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梅
山西省盂县中医院,山西 盂县 045100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 (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共五种类型。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作为一名县级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患者大多来自农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冠心病患者52名,笔者对这些冠心病病人的疾病诱发因素,平常生活习惯等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2011年1 月至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52名。男44名、女8名,年龄38~77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0例、心肌梗死患者12例 (急性心肌梗死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首次就诊患者24例。住院期间发生猝死2例。
患者入住后1~3天通过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平常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职业、平常有无不良嗜好、身体状况 (是否有胸痛病史)、用药史、疾病的认知及控制程度、本次发病诱因等获得第一手资料。详细登记,最后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这些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以及平时存在的一些危险习惯。在住院期间通过面对面指导,纠正这些不良习惯,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发因素,减少胸痛发生的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主要存在的危险因素有:①缺乏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当胸痛发作时,不能采取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方法;②平常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嗜好。如:吸烟、饮酒、饮食过咸、嗜肥甘厚腻食品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住院患者吸烟率达60%以上;③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不佳,血糖不稳定;④对治疗护理的依存性不够。不能严格遵医嘱服药或运动。血糖、血压控制不理想;⑤对平时存在的一些易致冠心病发作的诱因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如:便秘、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
笔者工作的医院属县级中医院。平常收住患者大多来自农村、乡镇。首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水平偏低、信息来源不畅。且对自身身体状况缺乏足够重视。经调查了解发现,来自农村的首诊患者中,40% ~50%的人从未测过血压、血糖,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只是在出现明显的症状后如:头晕、胸痛、心悸等时才来医院就诊。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其次农村患者较城市患者而言,不良习惯较多。如吸烟、嗜食偏咸的食品,且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难以纠正。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摄入的脂肪、胆固醇偏多,劳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这个群体血脂高、血压高的比例有所上升。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农村人员冠心病发病率。加之这个群体知识缺乏,增加了他们病情不易控制甚至恶化的可能。因此,对于这个群体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护理及相关知识的指导,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制定相应对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发病次数。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仔细摸索研究,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4.1 宣教工作 ①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及其家人在住院期间尽可能获得较多的相关知识。如:冠心病发作时的表现、冠心病发作后的应急处理或缓解办法;②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观察,发现患者未知的或在收集资料时被遗漏的危险因素。随时告知患者,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
4.2 护理 ①卧床休息。无论是心绞痛发作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应绝对卧床休息。然后根据心电图的波形以及心肌酶谱的改变确定冠心病类型。给予具体的生活起居指导。伴有气喘不能平卧者宜给予半坐卧位或坐位休息;②吸氧止痛。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2~5L,以增加心肌供氧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疼痛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方法。如杜冷丁、吗啡皮下注射,以减轻疼痛,减少心肌耗氧;③提供心理支持,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尤其是首次发病的患者,由于对本病的相关知识缺乏,焦虑、恐惧、担忧的心理状态比较严重,无形中更加重了心肌的负担。护士要多陪伴患者,通过与患者的反复沟通,向患者讲述本病的相关知识与预防,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以达到最好的治疗与护理效果;④根据医嘱准确用药。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时,多采取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或抗凝等治疗方案。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一定要了解各类药物的药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尤为明显,护士应严格控制输液滴数,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防止因血压下降过快反而加重心肌的供血不足。抗凝药物治疗时,要严密监测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是否出血瘀斑,牙龈是否出血,是否有尿血、便血等;⑤饮食、排便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且每餐不宜过饱。多食果蔬等富含纤维食品。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定时 (饭后半小时)按摩腹部,以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告知患者切忌用力排便。如排便困难,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服用缓泻剂或使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方法,以达到顺利排便的目的;⑥戒烟。告知患者及家属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如:吸烟可致动脉管壁含氧量降低、弹性降低,并可促进血管收缩,使心肌供氧量进一步减少,增加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⑦心梗患者活动指导。目前的观点认为应早期活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梗死范围,实现早期康复。但如何界定患者在何时可开始进行活动,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内科护理学》第四版中讲到:患者在急性期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协助病人洗漱、就餐。5~7天后可室内行走,逐步提高活动量。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认真体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如:“病情稳定无并发症”我理解为心功能良好,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良好表现为患者自觉症状如胸憋、气短轻微,皮肤温湿度适宜,无明显紫绀,血压不低 (平常高血压患者不低于120/80mmHg,平常血压正常患者血压不低于100/60mmHg);无严重心律失常表现为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或对出现室早、多源性室早等。如患者存在以上两种并发症,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待病情稳定后方可在护士指导下进行适量活动,并且其活动应在护士的严密监控下进行。活动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悸、气促、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还要监测患者心率增加量以及血压变化,心电图波形的变化,以确定运动进程及活动量。避免患者在活动期间由于活动量过大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使梗死范围加大或产生低血压性休克等严重情况的发生;⑧重视患者的出院指导。提高患者在出院后继续治疗的依从性,改变不良习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猝死率。
患者通过住院期间的强化宣传教育,基本上在出院时掌握了冠心病发作或诱发的危险因素及缓解方法,改善了恐惧、焦虑等不良心态,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了住院频率。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及相关知识教育,对其出院后生活质量的改善,降低心血管意外猝死具有很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