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张 辉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温胆汤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治疗痰浊证名方,临床广泛应用,笔者曾用本方治疗胸痹数例,现将对本方理解及治疗体会浅析如下。
要想正确应用温胆汤必须准确理解其方解及组成药物的药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书记载本方治疗心虚胆怯等情志疾病,如“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单看上述文字易使人误认本方治疗胆虚证,或胆寒证,实际本方从药物组成看,主要治疗痰浊证或痰热证,纯属实证,而且也不是治胆寒,而是清胆中痰热。而且也不限于胆经,凡各经痰浊证皆可加减应用,不可为古人论述所限制。从药性角度讲,本方多为辛燥之品,耗气伤阴,对正虚者慎用或加扶正之品,否则犯“虚虚”之戒,反而加重病情,这一点务必注意。
温胆汤仅6 味药,且药性温和,对痰浊轻症可能取效,但重症则有“药不胜病,缓不济急”的缺点。部分医家尤其崇尚温病者“药走轻灵”,认为轻剂也可愈病,甚至认为疗效与剂量无必然联系,但众多医家医疗实践证明许多疾病与药物剂量有密切关系,《内经》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就说明了体质与剂量的关系。本方药气清薄,对“能毒者”难以胜病,这种情况必须用较大剂量才有效果。进一步言之,方中诸药本性温和,对于痰浊伴大实之证,有时即使加大药量也未必取效,比如山药补气,但再大的剂量也无法发挥人参的大补元气作用,这是由于药性决定的,此时就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或合方治疗。
温胆汤仅为化痰之方,但临床常多种证候并存,且不同证候之间相互影响,如痰浊证可伴肝气郁滞,肝气不舒,气化无权,则痰浊也难去,此时单用温胆汤很可能无效,需加理气疏肝之品,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痰浊也常挟瘀血,形成痰瘀互结之证,瘀血不去,气机不畅,则痰浊不化,此时就需加活血药,如与桃红四物汤合方等。痰浊证也常伴脾虚、肾虚证,所谓“脾肾为生痰之源”,脾肾之气不复则痰浊不化,此时用温胆汤仅治其标,不治其本,反而可能因药性辛燥更耗正气,正愈虚而痰愈生,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参以健脾补肾之品,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另外本方虽治痰热,但毕竟大部分药物皆属温燥,火胜灼津为痰者慎用此方,或加泻火之药应用。
案例1:王某,男性,58岁。2012年2月7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伴背痛10 余日。患者平素家庭琐事烦心,心情颇为抑郁,10 余日前出现胸闷、气短伴后背疼痛,逐渐加重,患者恐惧于今日就诊。刻症:胸闷,气短,但吸为快,卧则加重,伴后背疼痛,日轻夜重,心烦易怒,尿频,舌青紫,苔黄腻,脉缓滑略细。根据患者症状考虑左心衰,但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并拒做任何检查,唯求中药治疗。四诊合参属胸痹之痰浊气滞证,以化痰理气为主,采用温胆汤加减:制半夏15 g,陈皮15 g,甘草5 g,枳实20 g,竹茹20 g,柴胡20 g,黄芩15 g,党参15 g,桃仁15 g,郁金20 g,延胡索20 g,旋覆花15 g。水煎服。服4 剂后胸闷、气短、背痛皆消失。
按:本患者不配合检查,西医方面是否左心衰或冠心病无从诊断,但从中医角度显然属“胸痹”范畴。苔黄腻,脉缓滑略细,辨为痰热证,故温胆汤加减治疗。患者素有情怀不畅,心烦易怒,则必肝气郁结,故加柴胡、黄芩以畅达枢机,有小柴胡汤之意,胸闷,气短,日轻夜重,舌青紫,又为瘀血之象,故加桃仁、郁金、延胡索祛瘀通络。仅4 剂诸症皆消,《金匮要略》 治疗胸痹采用“瓜蒌薤白三方”,为千古名方,本例采用时方温胆汤加减,疗效丝毫不差,可见无论经方、时方只要应用得当皆可除病。
案例2:于某,男性,36岁。2012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胸痛、心悸半年。患者近半年反复阵发性胸痛、心悸,多因嗜酒及大量吸烟诱发,多次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频发室早,曾服冠心疏通等多种扩冠药,效果不佳,昨日复查心电图仍如此。闻冠心病有生命危险,心生恐惧,于今日寻求中医治疗。现症:胸痛,心悸,胃胀,舌淡嫩,苔薄白腻而润,脉沉而有力。辨为痰浊阻滞,予温胆汤加减:陈皮20 g,制半夏20 g,茯苓30 g,甘草10 g,枳实15 g,竹茹15 g,黄芪25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生白术25 g,葛花15 g,枳椇子15 g,砂仁10 g。4 剂,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心律平1片,日3次,口服。嘱戒烟、戒酒。二诊(2012年9月17日):服上方后胸闷、心悸、胃胀消失,唯服上方后嗜睡,当与石菖蒲、远志有关,睡眠增加对恢复病情有利,应属好现象,不必顾虑。考虑上药皆辛散耗气之品,不宜久用,遂酌减剂量,调方如下:陈皮15 g,制半夏15 g,茯苓30 g,甘草10 g,枳实10 g,竹茹15 g,黄芪45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生白术25 g,葛花15 g,枳椇子15 g,砂仁10 g。5 剂,每剂分3次服,日2次,1日半服完。2012年9月29日(三诊):患者服上药胸痛、心悸又发,考虑为方药减量所致,且由于每剂2次改为3次服,药力更减,导致药不胜病,遂重新改为2012年9月12日处方,仍每日1 剂,早晚分服。2012年10月8日(四诊):服上药后,胸闷、心悸基本消失,上方黄芪改为30 g。5 剂,每日1 剂,早晚分服。
按:本例已确诊为冠心病、频发室早,口服西药及中成药效果不佳,根据舌脉辨证为痰浊证,首诊用温胆汤加味,因患者嗜酒,故加葛花、枳椇子以解酒毒,服后效果颇佳。二诊,方药无大变化,唯剂量酌减,结果病情反复,后改原方及原服药法再次取效,表明应用温胆汤必须药量足,才能有足够药力,否则即使方药对证也疗效全无。另外本病主要为大量饮酒、吸烟所致,必须戒除烟酒,否则服药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