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乡生活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2013-01-23 03:30:56郭俊华
当代经济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省份指标体系城乡

郭俊华,卫 玲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一、对生活方式内涵的阐释

国外关于生活方式的早期研究者有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和韦伯(Weber),其中,凡勃伦指出,“生活方式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1],提出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韦伯则指出,“一定的生活方式能够受到一些人的期盼,以至他们都希望进入这个圈子”[2]。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主要围绕消费方式来研究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末,宾克莱(Binkley,L.J.)侧重于分析价值观念的变化对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倾向于对生活风格的研究,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指出,个人的汽车、住房、服饰、业余爱好等都被认为是消费者个人风格的体现[4]。威廉·莱泽(William Eliezer)认为,生活方式是某一群体在生活上所有的特征,这一特征可以显示并解释该群体与其它群体的差异,因此,生活方式是文化、价值观、态度、资源、法律等所造成的结果[5]。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的指导下,人们所逐渐形成的用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特征及其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二、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相关文献述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发展观念的演变,客观而科学地对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进行评价成为不少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国外的主要理论成果有: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_Tnnies)概括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不同特征,开创了用乡村和城市生活方式对比研究的先例。路易斯·沃思指出城乡生活方式由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异质性等决定[6]。20世纪后期,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提出用“幸福指数”这一指标对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水平进行衡量。英国政府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联合国人居中心与世界银行提出了都市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典型的理论成果有:将生活方式一体化定义为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的满足程度[7]。有学者指出生活方式应该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生活水平、生活合理度这三个一级指标[8]。程国栋(2005)构造了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用来衡量我国城市生活方式一体化水平,它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等六个一级指标组成[9]。

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上述理论研究着重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进行了探讨,为进行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为了科学地比较和研究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内涵及演变规律,需要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测度。

三、西部地区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含义与构建

(一)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含义

城乡生活方式产生差异并形成对立是随着城市和乡村的出现而出现的,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生活方式趋向一体化,但是,即使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城乡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实现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不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而且是我国应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不同区域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发展程度进行比较研究是必要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关键。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一级指标:

第一,物质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一般由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人均工资等具体指标构成。

第二,教育指标。一般由教育支出、教育投资、高校毕业生人数等具体指标构成。教育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居民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体现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地区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

第三,硬件指标。是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地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

第四,医保指标。一般由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万人卫生机构数等构成。

第五,社保指标。一般由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城乡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比、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等构成。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选取

表1 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框架

本文以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内容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各地区城乡的特点,建立了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0](如表1所示)。

由于在选取指标时度量单位、统计口径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本文选取了9个反映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平均工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预期寿命,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得出了相关数据(见表2)。

(三)因子分析法的数学建模

因子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多指标或多变量进行内在归类,最终用少数几个因子(非变量)代替众多变量或指标作为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模型为:

设 X1,X2,…,Xp为可观测变量,设 F1,F2,…,Fm(m≤p)为相互独立且不可观测的潜在因子,ε1,ε2,…,εp为与F独立的特殊因子(E(ε)=0,且ε的各分量相互独立),则变量与因子之间存在下列线性关系:

其中L=(lij)为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第j个因子对第i个变量的解释程度;为因子Fj对X的方差贡献度,反映了因子Fj的重要程度为变量 Xi共同度,反映了所有因子对变量Xi的影响。

表2 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评价指标值

(四)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1.检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KMO取值0.498,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 Sig=0.004 < 0.05,因此原有变量适用于因子分析方法。

2.提取公共因子

根据上述矩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如图1)。

图1 因子碎石图

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如表3)为9个变量的共同度分析。“Extraction”列是依据设置条件提取特征值时的共同方差。表中显示9个变量的共同方差均较高,代表9个变量的因子分析提取效果较好。

表3 因子分析初始解

由表4看出,因子特征值大于1.000的3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86.043%(它们各自方差贡献分别为 37.869%、29.86%、18.315%),表示可以选取这三个因子来解释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

3.因子分析与命名

为了考察各因子的代表指标和变量,同时方便各因子命名,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正交旋转(如表5所示)。

旋转结果显示,第一因子对X1、X2、X6和X8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些变量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收支情况、环境和质量一体化的水平。因此,将其定义为整体生活水平一体化因子。

第二因子对X4、X12和X9三个指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些指标主要从生活环境方面来描述城乡生活一体化的水平,因此将其命名为生活环境一体化因子。

第三因子对X3和X7两变量有较强解释能力。该变量主要描述城乡生活质量一体化程度,因此将其定义为生活质量一体化因子。

表4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解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4)因子得分结果

由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6,从而对上述三个因子进行赋值、生成,最后计算各省份的因子得分。

每个样本在相应因子上的得分则通过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进行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

fi=其中,fi为赋值后的因子分值,βj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然后依据公共因子得分和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能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生活一体化的综合得分:

F=(37.869F1+29.86F2+18.315F3)/86.043

其中,F1、F2、F3就是所提取的三个因子的得分。上述F值即可用来综合评价西部各省区的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F值越高代表所测地区的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越高。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排名如表7所示。

表7 各省市自治区因子得分及排名

四、西部地区城乡生活一体化的特征探析

根据表7西部地区各省份因子得分可以绘制各因子得分图,直观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生活一体化的水平(见图2)。图中各省份的综合得分和公因子得分基本上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及其主要特征加以较为直观的展示。通过各因子的走势,可以看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有比较大的差异,这说明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城乡生活一体化的水平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从综合因子得分值来看,各省份数值均较小,说明整体上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生活一体化比较落后。图2中,各省份按照综合因子的得分从左向右降序依次排列,显示出三个公共因子的变动趋势,除整体生活水平一体化因子以外,其他两个公共因子基本上不存在随总体因子的变动趋势而变动,由此可以得出,各省份在整体生活水平一体化因子、生活水平一体化因子和生活质量一体化因子的表现良莠不齐,最终的综合因子得分是各公共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推进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相互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共同促进我国城乡生活方式的一体化。

综合因子(F)得分大于0的总共有六个省份,占所考察的12个省份的50%,说明西部地区近半数的省份城乡生活一体化的水平较低。其中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共有三个省份,分别是重庆、西藏和内蒙古,说明这些省份的城乡生活一体化程度较高,城乡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小。

图2 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子得分图

公因子1(F1)得分大于0的总共有五个省份,得分值较高的有重庆、内蒙古、宁夏和广西,说明这四个省(市、区)在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方面的措施比较得当,整体的生活一体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得分最高的是重庆(1.60)与得分最低的贵州(-1.12)相差 2.72 分,由此可知,我国西部各省份之间的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通过与综合因子的对比能够看出,整体生活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区其综合因子的得分也相应比较高,这表明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很大程度通过整体生活水平一体化来反映和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藏独立于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公因子2生活水平一体化的高水平将西藏整体拉上。

公因子2(F2)得分大于0的一共有六个省份,得分较高的省份有西藏、青海、内蒙古和宁夏,说明这些省份在城乡生活一体化的进程中,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较为落后,也正因如此,导致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没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表现得那么明显。得分较低的省份主要有云南、贵州和甘肃,说明这些地区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和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的双重问题。

公因子3(F3)得分大于0的省份总共有六个,得分较高的主要有西藏、重庆和贵州,说明这些省份城乡生活质量之间的差距在西部相对较小,一方面表明,经济处在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地区城乡之间的生活质量不易出现差距过大的现象,另一方面生活质量并不仅仅是城乡居民在物质方面获得的满足,还包括对生活轻松状态和自然环境的需求。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立足西部的特殊性提出西部地区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模式选择。通过城乡信息、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共享,进而实现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西部地区的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水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整体偏低。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西部地区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应根据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采取不同措施。

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支撑和保障城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运行的基础结构要素,是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重要的空间载体。应从前一轮的重点在城市建设转移到农村,特别是在教育、基础设施、电力、电视网络等诸多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用现代文明推动农村的各方面发展。

2、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从而为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就缺乏技术基础,也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发展工业不但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而且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链延长,能够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引入,农村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工业化,由此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民接受工业文明,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3、以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战略性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高起点、大跨度改造,拉长产业链条,并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关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Weber M.Essays in sociol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3](美)L 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社会学研究,1998(3):59-70.

[5]金烨.影响我国居民体质状况的生活方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周长城,饶权.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0):74-77.

[8]吴焕文.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80-83.

[9]程国栋,等.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11):883-893.

[10]郭俊华,高菊.城乡居民生活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陕西城乡居民生活的对比分析[J].人文杂志,2011(3):75-80.

猜你喜欢
省份指标体系城乡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3:46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