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彩芬
(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广西 上林 530500)
探索高血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护理
韦彩芬
(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广西 上林 53050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方法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对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统一采用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保证血肿腔引流管及大小便通畅,同时给予患者正确体位,预防并发症。结果通过对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其中基本康复的患者4例,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16例,死亡的患者18例,自动出院20例。结论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采用科学、精心的护理,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众所周知的三高症(发病率高、死率高、致残率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危疾病。两年来,我院对有手术指证的该疾病患者58例实施颅骨钻孔颅内血肿碎吸术加尿激酶溶血凝块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优质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院58例高血压性脑血患者中,在内科治疗急转神经外科的20例,其余38例患者急诊入院,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45~80岁,有明显高血压病史者36例,入院时GCS(格拉斯昏迷)评分3~14分,血压高达150~230/105~145mmhg28例,脑叶及基底节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均符合颅内血肿碎吸加尿激酶溶凝术适应证。术后存活20例。自动出院20例,死亡18例。
1.2 方法
本组58病例,予精确患者血肿定位后,在局部麻醉或全身吸入麻醉下,行颅骨钻孔插入脑用硅胶管,接上10mL注射器回抽吸引,排空血肿大约75%血量时,置多孔脑用引流管引流,外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手术后6~8h或次日按医嘱给予尿激酶溶解血凝块治疗后,CT复查确定无血肿后可拔管。
2.1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15~30min记录一次,同时观察肢体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如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引流袋引出的血是鲜红的且量多等,可能有继发性再出血,特别是注射尿激酶后24h~48h最为关键。本组18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引发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
2.2 密切监测血压,适当降低过高的血压是治疗关键,维持血压稳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术后严密注意血压变化,每30min监测一次,患者血压过高且清醒的按医嘱给予长效,降血压平稳的口服药,昏迷的用输注微泵静脉注入硝普钠药液(0.9%NS50mL+硝普钠50mg),降压不能太快,使血压控制在104~150/90~100mmHg之间,同时在治疗中,使用硝普钠时利用报纸或其他纸张覆盖输液瓶,严格避光,每8小时更换一次。为了避免造成大范围血压波动而致再出血,降压时不要过速,血压下降不宜过快、过低,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加重脑细胞损害,尽可能避免医源性过度刺激和连续护理操作[1]。
2.3 注意脑部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过程中引流袋要低于头部15~20cm并固定于床头。引流袋过高不利于创口引流,或管内液体反流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过低会引起“拔罐”效应[2],使血肿腔内负压过大而再出血。在治疗护理操作时相对固定头部,防止引流管脱落,每4h准确记录引流量及其颜色、性质。每天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及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堵塞。
2.4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 定时给患者翻身,动作轻柔、缓慢,尽量避免头部转动、摇晃。血压稳定的患者可抬高头部,确保患者舒适体位。由于患者长期卧床等引起便秘,按医嘱给予药物或低压灌肠。保持留置尿管通畅,避免尿潴留引起躁动不安,导致患者血压上升而再出血。
2.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肺部感染、压疮、消化道出血、肌肉萎缩等都是常见的并并发症。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口腔护理,给予患者翻身叩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对于深昏迷的患者且痰多粘稠的应尽早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喷雾气以稀释痰液。鼓励清醒的患者尽早进流质饮食,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经常按摩受压皮肤及骨突部位,适当进行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必要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患者意识不清时应被动锻炼为主,保持瘫痪侧肢处于功能位,下肢应用软枕或托板支持足掌,以防下垂[3]。加强营养,给予清淡,低盐,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
2.6 加强健康理念指导,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关心体贴患者,促进医患间信任。手术后患者意识转清,但肢体偏瘫或失语、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容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多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以耐心而又有爱心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其思想工作,稳定患者情绪,从而解除和疏导患者的顾虑。同时做好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工作,让患者家属尽早学会如何护理患者,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龚存竣,俞美定.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5):270.
[2] 孙树杰,刘欣.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急诊医学, 2000,9(2):84.
[3] 刘美玲.临床护理指南[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R473.74
B
1671-8194(2013)18-03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