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之议

2013-01-24 00:30邓丽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7期
关键词:辛温病机小鼠

邓丽芳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530200)

杏苏散之理,众家无异议于其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争议的焦点是杏苏散所治“凉燥”病邪是否存在?杏苏散可否治燥?根据《方剂学》教材所载,杏苏散的药物组成是:杏仁、紫苏叶、前胡、桔梗、甘草、枳壳、茯苓、橘红、半夏、生姜、大枣。功用: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证。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

“凉燥”病邪之争

1.“凉燥”病邪是不存在的。陈海生等[1]认为,《温病条辨》所论之凉燥病邪并不存在,杏苏散实为小青龙汤之轻剂,病因与小青龙汤相同,持“凉燥者,非燥也”、“燥象者,假燥也”,杏苏散所治乃“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之轻也。

2.“凉燥”病邪是存在的。宋晓鸿[2]、何德昭[3]则认为凉燥是存在的,“凉燥是次寒,与感寒同类”,持凉燥之性乃“寒与轻燥之气相合”。丁建中等[4]通过小鼠试验说明了“凉燥”病邪存在的客观性。他们在人工设置凉燥气候(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观察研究小鼠肺津生成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凉燥”环境可导致小鼠肺津生成减少而发生“肺干”病理变化,即凉燥组小鼠的肺津生成量低于常温常湿组。他们还指出,肺津相当于黏多糖和蛋白质,黏多糖和蛋白质即是呼吸道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如果测出呼吸道液中的黏多糖和蛋白质成分含量减少就说明肺津生成量减少。

凉燥病机及相应临床表现之争

认为凉燥病因存在的医者们,对凉燥致病病机及其相应临床表现的理解也存在某些分歧。

1.凉燥致病病机与杏苏散证中的痰稀症有相符之道。宋晓鸿[2]、齐放等[5]是赞同吴鞠通之说者,都认为凉燥犯肺可致痰稀之症。病机上,他们的观点是:凉燥初犯肺卫,肺气郁遏,宣降失司,因而肺气不利,肺津敷布失司,聚而成痰。另外,齐放等还将“痰稀”理解为“燥从湿化”之故,认为痰稀乃燥邪敛涩肺表,郁聚从湿而化所致。相应临床表现上,宋晓鸿认为鼻塞、咳嗽痰稀乃凉燥初证的表现;齐晓鸿等也提出凉燥证的特征为:以咳嗽痰稀为常见,间或见咳而少痰,但少见咳嗽痰稠之症。他们认为燥性之机与痰稀之现并不矛盾,杏苏散的主治是凉燥致病病机的相应表现。

2.凉燥致病病机与杏苏散证中的痰稀症无相符之理。何德昭[3]并不赞同吴鞠通之说,对凉燥致病病机及其临床表现的分析较为细化,他同意《素问》“燥以干之,寒以坚之”之言,赞同《通俗伤寒论》之论,病机上认为:燥寒若袭表可致皮毛闭束;若犯肺可致津凝、津耗,津布失司。相应临床表现上认为:燥寒袭表,皮毛闭束时可出现鼻塞、头痛、恶寒、身热之症;燥寒犯肺,津布失司时,若燥气偏轻仅出现咽唇微干之症;若燥气较胜则干而有鼻干、唇干、咽干之症;若燥盛损及阴津,肺失濡养则有气逆干咳、胸闷之症。这些干之征象方与“燥以干之”相应,而杏苏散所治症的肺干征象并不明显,反有痰稀之寒湿征象,与燥性之机存在矛盾,所以杏苏散的主治症并不是凉燥致病病机的相应表现。

凉燥治法与燥剂之争

医学者们基本认同“燥者润之”这一治燥大法,争议的焦点在于:体现“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辛温甘润法(辛润法)”可否适合凉燥犯肺之治?杏苏散是否治凉燥之良剂?润燥药选何者为宜?

1.辛润法不能治肺燥,杏苏散非治凉燥犯肺之剂。陈海生[1]认为,辛润法适宜治肾燥,不能治肺燥。认为肾主水,辛药本无润质,但性阳,能宣阳达气,助水津四布而解肾燥之苦;而肺主气,肺燥津缺,缺少“水津”作为输布的物质基础,“辛”无津可布则肺燥无以润。但未对肺燥之治提出具体立法方药。

2.辛润法可治肺燥,但杏苏散非治凉燥犯肺之范剂。何德昭[3]、徐传富[6]均认为辛温甘润法能治凉燥犯肺,但认为杏苏散辛润不足,并非治凉燥范剂,当属辛化之剂,更适合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兼有痰湿之症。虽然他们都认为辛通平和与温润之品当为治凉燥犯肺主药,药选当如紫苏叶、豆豉、葱白、杏仁、百部之类。但在佐药选取上略有分歧,何氏认为当配用甘寒润滑之品如芦根、瓜蒌壳之类,方能使肺津敷布有源,防止燥从火化,反助“辛温甘润”之功;徐传富则认为当佐以辛凉甘润而生津润燥之品,如玉竹、沙参、炙甘草、大枣之类,因为治燥不应缺少辛凉甘润药。

3.辛润法可治肺燥,且杏苏散乃治凉燥犯肺之范剂。宋晓鸿[2]认为杏苏散乃专为凉燥初起而设,为辛润治燥良剂,治法组药无可厚非。丁建中[4]在动物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杏苏散的功效,提出辛温逐邪能使津液自和,治凉燥不必非用生津之品,杏苏散是治凉燥的有效方剂。齐放等[5]认为,杏苏散乃温和通散之辛润治燥剂,提出外感凉燥,当肺束较甚,而津液燥伤不重时,当以温和通散,稍佐甘润为治,药用杏苏散之主体药组如苏叶、杏仁、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等,而把杏苏散中的二陈汤当作辅药,认为在临证时可按需定其去留,指出杏苏散适用于外感凉燥而津液燥伤不重,且素体脾弱有湿停痰蕴者。

讨论

从以上医者对杏苏散方理的争议中可以知道:病因上,说明“凉燥”病邪存在的理由更充分,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可,而在凉燥病机及相应临床表现上,他们分歧点主要在于:是“燥以干之”合理呢,还是“燥从湿化”合理;燥性之机与痰稀之现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治法上,说明辛润法可治肺燥的理由更充分,同样也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可,而对杏苏散的辛润功力上,他们的分歧点主要在于:杏苏散的辛润功力是否达到?认为未达到的医学者,在如何增强其辛润功力的选药上,又分歧于选加甘寒润滑之品合理还是选加辛凉甘润生津之品合理?

其实人处于自然界的环境里,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体会到“因湿而凉而寒”、“因凉寒而干而燥、因得温而通而润”的自然现象的。“因得温而通而润”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水液得热温度增加,温度增加水可蒸腾,若处于蒸腾之道便可感觉滋润,体现了温通与潮润的关系。人在感冒初时的病理状态也有先是出现咽喉、鼻部干痒的燥干症状,继而出现咳嗽痰稀、鼻流清涕的寒凉症情,体现了燥干与凉寒的关系。所以凉寒与干燥、温通与潮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伴随出现的,这有助于对 “辛温治燥法”合理性的理解,辛开温通一则可宣散邪气,一则可助润而不湿。关于凉燥病机及其相应临床表现的争议,笔者认为“燥以干之”与“燥从湿化”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切入面有所不同而已。前者是从燥易伤津的本性方面切入的,“燥以干之”即凉燥可致肺干之说是行得通的;后者是从肺生理病理性质方面切入的,受邪所犯,肺之宣升发散生理功能被碍,气道津化受阻,聚而为湿为痰,所以“燥从湿化”即凉燥之邪束肺,致肺津不化而成痰湿之说同样也是行得通的。因而燥性之机与稀痰之象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对统一的。相应的,关于选方用药的争议,笔者比较赞同宋晓鸿[2]、丁建中[7]、齐放等[5]之说,即杏苏散为辛润治燥良剂,治法组药无可厚非。辛温逐邪能使津液自和,治凉燥不必非用生津之品。当视杏苏散中的紫苏叶、杏仁、前胡、桔梗、枳壳、甘草为方之主体药组,为温和通散稍佐甘润之治,适用于外感凉燥患者,肺束而津伤不重时;当视杏苏散中的二陈汤为方之辅助药组,为温化和胃之治,适用于兼有痰湿者,临证时可按需定其去留。

[1]陈海生,林琼燕,陈壮忠,等.凉燥者,非燥也[J].中医杂志,2009,50(2):186-187.

[2]宋晓鸿.杏苏散是治凉燥证初起之方,是辛润剂——兼与徐传富先生商榷[J].四川中医,1994,13(1):21-22.

[3]何德昭.凉燥证治雏议[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4(2):12-14.

[4]丁建中,龚权,张六通,等.杏苏散对凉燥小鼠肺与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4):20-21.

[5]齐放,谢鸣.杏苏散为温和之通散剂[N].中国中医药报,2009,5,22.

[6]徐传富.杏苏散非治燥之方,亦非润剂[J].四川中医,1993,12(5):21-22.

[7]丁建中.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6:42-44.

猜你喜欢
辛温病机小鼠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萌小鼠,捍卫人类健康的“大英雄”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温病条辨》辛温芳香药应用探讨
辛温解表法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及临床运用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今天不去幼儿园
喝香薷水祛热伤风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