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娟 葛 慧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250012)
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病证,乃咳与嗽的综合病证。历来认为,咳者有声肺伤,嗽者有物脾动,强调肺脾在咳嗽辨证中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不同,饮食结构的改变,由肺胃导致的咳嗽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小儿咳嗽的主要病机为肺气上逆。其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以肺胃(脾)占有主导地位,故而在咳嗽的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调理诸方面都要从肺胃入手,时时不忘节饮食、调脾胃、慎虚邪。
1.咳嗽不离于肺,不止于肺。咳为肺之本病。《素问·咳论》:“肺之令人咳。”《灵枢·九针论》:“肺主咳。”均强调咳嗽病位在肺。同时肺病亦多表现为咳,如《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咳动肩背。”可见,咳嗽是肺病的主症,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咳嗽的病机根本在于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同时他脏有病累及于肺,均能导致肺失宣降发为咳嗽,诸如脾虚生痰、痰湿蕴肺、肝火上炎、肝气犯肺等等。《素问·咳论》:“五脏六腑均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可为佐证。最能高度概括本意的是《医学三字经》的一句话:“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2.咳嗽与肺胃(脾)关系最密切[1]。《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指出咳嗽原因虽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理机制的总概括,说明胃为咳嗽的病变之源,而肺是咳嗽的表现器官。
从经络走行而论,胃感外邪不仅是寒饮食入胃,辛辣、酸咸、油腻、炙煿亦可入胃,而导致胃寒、胃热、饮食积滞等病理变化,并由胃入肺而致咳嗽。这和临床上常见的由于饮食过甜、过咸、过量引起的咳嗽的病理过程相吻合。所以治疗上必须肺胃同治,即治肺的同时兼以治胃,探明病因,或兼清胃热、温胃寒、消食化积,如此肺胃同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小儿常见的食积咳嗽为例,病因小儿饮食失节,致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而成积滞,积滞日久,食滞困脾,痰湿内生,或食积郁热,上犯于肺,导致咳嗽不止。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咳嗽与饮食有关,频频咳嗽,夜间为重,气促痰壅,兼有胃脘饱闷、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沉滑等食积之症。治宜消积理脾之法,治用曲麦二陈汤或苏葶滚痰丸加减[2]。临床上常用莱菔子、槟榔、枳实、枇杷叶、瓜蒌、桔梗、连翘、陈皮、半夏、茯苓、焦三仙等药。
从五行关系而论,小儿脾常不足,故土不生金引起的咳嗽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本类咳嗽多由于脾气不足或胃阴不足所致,表现为气虚咳嗽和阴虚咳嗽。《育婴家秘》言:“其咳不止者,此肺虚也,只以补肺为主,钱氏阿胶散。然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虚则补其母,脾为肺之母也,况病久者,胃气亦虚,尤宜补其胃气也 ,用人参五味子丸主之。”[3]也证明了这种观点。土不生金引起的咳嗽,治疗上自然要采用培土生金法,临床上常用六君子汤和沙参麦冬汤。
从御邪能力而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气虚弱,气血化生乏源,营卫之气不充,卫外御邪能力减弱,五脏六腑得不到后天的充养而易受病,同时卫表不固,则虚邪贼风易侵犯皮毛,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治疗上在辨证治咳的同时,要注意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如可酌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玉屏风散。
从痰饮生成而论,在水液代谢方面,肺胃居中上二焦,起着重要作用。张景岳曾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停中脘。”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而生痰成饮,痰饮上犯于肺,亦可生为咳嗽。故后世医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又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酿为痰饮,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而咳嗽痰多。治疗上要注意化痰蠲饮以止咳,如临床上常用的治咳方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
从气化功能而论,肺为华盖居上,主宣降,其气以降为顺;胃居中焦,其气也以降为和,二者同以降为用,并行不悖,若胃气不降,势必要影响肺的肃降,肺气不降而上逆则发为咳嗽。治疗常用降胃气以止咳的方法,如小儿咳嗽急性发作期,咳甚欲吐者可酌加紫苏叶、紫苏梗、陈皮、半夏、藿香等和降胃气药,止咳药选用枇杷叶,化痰药用半夏、竹茹。用药不可过于苦寒峻烈,总以患儿能悦然接受并服下,方可达到治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咳病由内外合邪所致,“肺气不清则咳嗽不绝,胃气不和则痰涎内生”,故治疗上应肺胃同治,或培土生金、固表护卫、化痰蠲饮、和降胃气,时时注意顾护脾胃。
通过以上咳嗽与肺胃(脾)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小儿咳嗽的预防要点在于:外避虚邪贼风,内调饮食,强健脾胃,从而减少咳病的发生。
1.外避虚邪贼风。防咳先防感,小儿肺脏娇嫩,最易感受外邪,故而首先要外避虚邪贼风。《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就是四时不正之气。四时之气应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小儿要顺应四时之气,适当锻炼,提高御邪能力,如夏日顺应长养之气,坚持户外活动、日光浴,适当晚睡早起。同时四时不正之气如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等都是导致小儿咳嗽的因素,要时时注意避免。所以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合理穿着在临床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2.内调饮食。饮食失节是导致小儿咳嗽的另一重要因素,故内调饮食在咳嗽的预防中尤为可贵。万全对此颇有心得:“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固矣”[4]。饮食调理也要遵从四时之气,合乎小儿的体质类型。如夏日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但不可过凉;阴虚体质小儿,要少吃煎炸炙煿之品,多吃甘淡养阴之物,如梨、荸荠、藕等;痰湿体质小儿,可适当吃萝卜等物,忌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防咳嗽,须截断胃感外邪的途径,强调忌口,防止病从口入。如生冷冰饮,自应不食,《内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实亦伤脾,肺脾阳虚,易致饮邪内伏而上渍;炙煿厚味、各种海物,可致里热内生,痰热蕴肺;甜咸过用,多为过敏诱因,诱发顽痰阻于气道,宣降失司。目前小儿咳嗽之疾增多,考虑与饮食失宜有关。临证之时,多所叮咛,也是不可缺少的临床环节。
1.补虚驱邪。小儿咳嗽,缓解期的调理十分重要,倘若体虚未复或痰浊未尽,则有成为慢性咳嗽之虑,并会耗气伤阴,降低患儿的抗病能力,所以在咳嗽缓解期应作较长时间的扶正及祛除余邪的治疗。
正虚为主者,以扶正调中为主。偏于阴虚者,以益阴健脾为大法,用药宜以甘淡之品养脾,清润之品补肺,临床常用沙参、麦门冬、五味子、山药、扁豆、薏苡仁之类益阴健脾;痰浊未尽者,酌加紫菀、款冬花、川贝母之类,慎用大苦大寒、大热大补之品;偏于气虚者,以益气健脾为大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平补为主,不可峻补,用药灵动,切忌呆腻,如用太子参代替党参,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炒麦芽等药。
邪气未尽者,要祛除余邪。肺热未尽者,表现为咳嗽减轻或偶咳、咽部有痰或清嗓,或有低热,日晡较甚,两颊面红、大便偏干、舌质偏红等症,治以清泻肺经余热,方用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鱼腥草、瓜蒌、川贝母等。脾胃伏热者,表现为咳嗽、咽部有痰、清嗓、口臭、龈肿、纳呆、口渴引饮、小便黄等症,治宜清解胃热为主,以泻黄散加减,药用藿香、黄连、天花粉、知母、连翘、焦山楂等。
2.饮食清淡,防止食复。“食复”,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已成为一种咳嗽后期常见的临床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食复”是指疾病初愈,因饮食不慎而致疾病复发或变生他病。《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究其原因 ,戴天章《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曰:“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以上虽言及热病,亦适用于小儿咳疾。一则小儿脾常不足,勉强饮食,损脾伤胃;二则余邪未尽,过食肥甘,两邪交织,引起复发。
防止食复,首先要注意缓解期饮食的合理调配,总以醒胃悦胃为通则,进食循序渐进。食品性状由稀到稠,质量应由清淡到甘醇,如此则胃气渐苏,胃纳渐进,元气渐复。另外,还要据患儿病后的体质来决定所选择食物的性味,才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总之,防治小儿咳嗽,临床须切实重视与肺胃的关系,在治疗、调理、预防、用药等方面把握肺胃同调的原则,如此思路明晰,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孙娟,牟青慧.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小儿咳嗽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4):7.
[2]清·吴谦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373.
[3]安邦煜,张牧寒 .明代万密斋儿科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49.
[4]明·万全 .幼科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