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强 岳泉 骆松芝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好发于胃窦幽门区, 其次为贲门和胃体小弯侧。临床症状有上腹疼痛且不易缓解, 常伴有消瘦、食欲减退、乏力等[1]。对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18F-FDG PET/CT扫描胃癌患者50例患者进行剖腹探查诊断结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经18F-FDG PET/CT 扫描诊断 , 其中男 38 例 , 女 12 例 , 年龄 25~84 岁 ,平均62岁。全部患者在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进行TNM分期。
1.2 设备准备 PET/CT 设备为 GE Discovery LS 型 , 18F-FDG由回旋加速器生产, 放化纯>96%。
1.3 方法 要求患者禁食4 h以上, 以降低血糖、增加肿瘤组织对FDG的摄取。在禁食期绝大多数的药物治疗可以进行,可以适量饮水。可在检查前晚做清洁灌肠或口服缓泻剂, 以清洁肠道, 减少从肠道分泌的FDG滞留。患者在检查前几小时不要饮咖啡和吸烟, 因为咖啡因和尼古丁可能影像肿瘤对糖的吸收, 使检查结果不准确。DG显像前后患者要充分饮水,扫描后一定要尽量多喝水, 勤排尿, 以保持膀胱空虚, 减少膀胱的吸收剂量。检查腹部和盆腔时要大量喝水并及时排尿,避免膀胱内大量放射性FDG干扰对邻近部位FDG的摄取识别。利尿药和导尿管都可以使用。
18F-FDG PET /CT 正确诊断 49 例 , 诊断符合率为 96%。18F-FDG PET /CT对胃癌T分期准确率为72%, 对N分期准确率为89%。部分患者胃壁可出现18F-FDG较明显的生理性浓聚, 对于可疑胃癌并出现胃壁限局性浓聚者, 应当于进食后进行延迟显像。如果进食后胃壁相应部位仍有限局性浓聚影, 提示胃癌存在的可能, 应当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均表现为胃腔内巨大包块, 多呈宽基底, 表面较胃癌光滑 , 分叶少, 胃黏膜推移。
胃癌发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亚硝基胍类化合物等可诱发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揭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某些长期治愈的慢性胃疾病,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病伴有异型丧生、胃黏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等胃癌发生的病理基础。
由于胃肠道的平滑肌和腺体发达, 又处在持续蠕动状态,加上因存在潜在炎性改变、溃疡的可能性, 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当时, 特别是在禁食不充分、胃肠蠕动过强或未进行衰减校正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伪像, 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从而对食管下段和胃癌的显示构成干扰。
为PET显像诊断食管癌、胃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6%,49/50例), 并检出早期(Tl期)病变。其中T2期或以上36例患者灵敏度为72%。对于小病灶, 给予发泡剂使胃壁扩张和吞水入胃后再延迟显像常有助于识别胃壁生理性浓集和较小的病变[2]。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术前检出局部转移淋巴结对指导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解剖影像学方法, 如CT、MR等通常根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转移(标准横径>10mm), 由于部分肿大的淋巴结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反应性增生, 而一些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则常存在微转移, 因此CT对胃局部转移淋巴结的检出准确性不高, 为PET检出远处淋巴结的准确性较CT和内镜共同诊断的准确性高, 但PET对胃癌局部淋巴结的显示并不理想, 尤其对直径在5mm左右的淋巴结转移往往表现为假阴性, 对N2、N3淋巴结的转移检测率远高于对N1的检测率[3]。其主要原因在于N1与肿瘤相距较近导致其与肿瘤本身在图像上不能区分。但术中N1淋巴结转移与否对手术方案没有明显影响, 均可与肿瘤同时切除。PET检查可以一次显示全身不同部位和(或)器官转移病灶。FDG PET还可以客观反映疗效, 在化疗和放疗后短时间内, 肿瘤病灶的体积和形态可能改变不大, 通过显示病灶对FDG的摄取,可以清楚地显示治疗响应或残存病灶。
[1] 潘中允.PE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2] 张召珍,贺益萍,沈俊.经PET-CT检测胃肠道18F-FDG高摄取的内镜分析.中国癌症杂志,2009,19(11):842-845.
[3] 杨文平,李天女,丁重阳.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医药,2009,4(3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