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波
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为妇科常见病, 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1]。子宫腺肌病患者易出血, 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痛经剧烈而无生育要求患者, 应行全子宫切除术。本文通过辽宁大连市长海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36例进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子宫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病例36例, 年龄为30~56岁, 平均43岁, 均为经产妇, 子宫腺肌病病例中有剖宫产史8例, 有宫腔手术史34例, 合并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
1.2 体格检查 主要体征为子宫增大, 可以弥漫性增大, 也可有局限性突出, 但很少超过 12周妊娠子宫大小。病灶有时有触痛, 经期压痛尤为显著。
1.4 治疗 症状较严重, 年龄较大又无生育要求者, 手术切除子宫应该是主要治疗方法。弥漫型者, 因病变范围大, 常波及子宫颈, 以全子宫切除为宜。如为结节型, 且年龄较轻者可做次全子宫切除。以根治痛经及月经过多。年轻、要求生育者, 可挖除腺肌瘤,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行病灶大部分切除术, 术前可选用GnRHa治疗3个月, 缩小病灶后再手术。
经术后病理诊断, 单纯子宫腺肌病28例, 合并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 无生育要求, 且病变广泛, 症状严重均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 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17例,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普遍认为系子宫内膜基底层向子宫肌层浸润性生长所致, 正常情况下基底层有抑制作用, 当这种机制作用受到破坏时, 内膜向肌层生长势不可当。推测与机体的遗传与免疫有关;与雌激素水平过高, 转化肌纤维成内膜间质, 为腺体的侵入做准备;还与宫腔内膜受损伤密切相关[2], 子宫腺肌病中有剖宫产史占18.4%, 人工流产史占73.8%, 有放置节育环史占33.5%, 诊断性剖宫史占4.4%, 行输卵管通畅检查、输卵管结扎史分别占2.4%和21.8%, 这些手术可能损伤了子宫内膜及子宫浅肌层, 给基底层内膜侵入创造了条件[3]。动物实验证明催乳素 (PRL)在子宫肌腺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将小鼠腺垂体移植到子宫里可诱发PRL升高, 子宫腺肌病随之发生, 若立即用溴隐亭, 则PRL下降, 腺肌病发病率下降。实验还证明, PRL在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 方能使子宫肌细胞变性, 从而使内膜向间质侵入, 导致发生腺肌病。
诊断明确者保守治疗则用药过程中要定期妇科检查和B超随访了解子宫大小, 观察痛经症状有无改善、经量有无减少。停药后仍需密切随访以监测病情有无复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观察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诊断未明确者可剖腹手术明确诊断[4]。对诊断明确患者, 若患者痛经明显,药物治疗3~6个月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宜选择手术治疗。对诊断未明确者, 3~6个月定期随访, 如短期内子宫增大明显, 可考虑手术治疗。典型的子宫腺肌症痛经明显, 月经量增多, 妇科检查有子宫增大, 子宫固定, 活动受限。但是有3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 只有子宫增大, 呈均匀性, 一般很少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痛经呈进行性加剧, 年轻患者往往伴有不孕。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和症状而定。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的有效药物。孕激素治疗无效。对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及症状较轻患者可试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也可试用达那唑或米非司酮治疗。症状严重、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瘤, 若患者年轻或有生育要求可行病灶切除术, 但术后易复发。弥漫性子宫腺肌病年轻患者可行病灶大部切除术, 但术后妊娠率低。术前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3个月, 使病灶缩小以利手术。经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术或子宫骶骨神经切除术可用于缓解痛经。
[1]李丽珍, 李宝森.子宫腺肌病134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11:351.
[2]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95-396.
[3]周应芳, 白文佩.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2):142-143.
[4]陈春林, 徐燕.子宫腺肌病的诊疗策略.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