而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从经筋层面影响各组织器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各种症候群。其病症主要指脊柱 (包括骨盆和骶髂关节在内)的错位、部分增生性病变和周围软组织损伤病变及引起相关内脏疾患。脊椎骨本身的病变 (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或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和脊髓的疾患除外。
“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细微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凭借经筋理论和经验,通过手法在体表触摸判别筋结、病变软组织或骨突的解剖位置的形态变化的特殊筋穴,以手法或直达病所的针刀松解相应筋结[3],使病变恢复正常。辨证应用畲医经筋疗法背、腰三针法:背三针穴,细绳围头一圈,以此长度沿颈至后背,两侧下垂齐平处各一穴,横线与督脉交叉一穴 (相当厥阴俞);腰三针穴,细绳围肩一圈,以此长纵量至后腰,两侧下垂齐平处各一穴,横线与督脉交叉点上一穴 (相当三焦俞),用茶油点焠。畲医经筋诊疗部位,多于指趾端 (十宣放血)、肘窝、腘窝、耳前后、头颈侧、胸腹、背腰脊侧等。畲医民间诊治痧症经筋部穴,与中医经络“根”、“结”、“标”、“本”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四关”腕、踝、肘、膝,“八虚”肘窝、腘窝、腋窝、髀窝及“四气街”等理论相关[4]。
由于十二经筋是机体组织机构的庞大体系,其成分复杂,涉及面广,承受力大,生理功能多样化,受伤的机遇亦多。故经筋常见病症多发,不少的疑难病、未明原因病都与经筋直接或间接相关。如慢性疲劳综合征、青少年近视、筋性类冠心病、筋性肾绞痛、病窦综合征、颈性高血压、腰腹腿三联征、不明原因下肢软等。经筋疗法源于中医经络学说 (经筋体系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灵枢·经筋篇》记载有经筋循行路线,但却缺少筋穴的描述。缘于历史与认识方面的原因,医界多熟悉经脉,而对经筋疏解。经筋疗法则多流散在民间。因此,我们致力于并期望与同道一起,发掘民间有效的经筋疗法,使尘封了千年的瑰宝重放异彩,以其独特的疗效为广大病患者带来福音。
[1]王泽鸿.经筋学—拓展骨伤针灸治疗新领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68.
[2]郑喜垣.图解肌肉运动疗法 [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30,94,114.
[3]王泽鸿.针刀治疗十二经筋病侯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3):228.
[4]王泽鸿,等.畲医经筋诊疗慢性软组织损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