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误诊分析

2013-01-23 19:51:06李杰夫谢荣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癌性网膜腹膜炎

李杰夫谢荣泽

(1 重庆市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重庆 401221;2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1329)

12例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误诊分析

李杰夫1谢荣泽2

(1 重庆市长寿区第三人民医院,重庆 401221;2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1329)

目的 探讨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 CT 影像表现特点,进一步降低对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 12 例CT 误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 CT 影像特点,找出误诊原因。结果 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 CT 表现:①腹腔内分房状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房壁环形强化;②腹膜增厚较为均匀并强化,同时,还伴有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而肠系膜则呈“放射状”排列;③呈不均匀聚积分布的少量腹水;④腹腔肿大的淋巴结呈较为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等。而上述各征象的多少,则与诊断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成立的可能性是呈现正相关的。结论 螺旋 CT 能很清楚地显示腹腔肿块型结核灶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情况,对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综合分析其CT各征象并结合临床,有望得出正确的诊断。

肿块型结核;螺旋 CT;影像特点;误诊

结核病仍是世界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全身各器官均可感染,而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报道较少。虽然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可以给人造成痛苦和严重危害,也应当重视[1],做到早发现、坚持全程合理化疗。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年我院误诊为腹部肿瘤等的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共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2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最终得到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所有图像均由我院具有长期CT诊断经验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及两名主治医师共同分析。

2 结 果

1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类似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综合分析得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特点主要有:①腹腔内分房状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房壁环形强化;②腹膜增厚较为均匀并强化,同时,还伴有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而肠系膜则呈“放射状”排列;③呈不均匀聚积分布的少量腹水;④腹腔肿大的淋巴结呈较为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等。而上述各征象的多少,则与诊断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成立的可能性是呈现正相关的。单一CT征象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肿瘤等。

3 讨 论

结核性腹膜炎多属慢性腹膜炎,多由结核杆菌所引发的腹膜特异性感染,因此,该病往往又被称之为腹膜结核。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占结核病的5%左右,且多见于医疗、卫生环境较差的城镇低收入者[1-2]。按病理改变,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3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而干酪型、粘连型则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即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在正常临床表现上多无典型症状,同时还缺乏其特异性体征,加之检查方法较少,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3],本研究中有4例误诊为其他原因所致之肠梗阻和阑尾炎等急腹症,4例为卵巢肿瘤,3例为结肠癌,1例为肝癌。双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CT扫描速度、层厚、时相捕捉、重建均有一定优势,其诊断价值优于单螺旋CT及普通X线检查,因此在腹部肿块性病变中得到广泛应用。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观察的主要内容有:①壁腹膜增厚的形式及强化特征;肿块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②大网膜改变。③腹水及其分布范围。④腹腔淋巴结改变。⑤肠系膜改变。我们在观察腹膜结构与病变时,可以降低窗位和增大窗宽,这样会更利于观察。一般使用窗宽:250~400Hu,窗位:30~50Hu。因此,此窗宽、窗位下,患者的腹膜、网膜、肠系膜显示均呈良好状态。综合文献和本组病例资料,分析主要的误诊原因:①4例误诊是因患者受外因影响致其肠梗阻和阑尾炎等急腹症,并过分侧生于腹外结核史,加之临床急于手术探查。但是,由于结核性腹膜炎可以继发于患者其他部位结核病,由于很难找到腹外结核灶,故此,我们则不能将有无腹外结核史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4];而在本组中,因发现肿块或不全性肠梗阻后,加之急于剖腹探查才导致误诊。这些误诊病例,在术前病情由于不甚紧急,如果再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检查,则可以正确诊断。②4例肿块位于左或右下腹,质地较软,似有囊性感而被误诊为卵巢肿瘤,其中的主要因素是壁结节被过分强调,而腹膜均匀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放射状”排列等影像特征等被忽视[5]。③3例误诊为结肠癌、1例为肝癌主要是对肿块的多形性认识不足。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肿块多由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 粘连的肠曲和干酪样组织积聚而成的,因而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缘、质地、活动度表现各异,临床上较难与癌性腹膜炎鉴别。结合文献[3,6],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侧重进行鉴别:①由于结核性腹膜炎于儿童、青壮年为多发,而癌性腹膜炎年龄偏大。如其他部位已有肿瘤的原发病灶,则应先考虑癌性腹膜炎。②对于壁腹膜的改变。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光滑、均匀增厚,且多位于肝脾周围、结肠旁沟区域、胁腹部及盆腔区域。癌性腹膜炎多为不规则或结节样增厚,多见于右膈下区域或膀胱直肠陷窝。③网膜、系膜改变。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多呈“网膜线征”及“放射状”;而癌性腹膜炎多呈“网膜饼征”。④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水量少,多伴有包裹,且局部占位不突出;而癌性腹膜炎用水常较大,多无包裹,往往伴有肝脾外压性改变状态。⑤淋巴结改变。结核性淋巴结炎,其肠系膜改变多伴有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影;而癌性腹膜炎少有此表现。

综上所述,当上述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单独存在时,往往因缺乏其特异性,易被误诊。如果同时存在2项以上时则对结核性腹膜炎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尤其腹腔囊性肿块与腹膜、网膜及系膜特征性改变同时存在时,常能做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1]白人驹.医学影像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5-520.

[2]周康荣.腹部 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2000:235-236.

[3]胡伟,王崇文.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97,20(1)10-26.

[4]刘顾简,黄世章.胸内孤立大肿块型结核误诊16例分析[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10(1):79-82.

[5]Jeong YY,Outwater EK.,Kang HK.Imaging Evaluation of Ovarian Masses[J].Radio Graphics,2000,20(5):1445-1470.

[6]霍福涛,张台众,樊作风.结核性膜膜炎的声像图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26(7):414.

R656.4+1

:B

:1671-8194(2013)05-0189-02

猜你喜欢
癌性网膜腹膜炎
大网膜扭转1例诊断体会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6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6
自发性肝内胆管破裂致胆汁性腹膜炎的急诊诊治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