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仲
四川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回盲部肠管代胃术是将全胃或者是几乎是全胃切除后,将在食管或者是手术后残余的胃部与十二指肠之间间置转移的部分结肠肠袢、回肠、盲肠,重新建造出消化道的一种代替胃部的手术[1]。回盲肠代胃术是利用肠段间置代替胃的手术之一,是Billroth I式构型的改良术式[2]。作者在这种手术中有关的血管分支以及肠袢的关系和手术相关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探究,为了展开这项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30具乳胶灌注尸体标本和23具新鲜尸体铸型标本上对右半结肠、回肠末端的各营养血管的分支吻合以及血管的分布类型、来源及分支,以及肠管的长度对血管分支的影响进行观察。
2.1 回盲部及升结肠血管主干来源 通过对30具固定尸体腹腔内观察得出:回盲部及升结肠血管的主干均是来自于腹主动脉的分支--肠系膜上动脉,这一观点与目前所涉及的文献以及教科书所统计的资料是一致的,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平面也很符合我国国人的体质调查结果。30具固定尸体腹腔内观察结果统计如下:
起自于第12胸椎平面占20%(共6人)、起自于第一腰椎平面70%(共21人)、起自于第2腰椎平面占10%(共3人)
2.2 回盲部及升结肠营养血管的分布类型及分支吻合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及走行共分为三个类型:I型 (两极型):又分为两个亚型。Ia型即为两支两极型,是指在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点发出分之后再先后发出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Ib型即为共干两极型,是指从肠系膜上支发出的动脉出上下两支,再分别分出结肠肝曲和回盲部。Ⅱ型 (均匀型):为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两三个分支,每支分别分成上、下支,彼此相互吻合,形成血管弓,从血管弓上发出直行血管,血管从盲肠起始处到肝曲肠段均匀分布。回盲部及升结肠部的血供属于多支均匀型供血。Ⅲ型 (集中型):肠系膜上动脉自分支点发出后经右髂窝部走行,到回盲肠连接处,在回肠末端上方,靠近结肠边缘处发出分支,分支走向为沿肠缘,以供应回盲部和升结肠[3]。
2.3 回盲部及升结肠营养血管的分布类型与肠段长度的关系 通过对乳胶关注标本观察得出:I型血管的营养分布范围为总长23-26 cm,由盲肠起始处到肝曲。Ⅱ型血管营养总长25-27 cm的肠段,范围是自盲肠起始处向上。其中总长为15-16 cm的盲肠和升结肠中下段 (或下段)由回结肠动脉或下支的血管弓供应。
通过对铸型标本的观察得出:I型血管的分布营养范围为总长10-15 cm的盲肠起始处到肝曲处的肠段。Ⅱ型血管的分布营养范围为总计长10-13 cm自盲肠起始处向上的肠段。
目前,将近有70种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理论上,全胃切除后重建消化道的基本原则是①安全、可靠②能够储存食物③保证十二指肠的连续④防治发生反流性食管炎⑤储存的食物成梯度向小肠排空[4]。目前所报道的重建术还没有一种可以满足上述基本原则。
医生们认为这种手术比较适用对于弥漫性胃息肉、早期胃部恶性肿瘤、多发性应激溃疡伴严重出血的病人进行治疗。目前,通过手术治疗不仅仅是为了切除病变,更要保证术后良好的生存质量。这种手术方法与其他重建消化道的手术相比,基本没有并发症的优点,这样可以保证术后病人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状况。在20世纪中期,欧美一些医生首先实践了这种实验,自1995年以后,以回肠、盲肠以及结肠代替胃部重建消化道的手术在国外报道中越来越多,也在此时,在我国国内,也报道出了有几家医院进行了胃部切除后,以回盲肠管代胃的手术取得了初步成果[5]。由于目前在国内,这类手术开展的还比较少,医生的经验尚且不足,现在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在国内推广这种手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回盲部间置代胃术不仅保障了胃肠神经的连续性,避免了肠道功能的紊乱,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效防止了食物反流,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同时,适度的功能性代胃使食物经过了十二指肠,这样既可以防止倾倒综合征,又可以促进消化道急速和消化液的分泌,可以提高病人术后对营养的摄取和生存状况。
[1]袁宏森.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6):751.
[2]张希明.全胃切除术后回盲肠代胃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5):27.
[3]卫洪波.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1):29-34.
[4]奚小祥,王启斌,吕必宏,等.回盲肠间置代胃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4):552.
[5]黄少英.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2):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