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兰郑 丽
(1 河南省永城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永城 476600;2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河南 永城 476600)
抗感染与控制溶血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曹淑兰1郑 丽2
(1 河南省永城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永城 476600;2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河南 永城 476600)
目的 考察抗感染与控制溶血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泼尼松1~2mg/(kg·d)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d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500mg/(kg·d)以防止新生儿溶血,当检测其血清胆红素处于(205~256)μmol/L的范围水平时即达到光疗指征,给予其间隔式蓝光治疗,即在每实施光疗8~12h后均暂停12~16h,其间需用黑色棉布对其眼部几外生殖器部进行遮盖,当胆红素下降至7mg/L时便可终止治疗。结果 治疗3d后,73例患儿治愈56例(76.7%),有效11例(15.1%),无效6例(8.2%),临床总有效率为91.8%。结论 抗感染与控制溶血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光疗;抗感染;控制溶血
新生儿黄疸为儿科临床的多发常见疾病,其类型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通常情况下,前者并不会对新生儿产生较大影响,多数此类患儿无需特殊处理即可痊愈,而后者却因其病因相对更为复杂可对新生儿造成较大危害,在未得到积极而有效的早期治疗情况下,极有可能因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继而发生胆红素脑病,情况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失聪甚至是死亡[1]。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采用抗感染与控制溶血配合蓝光对73例病理性黄疸新生患儿实施治疗,收到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73例病理性黄疸新生患儿均为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足月患儿,其中包括男患儿41例与女患儿32例,日龄1~28d,平均(10.3±3.4)d,所有患儿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黄染,通过临床检查发现,其中有38例伴胆红素生成过多,23例伴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其余12例伴不同程度胆汁排泄障碍。此73例患儿均排除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1.2 诊断标准
①娩出后24h内即发生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或是其升高速率不低于85μmol/L/d;③黄疸的持续时间超过2周;④黄疸在消退后又出现反弹;⑤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或多项者均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73例患儿均给予泼尼松1~2mg/(kg·d)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d)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500mg/(kg·d)以防止新生儿溶血,当检测其血清胆红素处于(205~256)μmol/L的范围水平时即达到光疗指征,给予其间隔式蓝光治疗,即在每实施光疗8~12h后均暂停12~16h,其间需用黑色棉布对其眼部及外生殖器部进行遮盖,当胆红素下降至7mg/L时便可终止治疗;此外,治疗时发现有6例患儿其血清胆红素已超过342μmol/L,对他们的治疗加行血液碱化,并白蛋白治疗以增强其对抗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能力。本组所有患儿均在治疗3d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皮肤黏膜黄染完全消退且未见复发,血清胆红素下降至不高于85μmol/L水平;有效:皮肤黏膜黄染程度有所减轻,血清胆红素下降至85~221μmol/L水平范围;无效:皮肤黏膜黄染程度未见减轻甚至加重或者是在有所减轻后又再次回升至持平或超过原来黄染程度,其血清胆红素仍不低于221μmol/L的水平[3]。
治疗3d后,本组73例患儿治愈56例(76.7%),有效11例(15.1%),无效6例(8.2%),临床总有效率为91.8%。
黄疸为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由于此时期的新生儿刚脱离母体而转变为独立生存的个体,因此尚不具备较好适应当前发生有较大程度内外环境改变的能力,其中,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与吸收能力的不足以致胆红素积累过多是导致出现黄疸的主要因素,当然也包括因肠道梗阻引发肝脏循环增加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增高的情况。而部分发生有黄疸的新生儿为生理性黄疸,几乎可将其视为此特定时间段内的一种相对负性的生理现象,通常不需给予特殊治疗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康复,然而,仍有相当部分新生儿黄疸是属于病理性的,其血清游离胆红素处于较高水平,如在大脑部位发生沉积则会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轻则损伤神经系统,重则导致患儿死亡,故针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临床方面应给予其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4]。就目前的治疗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换血治疗、抗感染并控制溶血以及光疗等。其中光疗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以及临床疗效肯定,为当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且多数临床医师普遍认为在病情发生早期给予积极光疗是减少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的理想途径[5],同时光疗又分为连续与间断两种照射方式,虽然其疗效相仿,但后能更有效地减轻副作用[6]。通常情况下,光疗实施48~72h即可显著缓解高胆红素血症[7]。另外,由于病理性黄疸其病因更为复杂的特点,故应在治疗要点方面给予更多关注,积极寻找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发疾病因素,而通过积极的抗感染与控制溶血,不仅能更好地诱导患儿机体快速建立正常菌群,而且可显著减少肝脏循环与肠壁再吸收胆红素量,最终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3例病理性黄疸新生患儿经光疗退黄及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1.8%,且愈后良好,提示本方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黄美华,刘赛红.新生儿黄疸643例病因分析及护理.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425.
[2] 韦毅.茵栀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3956-957.
[3] 方邦骞.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法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0,22(8):102.
[4] 李琴.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 31(17):85-86.
[5] 王玲,陈坚,何海英,等.剖官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6(4):118-119.
[6] 唐骏.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4):68-69.
[7] 赵菁,霍薏钦.新生儿黄疸治疗新进展[J].九江医学,2007, 22(1):17-18.
R722.17
B
1671-8194(2013)22-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