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6医院 皮肤科,吉林 通化 134001)
大黄油对皮肤细菌感染的治疗观察
庞 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6医院 皮肤科,吉林 通化 134001)
目的 分析大黄油对皮肤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168例患者,男95例、女73例。年龄1~84岁,平均37岁,病程3d~2个月。脓疱疮15例、新生儿脓疱、带状疱疹30例、褥疮10例、剥脱性皮炎并感染3例、固定性药疹并感染23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药疹并感染17例、湿疹继发感染37例、足癣并感染31例、临床表现为糜烂110脓疱40溃疡18例、糜烂面积>体表50%4例、70%~90% 9例。皮损处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除去脓性分泌物及脓痂,用消毒棉签蘸大黄油涂布患处,如渗出液较多或溃疡处可用其油性“药渣”粉直接敷用,也可用大黄油纱布外敷,每日1~2次。伴有白细胞增高及发热者同时静滴抗生菌治疗,药疹患者同时抗过敏治疗。结果 涂药2~3d渗出停止,7d局部干燥结痂,溃疡15~30d愈合。结论 本组病例充分验证了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加豆油调制成油剂,运用敷贴法治疗皮肤细菌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麻疹;发病情况分析;预防措施
自2001年以来,我们用“大黄油”治疗细菌性感染皮肤病与皮肤病继发细菌感染者600余例,效果显著,现将资料完整的168例总结如下:
1.1 一般情况:168例患者,男95例、女73例。年龄1-84岁,平均37岁,病程3d~2个月。
1.2 疾病分类:脓疱疮15例、新生儿脓疱、带状疱疹30例、褥疮10例、剥脱性皮炎并感染3例、固定性药疹并感染23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药疹并感染17例、湿疹继发感染37例、足癣并感染31例、临床表现为糜烂110脓疱40溃疡18例、糜烂面积>体表50% 4例、70%~90% 9例。
1.3 局部取材细菌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49例、白色葡萄球菌31例、类白喉杆菌17例、大肠杆菌18例、变形杆菌9例、绿脓杆菌4例。
2.1 药物制备:生大黄1000g焙干粉碎过20-40目筛,生豆油1000mL,加热到80℃左右倒入大黄粉溶器中,立即搅匀,冷却后备用。
2.2 治疗方法:皮损处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除去脓性分泌物及脓痂,用消毒棉签蘸大黄油涂布患处,如渗出液较多或溃疡处可用其油性“药渣”粉直接敷用,也可用大黄油纱布外敷,每日1~2次。伴有白细胞增高及发热者同时静滴抗生菌治疗,药疹患者同时抗过敏治疗。
2.3 疗效观察:涂药2~3d渗出停止,7d局部干燥结痂,溃疡15~30d愈合。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北大皇)、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根和根茎,别名为将军、川军、锦纹。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中医外用多用于治疗痛疡、脓肿、疔疮及烫伤等。
现代化学研究认为,大黄中化学成分复杂,有蒽甙、鞣甙等种类,其中蒽甙为最主要成分。大黄中羟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2%~5%,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甲醚等,主要存在大黄根的形成层及射线中。许多含有羟基蒽醌的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由于能抑制细菌核酸的生物合成和呼吸过程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以大黄酸抗菌活性最强,在0.008mg/mL浓度时即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的生长。蒽酮类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用维生素C保持蒽酮的还原形式时,对病原性真菌有活性,并可抑制发癣菌属细菌的生长。大黄酚的还原产物具有较强的抗霉菌活性,对治疗皮肤病、疥癣有效。本组病例细菌培养结果证实,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18例、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临床病例也验证大黄对病毒也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如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庄江能[1]分析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提示,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巨噬细胞内白三烯(LTs)、环2磷酸腺苷(cAMP)和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显示大黄酸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白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其IC50值分别为0144和2178mol/L;大黄酸还可显著抑制内毒素激发的巨噬细胞内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因此认为大黄酸显著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可能是大黄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同时他也认为,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的抗菌成分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素、羟基大黄素,它们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目前已知的抗菌药理为: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皮肤虽是人体的外在组织,但它与人体的内在器官脏腑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脏腑辩证是皮肤病辩证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如肝病症候特点,凡情志不畅、病位在两胁、双耳、阴部,均为肝经所主。常见肝气郁滞、肝经湿热、肝血虚损。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疼痛、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或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皮肤有丘疹、水疱、或皮肤干燥、发痒脱屑。常见疾病有带状疱疹、阴囊湿疹、女阴溃疡、瘙痒症等。有如脾病症候特点,喜燥恶湿,故脾病多见湿。临床表现,胃纳欠佳、消化不良、便溏、腹泻、舌苔腻、脉缓。皮肤损害有水疱、渗液、瘙痒。常见疾病有湿疹、口疮。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为应用中医外治法中的外敷法(敷贴法),把药物研成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敷贴法能直接使药力在病变处发挥作用,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使疾病得到治愈。
大黄归肝、脾、胃、大肠、心经等,可以循经络传至肝、脾等脏器,发挥表里兼治的作用。
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对皮肤病的辩证治疗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血分证症候特点,营分邪热不解,邪热薰灼血分,耗血动血。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澹语、便血。皮肤瘀斑或血疱。舌质深绛,脉细数。常见疾病为多形红斑、药疹、红斑狼疮、继发性红皮症。大黄苦寒沉降,药性通过敷贴法循经入里,可通腑泄热,清热解毒,清泄湿热,并借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又不致使泻下作用过程。有关研究报道[2],大黄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作用与大黄的清热解毒功效息息相关。大黄有抗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多种病毒作用。研究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及大黄酚具有显著的抗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毛癣菌、曲霉菌等抗菌活性。研究发现,大黄中5种羟基蒽醌都具有抗青春型双歧杆菌的作用,抗菌作用强弱与结构存在构效关系。最新研究发现大黄素在体内外都有显著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用豆油调制,因其具有润燥、解毒作用,且其中含有的脂肪酸也有抑菌作用。加温轻度炭化的大黄粉本身即有收敛止血功能。《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大黄不唯止痛,又且灭瘢。”
作用观察由药疹引发的口唇、阴囊糜烂及带状疱疹涂药后很快起止痛作用。作者认为本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皮肤感染外用药物,且易制作,使用方便。
总之,本组病例充分验证了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加豆油调制成油剂,运用敷贴法治疗皮肤细菌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5):931-932.
[2]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5.
R511.1
B
1671-8194(2013)22-02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