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事欣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分析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杨事欣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综合征,患者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接受终身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正常工作生活的同时接受治疗。糖尿病教育的推广实施能够深化患者对于疾病的基本认识,因而不仅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和并发症情况,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其他人群的发病率,然而,在我国糖尿病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糖尿病教育的实施效果。本文就对我国现阶段糖尿病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糖尿病教育;现状;问题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治疗的疾病,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该疾病的三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只有实现三种治疗方法的相互协调,患者的病情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的一项主要技能。患者若要掌握各种临床治疗知识和技能,则需要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因其病程较长,治疗周期较长,因而健康教育也需要贯穿于其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1.1 糖尿病患者对于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自我护理、临床检查和治疗的知识较为缺乏,但大部分患者都认为糖尿病教育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渴望接受专业、系统、全面的糖尿病教育,从而实现血糖和并发症情况的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主要来自于临床医师,少部分来自于护理人员和营养师等,这一结果说明,临床医师在糖尿病教育中的作用较为明显,而营养师和护理人员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1.2 糖尿病教育的评价和作用
1.2.1 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会显著提高。医学观察结果显示,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后,其胰岛素使用正确率明显提高,因而治疗有效率得到了显著改善。胰岛素治疗率从教育前的26.8%提高至73.2%,其中,80.5%的患者了解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方法,95.1%的患者了解正确注射和选择胰岛素的方法。患者的尿糖和血糖主动检测率提高到了32.4%,主动实施足部护理的患者比例为67.6%;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约有27%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考试获得满分,患者知识考核的合格率提高27%。
1.2.2 代谢控制。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有助于其代谢情况的改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教育1~3个月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等指标均显著改善,这一结果说明患者的知识水平提高对于糖代谢控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自我检测、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等方面的调整。实施糖尿病教育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糖代谢水平显著改善。然而,长时间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其血糖控制效果存在反弹的可能,这一结果说明糖尿病教育对于患者糖代谢改善作用持久性较差。
1.2.3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日常糖代谢控制效果与其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直接联系。糖尿病教育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合并急性并发症、眼部并发症和酮症酸中毒等的发生率。
1.2.4 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糖代谢异常还会造成患者出现各类慢性或急性临床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项目中,糖尿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86.7%的患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患者受到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典型的情绪变化、娱乐活动减少、无法适应社会、工作能力丧失或减退等症状,在生理上出现焦躁不安、抑郁、忧虑、苦闷等情绪。糖尿病患者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生活满意度会显著降低、社会支持减少、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
1.2.5 卫生经济学。糖尿病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加大患者自身和国家卫生部门的经济压力。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降低其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最终节省医疗费用,缓解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1]。
2.1 患者缺乏对于糖尿病教育和经济学效用的分析
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缺乏糖尿病知识,而存在盲目求医现象,其结果只能是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却花费了大量的医疗成本。另有部分患者不重视疾病的治疗,仅仅在缺药和病情加重时才到医院就诊,而根本没有日常的疾病监测,这就导致患者不得不在住院治疗上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医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相比,经济条件优越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更好,也更加愿意接受糖尿病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包括参加授课和自学等等。接受糖尿病教育后,患者的治疗遵医性显著提高,日常行为方式更加合理,血糖控制效果更加理想[2]。
2.2 没有一致认可的糖尿病教育模式
在糖尿病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通常选择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一次性将所有糖尿病知识教给患者,而不注重教育的模式和有效性,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还有部分护理人员仅仅在患者出院指导时为其提供糖尿病知识教育,而患者并未真正从中受益。糖尿病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教式的,患者的主观动机和潜能并未得到开发。同时,糖尿病教育通常仅仅重视传授理论,而缺乏自我保健行为的教育。这种单一的糖尿病教育模式较为枯燥,缺乏形象化的教育,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并设定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没有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患者实际学习到的糖尿病知识较少,对于其行为习惯的影响不大,加之现阶段的健康教育体系没有教育成果分析和评价系统,进而影响了糖尿病教育的实施效率[3]。
2.3 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尽管患者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作用,但因其无法忍受长期的饮食控制,而且自身意志力较为薄弱,因而饮食治疗通常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家庭支持系统的有效作用得不到发挥,无法为患者饮食治疗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同时,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缺乏应有的饮食治疗知识,进而对其饮食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4]。
2.4 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差
现阶段,我国仍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抱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实际的想法,甚至相信一些无任何科学依据的医疗广告,或是寻求一些糖尿病治疗的秘方,患者这一认识误差的存在会对其临床治疗过程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其病情加重,并花费大量的医疗成本[5]。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是一项较为困难且复杂的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糖尿病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治疗的灵活性,有助于其病情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明显降低医疗单位和患者自身的治疗成本,从而对医患双方都有益处。因此,我国应加大糖尿病教育的实施力度,扩大糖尿病教育的实施范围,对内分泌科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科学、规范的糖尿病教育方法。
[1] 吕祥梅.二级医院糖尿病护理与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4):169-170.
[2] 戴霞.临床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5,27(2):292-293.
[3] 朱艳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34-35.
[4] 李华.我国开展糖尿病随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护理学报,2006,13(3):33-34.
[5] 袁立.我国糖尿病患者教育与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70-71.
R587.1
A
1671-8194(2013)22-03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