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后兴 李建良 李水福
(1.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省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浙江 丽水 323000)
为了解我国畲族民间用药和取名特点,我们在对中国畲药野生资源分布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将收集到的2552种畲药输入到“中国畲医药研究与开发利用数据库”中进行分析、处理,对畲族民间畲药的取名特点、原则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报导如下。
本次调查历时数年,我们共收集到畲药2552种。经核对,整理出标明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4种名称的常用畲药500多种。同时对畲药名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畲药取名原则、特点和规律。取名大致有以下13类方式。
1.1 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名称取名:该类畲药名称最多,使用最通俗,占所有药名的绝大多数。如:乌脚鸡(凤尾蕨)、白脚鸡(剑叶凤尾蕨)、老鼠尾巴(圆盖阴石蕨)、仙女散花(满江红)、水铜钱(蘋)、山海草(江南星蕨)、攀蓬(薜荔)、土人参(商陆)、五色草(马齿苋)、山蟹(硬皮地星)、铜丝藤(海金沙)、喇叭竹或山火筒(博落回)、鸡卵花(锦鸡儿)、鸡瓜梨(枳椇子)、九重楼(地耳草)、梨头尖(紫花地丁)、铁交杯(杏香兔耳风)、山番薯(牛皮消)、铁凉伞(朱砂根)、耳念鼓(草石蚕)、米珠(菩提子)、一包针(鬼针草)、新米花(木槿)。
1.2 按功效取名:与中草药一样,许多畲药根据功能主治或疗效来取名。如:吓草(铁角蕨)、伤皮树(榔榆)、补田白(三白草)、乌发药(何首乌)、痧药(马兜铃)、食凉茶(柳叶蜡梅、浙江蜡梅)、活血丹(南丹参)、七厘丹(天目藜芦)、泻肚药(萹蓄)、母菜根(白英)等。
1.3 借用汉族语音或中药名取名:有半数以上畲药沿用汉语中草药名或借用汉语命名。如还魂草(卷柏)、九节茶(草珊瑚)、鸡公花(鸡冠花)、水辣蓼(水蓼)、土人参(商陆)、八角金盘(六角莲)、月月红(月季花)、藤梨(中华猕猴桃)、水昌蒲(水昌蒲)、铁马鞭(马鞭草)、金线吊葫芦(三叶青)、穿山龙(爬山虎)、包罗须(玉蜀黍)等等,大多数已贯穿到各种命名法当中,因为畲族无文字,与汉族人杂居后借用汉语表达或与汉民交流信息较多,这可能是导致通用语较多的原因。
1.4 按生态特征取名:如动动烟(脱皮马勃)表示动一动就有孢子飞扬似烟雾;爬墙老虎(扶芳藤)显示该藤攀援之势猛如虎;两头吊(腹水草)是指两端着地生长;还有鸟不踏树(云实)、矮茶(紫金牛)、铁凉伞(朱砂根)、兰花白根草(兰花参)、漫天星(谷精草)、千年霜(绵毛鹿茸草)、隔夜树(合欢)、轮叶脚底叶(景天)、岩皮脚底叶(紫花景天)和硬杆天竹(徐长卿)等等。
1.5 按生长环境取名:如山麻(华中艾麻)、水桑或水松(华桑)、红水杨梅(水团花)、田岸青(马兰)、八月黄花(一枝黄花)、石藏蒲(石昌蒲)等等。
1.6 按气味取名:如臭节(鱼腥草)、臭桐柴(臭牡丹)、粪缸柴(野鸦椿)、苦丁菜(大叶冬青)、苦野叶(败浆草)、苦草(伏地筋骨草)、甜缸(金樱子)、酸草(马齿苋)等等。
1.7 按药用部位取名:如山陀花(红花油茶之花)、山麻皮(山棉皮)、石络藤(络石之藤)、毛筋草根(白茅)、瓜子草(瓜子金)等。
1.8 按动物用药取名:如猢狲姜或猴姜(檞蕨)、猪娘菜(猪殃殃)、蛇不见(天葵)、猫艾(牛至)、狗食麻(回回苏)等。
1.9 按颜色取名:如常青柏(侧柏)、青皮柴(青皮木)、黄根草(百蕊草)、白头姑(白栎树上长的果子)、黄山果(栀子)、绿花白根草(兰花草)、青绳(防已)、黄瓜碎(垂盆草)、双色花或变色花(金银花),等等。
1.10 音译名:按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如孬巨(芒萁)、不梨(山楂)、麦粒骑(野百合)、搁公扭根(掌叶复盆子根)、狗屎粘(小槐花)、介狗粘(稀签草)、红扎标化(映山红)等。
1.11 音译加意取名:也是按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只不过是加上点用意,如乌饭“奴”(乌饭柴)做乌饭用的柴物,奴为音译。黄“行”花(闹阳花)指黄色花会中毒使人昏晕,音“行”为“晕”。南代须(牛尾菜)石壁“果果”(千层塔),生长在石壁上的多层塔,“果果”为音译。还有野“落谷生”(假地兰)、狗屎满堂(胡颓子)、“介狗”珠(米仁)、“介狗鲁”和“牛屎板”(地菍)和“介狗”尾巴(狗尾草)等。
1.12 按其他日常用途取名:洗桌草(节节草)、鹭鸶竹(苦竹)、金钥匙(瓜子金)、锄头草(鸡眼草)等。
1.13 特定含义命名:老虎脚迹(毛茛),即形象化,又有药效强烈似老虎之意;九里火(威灵仙)形象化地反映出该药热性似可散发到九里之外的火;锄头草(鸡眼草)很讨厌该草,看到就是用锄头锄去。还有仙人草或甜仙草(凉粉草)、张老花(天名精),等等。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全国约有人口70多万,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或半山区。由于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疾病较多。解放前,各种疾病及各种损伤等严重威胁畲民的身体健康。畲医药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它具有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分类法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族的特色。畲医药在我国浙、闽一带民间应用广泛、疗效可靠[1,2]。
从本次调查所获资料分析,许多畲药取名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有一定的规律。如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名称取名;按功效取名,许多畲药根据功能主治或疗效来取名;借用汉族语音或汉药名取名,有半数以上畲药沿用汉语中草药名或借用语命名;按生态特征取名;按生长环境取名;按气味取名;按药用部位取名;按动物用药取名;按颜色取名;按其他日常用途取名;特定含义命名,等等。这些都与畲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而积累的对畲药功效认识有关,畲民对畲药的命名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畲药的功效。畲药的命名研究,对进一步探索畲药作用等均有指导意义。
[1]雷后兴,鄢连和,陶云海,等.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4(8):60.
[2]雷后兴,李水福.中国畲族医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8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