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烨 霍永刚 郑永惠
(山西省晋中种蜂场,030600)
山西左权县养蜂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李 烨 霍永刚 郑永惠
(山西省晋中种蜂场,030600)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太行山脉中段西麓,为晋、冀、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左权县东邻河北省邢台市,南与我省的武乡县相毗,西与榆社县相攘,北与和顺县相连,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管辖。左权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温差大,使该区域的农业、畜牧业和养蜂业发展蕴藏很大潜力。
1.1 自然条件与独特的小气候
左权县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平均气温7.4℃,有效积温2887℃,无霜期138天,全县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27.9万亩,林地面积97.8万亩,草地面积16.9万亩。介于北纬36°45'~37°17',东经133°6'~113°48'之间,逐渐形成西、北、东三面高,中南部低的地势。西北部海拔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2141米。东南部地势低,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最低处仅有650米,高低相差1491米。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平均温度为7.4℃,无霜期为150天,年降雨量为450毫米左右。
1.2 蜜粉源植被资源的多样性、季节性
左权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多层次多类型的不同地理区域,形成了多类型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小气候环境,使得左权县境内拥有众多的野生蜜源植物。根据2012年调查,左权县的野生蜜粉源植物有170多种,其中较为集中的主要蜜源有桃花、杏花、洋槐、荆条、柿树、核桃、玉米、葵花、臭荆芥(香薷、水荆芥、野苏麻、荆芥)等。辅助蜜粉源有马茹、荞麦、圪尖、野玫瑰、六道木、沙棘、菟丝子等。特别是在左权县的东南部和中部,是蜜蜂定地饲养和小转地饲养的极佳地域。初步推算,左权县现有的蜜粉源可承载蜜蜂3~5万多群左右。
1.3 蜜蜂种质资源丰富
左权县当地饲养的西方蜜蜂现只有2500群左右,发展潜力很大。而外地转场来我县进行生产的蜂场将近3万多群,每到春末夏初,我县的麻田乡、桐峪乡、拐儿乡和县城附近到处可见转地放蜂的蜂场。这样也促进了当地养蜂业的发展和养蜂技术的交流与提高,也促使当地蜂场与外地蜂场蜂种相互交换和引进,是我县西方蜂种产生多样性和种资资源丰富原因之一。
中华蜜蜂是我县长期以来人们饲养的主要蜂种,现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有1000多群,野生的中华蜜蜂未能统计,估计不下1.5万群。而中华蜜蜂在我县有其特殊的饲养管理模式,就拿取蜜来说,即年取蜜一次,平均群单产蜂蜜10~15 kg,取蜜的特点是,当年生产的蜜隔年取。这样生产出的蜂蜜不但质量高,而且蜂蜜完全自然成熟。
2.1 养蜂业现状
我县养蜂主要以定地饲养结合小转地饲养的模式为主,广大养蜂户充分利用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和蜜源植物进行养蜂生产,主要的蜂产品是以生产蜂蜜为主,其他蜂产品为辅,也有个别蜂农参与当地种植的核桃、莲菜的蜜蜂授粉。生产的蜂蜜品种主要以洋槐蜜、荆条蜜、山花蜜、臭荆芥等单花蜜种,特别是在我县的东南部的广大地区,生长大面积的臭荆芥,是蜜蜂生产和秋繁的极佳蜜粉源,为我县养蜂业发展提供了地理和植被条件。此花期在该地段可见到大量蜂场进行生产和秋繁。据调查,在此地每年要有1.5~3万群蜂进行生产繁殖,群单产蜂蜜可达到10~15 kg左右。
2.2 发展潜力
目前我县的西方蜜蜂仅有2500群左右,养殖技术较为落后,养殖特点是零散小规模,大部分养殖户的蜂群在30群以下,只有30来户养殖规模达50群以上。这样就使得我县的养蜂业发展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之,我县地处太行山东南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地方未受到大农业的影响,农药未广泛应用。因此,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少,很多地区是无农药区域。另外,我县矿产资源比较少,对自然环境还未造成破坏。
2.3 养殖与生产特点
从养殖结构来看,我县的养殖结构是以零星散养、定地加小转地饲养模式为主,大都以饲养30群以下的养殖户居多,大都是传统的养殖生产方式。就拿中蜂蜂蜜的生产方式来说,取蜜特点是当年生产的蜜隔年取。这样生产出的蜂蜜质量高,纯天然,但是产量低,每群好年景生产蜂蜜只有5~10 kg,遇到歉收年,则无经济效益可谈。大部分养殖户以养蜂业为副业,完全是靠天吃饭,年景好时获点利,年景不好时就放弃,任其发展,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和系统化的管理。养殖人员老龄化,根据调查,我县养殖人员平均年龄在55.2岁,对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接受能力差,都是以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所以我县养蜂业发展缓慢,养蜂技术以传统方式延续。
2.4 养蜂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的养殖现状是完全信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殖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对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有蜜则取,无蜜则不加管理,飞来则养,飞走则放,任其自然发展,根本不进行任何人为管理;二是养殖人员老龄化。对一些新技术和系统化管理模式接受较慢,饲养管理模式还是传统方式,对一些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较难接受;三是养殖户较为零散,相互间交流较少,都是各自为战,这样养殖技术很难提高,相关信息也得不到沟通;四是不把养蜂业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来看待,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和生产程度低,养蜂业发展处于任意自流状态;五是养蜂技术支撑薄弱,在我县无一处对养蜂业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养蜂业发展无序;六是对蜜蜂病虫害的防预无任何措施,养蜂人员随意进行防治,有关生产期休药的问题根本不加考虑。
3.1 认真把握机遇,大力推进养蜂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优质化、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
左权县是红色革命老区,随着全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对于养蜂业发展也是如此,逐步成为我县养殖业重点,我们要认真把握机遇,大力推进养蜂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优质化、产业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当地蜜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养蜂业真正成为当地山区农村经济增长、脱贫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
3.2 首要问题是解决当地养蜂技术薄弱的关键问题
首要问题是解决当地养蜂技术薄弱的关键问题,逐步将养蜂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进程发展。我县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深刻认识到,发展养蜂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蜜蜂对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蜜蜂对农业和生态带来的附加值远远超过了蜜蜂本身的经济价值。为了养蜂业的发展,要为养蜂业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机构和组织的能动性,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组织相关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多渠道沟通,将最先进的信息及时向养殖户通报,真正解决技术薄弱的关键问题。
3.3 加大对蜜蜂养殖业的倾斜力度
加大对蜜蜂养殖业的倾斜力度,大力扶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强化行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出台有关蜜蜂养殖的相关补贴政策、规定和措施,加强蜜源植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我县的养蜂业成为可以让农民脱贫,使山区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特色产业经济。
3.4 地方性优良蜂种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蜜蜂是我县地方性优良蜂种,19世纪末,由于大量西方蜜蜂进入我县,使得我县中华蜜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中华蜜蜂具有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期长,抗病能力强等优良特性,中华蜜蜂对我国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已完全适应,是我国特定植被环境下形成的优良品种和宝贵遗传资源。通过我市蜂业技术管理推广部门“晋中种蜂场”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合作,对我县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同时对我县中华蜜蜂蜂种类型、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进行了多年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我县对本地区的中华蜜蜂积极采取地方性保护措施,力争在中华蜜蜂活动频繁的地区对西方蜜蜂进行净化,使当地的中华蜜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栖息环境,切实加强对我县中华蜜蜂优良蜂种的保护和利用,开展地方性优良蜂种的优选优育,扩大中华蜜蜂的种群数量。
3.5 积极筹建和建立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
我县的养殖结构是以零星散养、定地加小转地的饲养模式为主,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低,加之技术后置,又无系统的管理部门和组织,养蜂户都是以各自为战的养殖方式延续着,很难适应当前的市场运作形势。所以应采取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积极筹建和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是使零散经营的模式应对市场竞争和抵御经营风险的最好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指导、支持和扶持成立蜂农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在科学技术、饲养管理、生产销售、市场运作等方面为蜂农提供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供最新相关信息,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引导蜂农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发展,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1 养蜂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
我县多种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小气候环境,使得左权县境内拥有众多的野生蜜源植物,养蜂特点基本上处于半封闭定地饲养状态。为提高我县的养殖管理水平,使我县的养蜂技术与国内养蜂业较强的地区接轨,应在我县逐步建立蜜蜂试验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对多项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向我县的养蜂户充分展示每项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管理措施,以点带面,引导养蜂户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水平发展,使我县的养蜂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4.2 充分发挥我县的养蜂优势
利用我县蜜源植物丰富的特点,结合各项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措施,把我县建成山西省成熟蜜的重点生产基地。首先,要根据我县蜜源分布情况,科学规划,计划管理,扩大我县地方性的产品特色和生产能力;再则,逐步转变我县养蜂生产的格局和方式,应用蜜蜂相关的饲养管理条例和标准,推广应用生产无公害、无污染、天然成熟蜜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使我县的蜂产品真正成为一个优质的地方性特产。再次,充分利用我县中蜂蜂蜜生产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县的中蜂蜂蜜地方特产品牌注册,打造成熟、原生态、绿色、健康品牌。利用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生产具有我县特色的地方性产品。
我县核桃栽培总面积1.8万公顷,占干果经济林总面积80%,其中,百年老树14万株,适龄挂果树76万株,幼树110万株。核桃总产量达到了500万千克,占经济林总产量的80%,年产值2940万元,占经济林总产值的87.8%。我县种植核桃的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核桃传入左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太行山中段,温度适宜,光热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果仁饱满、皮薄、个大、味香的左权绵核桃。目前对核桃的蜜蜂授粉还未开展。蜜蜂授粉是农业经济作物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核桃的产量和质量,应开展核桃蜜蜂授粉的各项试验示范。来提高我县核桃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0年国家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为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我们应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对我县的核桃、莲菜、柿树等作物进行蜜蜂授粉试验示范。
国家蜂产业体系专项资金(CARS-45-sy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