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功,于利子*,王 勇,张国坪
(1.宁夏固原市农业学校,宁夏 固原 756000;2.宁夏固原市畜牧中心,宁夏 固原 756000)
母牛的不孕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引起母牛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能繁殖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母牛超过始配年龄或产后经过3个发情周期的配种仍不能受孕,就可视为该母牛患有不孕症[1]。由于养殖水平普遍不高等原因,固原市设施养殖肉牛母牛的不孕性疾病发病率高,流行普遍,每年少产犊2.49万头,因不孕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3亿元。
选取全市126个不同规模、饲养方式、类型的设施肉牛养殖场,共调查登记在档的良种母牛18 672头,调查从2008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母牛发情日期、发情持续时间、输精日期、输精时间、输精次数、产犊数、产犊日期,产犊间隔时间、母牛品种、疾病及治疗等情况,对照分析了主要牧草和饲料营养成分、主要日粮及水质、温度、光照、温棚、肉牛品种、杂交组合、年龄、胎次等方面与设施养殖肉牛母牛不孕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母牛不孕性疾病作为温棚设施养殖肉牛母牛主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宁夏固原,由于受地域及自然状况、饲养环境、饲料资源和饲养水平的影响,伴随着温棚养牛业的发展流行严重,全市平均有19.4%的母牛不产犊,高发牛场达30%以上,因不孕屠宰的母牛占淘汰母牛的44.3%。原州区某养牛场216头母牛,66(30.6%)头不孕;泾源县某肉牛场347头可繁母牛,99(28.53%)头不孕;彭阳县某养牛合作社279头可繁母牛,63(22.58%)头不孕;西吉县某肉牛场256头可繁母牛,46(17.9%)头不孕。以配种3月龄确诊妊娠,每配妊1头牛精液平均用量为:经产牛2.98支、青年牛2.76支,重配率70.2%,半年以上未妊牛27.5%,胎间距平均509 d,年总受胎率平均51.3%,情期受胎率平均45.1%,其中青年母牛42.5%,成年母牛47.5%。
有生殖器官构造上的畸形、母牛幼稚病、异性孪生母犊卵巢发育不全等母牛先天性不孕,所占比例2009年 为1.96%、2010年 为2.13%、2011年 为2.18%,有逐年上升趋势,这类母牛达到性成熟年龄或以后,90%以上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卵巢只有黄豆或蚕豆大小,没有卵泡发育,子宫角细如绳索。此外,抗精子抗体性不育、抗透明带抗体性不育等免疫性不育,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在改良母牛较为多见。
肉牛的繁殖本身是无季节性限制的[2],但实际上在固原市,5~6月份为发情旺季,夏洛莱、西门塔尔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由于不适应固原艰苦恶劣的环境和气候的剧烈变化、严寒及设施养殖环境变化,使繁殖机能减退,造成气候水土性不孕现象十分普遍,占不孕母牛的7.26%。
母牛适宜温度为10~21℃,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发情、受孕等机能产生严重影响[3],固原市气候寒冷,冬寒漫长,多数养殖场从10月份至次年4月份母牛一直养在温棚,设计建造温棚时单纯注重保暖,在选址、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较少,因条件所限,所有温棚缺乏必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措施,普遍存在棚内温差大,阴天和夜间温度低,白天和晴天尤其正午温度高,造成冷热应激现象极为普遍。一些双列式彩钢板固定温棚,由于透光性差,棚内温度低,持续、长期的慢性冷应激造成母牛激素分泌水平低,影响正常受孕。而塑料薄膜温棚晴天正午不及时掀开棚膜或打开通风口散热,又易造成热应激,使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促乳激素等分泌紊乱,犊牛性腺发育不全[4],成年母牛不发情或安静发情,出现不育性热应激综合症。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型固定式塑料温棚,严重热应激下,母牛的受胎率降至10.2%以下,明显低于设施条件好的温棚和散养户。经对350栋不同类型的温棚从选址、方向、光照、通风、湿度、温度、建筑材料、排水等方面调查发现,62.8%温棚依山区地势而建,采光时间短,每天太阳光照射棚顶不足5h[5];58%温棚地面排水不良,棚内湿冷泥泞,牛体粪尿污染严重;67%温棚饲养密度过大,犊牛、育成牛、怀孕牛混养在一起,不按母牛年龄阶段和生理特点喂养;71%肉牛场无运动场,母牛常年拴系于棚内;81.4%温棚为单层砖墙,水泥地面,棚内穿堂风大,散热快,无保暖措施,昼夜温差大;12%温棚为石棉瓦屋顶,单层砖墙,保温性能差,晴天和阴天以及昼夜温差大,平均在14~32℃之间;3.8%温棚为阳光板-彩钢板双列式固定温棚,为了抵御当地大风,棚顶透光面积小。各种温棚中,以彩钢板双列式固定温棚发病率最高,为33.15%,大型固定温棚母牛常年拴系于棚内,缺乏光照和运动,发病较为普遍,平均为28.2%,高于简易温棚17.6%的发病率。
3.4.1 管理利用性不孕 不良性管理措施如哺乳期过长,哺乳过度,使役过度,运动不足,厩舍卫生不良,饲喂冰冻发霉饲料,突然更换饲料,环境剧烈变化,车辆长距离运输,噪音,混群,驱虫,防疫等因素所致卵巢机能异常,造成母牛管理利用性不孕多见,占不孕牛的4.61%。由于当地实行饲养基础母牛补贴政策,许多养殖户对老龄母牛不及时淘汰,养长寿牛,调查中发现有产11胎仍在饲养的母牛,衰老性不孕现象普遍。
3.4.2 霉菌毒素及饲料中毒性不孕 当地雨季在7~9月,正值小麦收获、打晒期间,麦草麦衣极易遭受雨淋发霉,多数牛场没有草棚,草垛露天堆放,另外彭阳等地群众有将草料窑洞贮存习惯,窑洞底部草料发霉现象普遍,而麦草、麦衣是当地母牛主要的粗饲料,霉菌中毒现象很普遍,使许多母牛无规律的进入发情期,或长期不发情或假妊娠,造成不孕占6.3%~16.8%,3.8%小母牛因在生长发育的前期长期饲喂发霉的麦草、麦衣、冰草等饲料,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发育,出现阴户红肿等假发情,卵巢发生机能性障碍,以致达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或屡配不孕。而且霉菌毒素具有蓄积性,胎龄越高,危害性越大,在个别地方不孕率达28.9%,呈区域性流行。在长期饲喂未脱毒棉籽饼的牛场不孕率18.1%、饲喂生芸芥饼的牛场为16.3%、长期大量饲喂马铃薯粉渣的牛场为32.1%,发病率都比较高。此外,环境污染和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也能导致母牛不孕,如当地粗饲料以麦秸为主,当小麦使用粉锈宁防治锈病时,饲喂麦秸的母牛不仅会出现腹泻,还会普遍引起不孕。
子宫疾病治疗不当,或用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冲洗子宫等造成子宫黏膜损伤,引起不孕较为多见。因频繁、大量注射前列腺素、氯前列稀醇、普鲁卡因青霉素、替米考星、地塞米松等药物,饲喂利巴韦林、氟苯尼考或忌服的中草药等,造成长期不孕的占2.81%,此外有的牛场因接种病毒性疫苗也有引起怀孕率下降的。
3.6.1 技术因素 全市饲养基础母牛26.32万头,只有专兼职配种员302名,而且多是畜牧和兽医兼职人员,其中57.3%为雇佣人员,90.1%牛场没有固定的专门配种人员,畜主发现母牛发情后才联系流动配种员,很容易错过输精时间,而且在设施养殖场缺乏光照和运动情况下,母牛发情表现不明显,有的配种员不能正确的进行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适时输精,输精时间把握不准或输精方法不正确,操作技术不熟练,无菌观念不强,因精液保存、精液品质、输精技术、发情鉴定、输精时间与部位、人为造成感染等影响母牛受胎率,导致母牛发生不孕占10%~30%。
3.6.2 杂交组合及年龄因素 在发现的3 622头病牛中,主要发生于引进的良种母牛及其杂交改良后代,发病品种主要有秦川、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肉牛品种及其与当地黄牛杂交后代,各种良种肉牛中,以夏洛莱牛及其杂交后代发病率最高,为32.16%,其次为西门塔尔牛及其杂交后代,为26.4%,利木赞牛及其杂交后代为23.2%,引进良种肉牛的发病率平均达27.3%,远远高于当地黄牛的发病率,不孕牛中34.2%为6岁以上母牛,母牛年龄越大,产犊胎次越多,发病率越高,4 岁以下发病占所有病牛的23.1%。
3.7.1 传染性因素 在传染性因素中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如牛病毒性腹泻、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沙门氏杆菌病、生殖弯曲菌病、生殖道毛滴虫病等,在疫病多发而复杂的情况下,当前母牛不孕性疫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是多因素的,病毒与病毒、病毒与细菌、细菌与细菌、细菌或病毒与寄生虫等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十分严重,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普遍存在,很难找到单一病原,往往交织在一起,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引起不孕占疾病性不孕的21.3%。
3.7.2 非传染性因素 在非传染性因素中,既有母牛遗传性疾病或母牛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性疾病或营养失调、管理不善等造成的子宫疾病、卵巢及输卵管疾病、应激类疾病等。生殖器官疾病主要是卵巢、子宫等部位发生的产科疾病,这两种疾病所引起的不孕占整个不孕牛的37.1%。卵巢疾病包括卵巢静止、持久黄体、黄体囊肿、卵巢囊肿、母牛生殖激素分泌失调等,以及慢性子宫炎、子宫蓄脓、子宫积水、干尸、肿瘤、异物等造成持久黄体引起的不孕;子宫疾病包括子宫积脓,急、慢性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颈炎,子宫内翻及脱出等,但也有输卵管炎的,其中慢性子宫内膜炎是造成母牛不孕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多数不孕母牛患有生殖道炎症,子宫感染现象普遍,也有人工授精时因操作不当或长时间多次操作,碰伤子宫颈,引发子宫颈炎,直至子宫颈增生,导致母牛不孕的。此外,因母牛输卵管不通造成个别母牛不孕,值得注意的是因各种操作人为造成母牛生殖道感染现象普遍。
引入良种肉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尚未制订,多数牛场许多品种肉牛共用一个饲养标准,母牛不同生长阶段、特别是在温棚养殖情况下适宜的饲料配方未开发出来,不能实行良种良法有机结合,饲养水平较低,营养性不育在设施养殖母牛后天性不育中所占比例在12%~26%,因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对母牛发情、受胎率、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平衡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6]。在六盘山周围缺硒地区母牛的不孕常呈区域性流行,而且胎衣不下比例甚高;在饲料缺钴牛场母牛表现为消瘦、衰竭和基础代谢下降,母牛不发情,初情期延迟,卵巢机能丧失等问题突出。
3.8.1 饲料数量不足 各种营养物质含量远远不够,缺乏足够的蛋白质、某些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经对来自全市范围内的玉米、紫花苜蓿、麦秸、麸皮、豌豆、玉米秸秆等104个主要牧草、饲料原料样品,2个饲料厂生产的肉牛饲料,156个养殖户的饲料原料,36个肉牛场代表性母牛日粮分析,发现大多数养殖场常用饲料中蛋白质、钙、磷含量普遍偏低,缺少维生素A、E、D 及锌、硒和碘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平均为需要量的76.9%,磷最高为饲养标准的92.13%、最低仅为需要量的18.19%,36个日粮中钙、磷比在5.7∶1~13∶1 之间,平均为7.252∶1,除个别牛场给予以食盐为主的舔砖外,86.5%的养殖户不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及任何添加剂。
3.8.2 营养过剩 30.8%牛场母牛与育肥牛混养,不分群,共用同一个饲料配方,日粮中精料比例太高,加上母牛长期拴系,缺乏运动,造成母牛过肥,卵巢发生脂肪浸润,往往表现不发情。
3.8.3 饲料品质不良 当地大部分农户牧草利用习惯是不在牧草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最佳时期集中收获,加工储存,而是边喂边割,造成大部分牧草茎叶老化、叶片脱落,维生素及矿物质大量损失。作为当地主要粗饲料的玉米秸秆,玉米收获以后及时收割青贮的只有6.3%,48.7%玉米秸秆在玉米收获以后长期放在地里不及时收获。人工种植的牧草如高粱、燕麦、玉米等,由于受观念习惯和劳务输出以后劳动力欠缺,缺乏收获机械,不能及时收获加工调制干草或青贮,89.2%的养殖场种植的青饲料直到秋后霜冻以后才收获晒制干草,不在营养物质含量最高,消化率最高的时候收获。46.3%牛场常年不喂青绿多汁饲料,以麦秸和玉米秸为主,38.3%养殖户无稳定的饲料基地及中长期饲料供应规划,牧草饲料不能常年均衡供应,母牛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过度瘦弱,发情周期紊乱或长期不发情。
引起设施养殖肉牛母牛不孕的原因很多,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既有疾病性因素,也有遗传性因素和营养失调、管理不善等因素,还有应激因素、杂交组合与免疫因素、气候与环境因素等,此外,营养代谢病、霉菌中毒、机械性损伤、药物使用不当或药物中毒等也有引起母牛不孕的。从不孕症分类、不孕的原因与发病之间关系、全身疾病与生殖器官疾病之间关系看,不孕的原因十分复杂,应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综合分析,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才能确诊。
[1]王贵,王建国,裴桂有主编.畜禽普通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畜牧学(第二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朱士恩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彭清洁,石 磊,毛存志,等.抗应激处理对肉牛引入后发病的影响[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22-25.
[5]于利子,王 勇,胡振东,等.温棚养殖肉牛骨质疏松病病因研究[J].四川畜牧兽,2010,37(9):17-18.
[6]于利子,王 勇,张岁丑,等.温棚养殖肉牛骨质疏松病症状调查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0,4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