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晖 王耕平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一种PMN和肺泡巨噬细胞性肺泡炎, 并进行性地发展为肺泡壁间质纤维化。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为不明原因的肺间质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 无发热, 半数患者有杵状指, 肺部听诊大部分患者有爆裂音。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现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4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其中男11例, 女38例, 年龄38~76岁, 平均6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泼尼松20 mg/d, 病情稳定后在3~6周逐渐减量至2.5~10 mg/d, 至少维持1年, 如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 宜再次加大剂量以控制病情, 若仍有效维持治疗2年, 部分患者需终身治疗。及时控制继发性肺部感染。糖皮质激素不能耐受﹑疗效差或无效者, 可联用或改用此类药物。联合治疗比单一泼尼松龙或硫唑嘌呤有效。3次/d, 在9个月时的肺活量下降明显。γ-干扰素lb:可以下调TGF-B的表达,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基质蛋白的降解。
49例患者中经治疗, 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出院40例, 最终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9例患者。
特发性LIP的临床表现不甚清楚。LIP更多见于女性,虽说可见于任何年龄, 但多发生于50多岁年龄段。发病缓,呈逐渐加重的咳嗽和气短, 历时3余年。偶有发热﹑体重减轻﹑胸痛和关节痛。当疾病进展时可闻及湿啰音;有些病例可有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LIP病例应全面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如胶原血管疾病和免疫缺陷, 这是因为LIP毕竟罕见。可有轻度贫血, 75%以上的病例有异常蛋白血症;γ球蛋白多克隆增高或IgG﹑ IgM单克隆增高。如果存在单克隆γ病或低γ球蛋白血症, 则有淋巴增生性恶性病的可能性。LIP的表现通常是系统性或自身免疫疾病的表现, 因特发性LIP极少进展到纤维化, 故无杵状指﹑捻发音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病的生理学特征, 或很轻微。IPF慢性进展期如何治疗才能预防或减少IPF急性加重的发生逐渐受到大家的研究和重视, 但是由于下述治疗多数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 很难判断各种治疗的确切效果。
皮质激素是最广泛应用的治疗, 认为对大多数病例可停止症状进展或改善症状。约l/3的病例进展到弥漫性纤维化。治疗究竟能不能影响疾病过程尚不清楚[2]。极少病例可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在IPF慢性进展期, 激素和免疫抑制的治疗效果不确切, 大多数临床试验未能发现单用激素或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可以提高患者存活时间, 而有关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IPF急性加重的影响报道较少。
IPF的发病机制是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实质损伤造成的修复失衡和过度, 最终导致肺纤维化, 糖皮质激素治疗IPF效果不佳, 表明激素并不能阻止肺泡炎向纤维化方向发展,因此抗纤维化药物可能比激素更有治疗效果。吡非尼酮是一种新型口服有效抗纤维化药物。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 利用或阻断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3]。γ-干扰素lb可以下调TGF-B的表达,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基质蛋白的降解, 因此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γ-干扰素1b对于轻﹑中度肺功能损害者疗效较重度肺功能损害者为佳。γ-干扰素1b有导致肺气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 这也限制了γ-干扰素1b在临床上的应用。TGF-B﹑TNF-α﹑IL-10﹑PGE2等细胞因子尚处于实验或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没有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IPF急性加重的发生难以预测, 死亡率高,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预防和治疗IPF急性加重没有确切疗效, 而吡非尼酮等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有望用于IPF的治疗, 未来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来评价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以后应该把IPF急性加重作为观察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7):387-389.
[2] 侯杰.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进展.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1): 2.
[3] 余勇, 施敏骅, 胡华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8例临床特点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7(2):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