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明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北京市 102206)
用系统科学原理解决养猪问题
任晓明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北京市 102206)
猪场系统指猪场是由品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和疾病控制等要素组成,并且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猪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实体与概念的统一以及开放与封闭的统一等特点。养猪企业的管理者应用系统科学知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猪场整体系统的发展问题。
猪场;系统科学;要素
近些年来,猪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是进行疫病净化猪场的问题也越多,老的猪病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猪病不断出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开阔视野,站在更高的层次,用系统科学的原理解决养猪问题,使我们的养猪事业更大、更好地发展。
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即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猪场也符合系统的概念。猪的品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和疾病控制是猪场的四大要素,每个大的要素中又包含若干小的要素,即由若干要素组成了猪场的系统和体系;这些要素不但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只有这些要素都配合良好,养猪水平才能有所提高,猪场的疫病净化与控制才能落到实处;对于猪场系统来讲,其特定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的遗传潜质,使猪群长期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养猪的综合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猪场系统是由多个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按照作为猪场系统整体所应具有的综合整体性而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如设备、种猪、兽药、添加剂等都是构成猪场系统日常体系综合整体性必备的要素。既使每个要素并不很完善,但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与协调,综合与统一,成为具有相对良好运作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良好的,但相互之间协调性不够,也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却不具备良好的功能,也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总之,猪场若要健康发展,提高整体养殖水平,各系统要素之间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匹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好的生猪品种和品系,但现在,很多品系在我国养猪市场上已难见踪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总体养猪体系组成要素匹配度不够。若一个品系想要发挥它最大的遗传潜能、最优的生产性状,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系统要素,如营养要素、养猪硬件系统要素、管理要素等,若这些要素不匹配,再好的品种、品系也很难发挥出它最好的效益。
猪场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与存在于该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的,它们之中的某一要素若发生变化,则应对其相关联的其它要素进行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持猪场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大家都已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品种是养猪业的基础,但其只是发展养猪业的要素之一,如果好的品种不辅以好的饲养管理,照样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我国养猪企业的共性问题是重品种、品系和硬件而轻管理,只有实行正规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包括各项制度的建立、措施的落实,养猪业才能健康发展。
猪场系统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行使自己的功能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而这也是现代养猪企业区别于传统养猪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猪场系统一般需要有一个更具体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它的目标,并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把系统导向预定的、正确的目标,达到猪场系统整体最优的目的,因此说生产指标决定养猪水平。我国与世界生猪养殖发达国家的养猪水平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指标上,若要提高我们的养猪水平,首先要把我们的生产指标提高,而且要提高到与设定的整个系统的目标相匹配、相适应的水平。因此,养猪企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从小事抓起,从落实具体生产指标抓起,从精细化的猪场管理项目抓起。
环境是指存在于养殖猪群周围的各种要素、条件的总称,也可以说系统的所有外部要素都是环境。环境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它会限制猪场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温度对养猪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要素,它不但严重影响生产成绩,而且还是很多疾病的诱发因素,如秋冬季节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等。
系统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确定系统的具体环境时,要明确系统与环境的边界问题。边界就是把系统和环境分割开的设想界线,它并非严格不变。对养猪系统来讲,有两个需要重视的温度,一是临界温度,即猪能存活下来的最低温度;二是最适温度,如育成、育肥猪的最适温度为18~22℃。但猪场系统要想一年四季永远保持在18~22℃的温度区间,成本巨大。因此,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代价和效益、猪的生长发育速度与发挥它的生产潜力和我们的最小投入做优选化的处理,确定一个设想的边界界线,即用合适的投入和最小的代价,发挥出与之相匹配的最佳生产效益。
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称为实体系统,它以研究硬件要素为主,因此实体系统又叫硬科学,如空调系统、自动饲喂系统、粪尿净化与污物处理系统等。而由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它以研究软件要素为主,故属软科学,如猪场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和免疫程序等。
猪场系统是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互为依赖、相互依存的复合统一体,硬件决定养猪的生产水平,软件决定养猪事业的成败。现在很多养猪企业是一手硬、一手软,硬的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养猪硬件水平——猪场的设备、设施;软的是对猪场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的欠缺。很多猪场老板没有认识到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和本企业相适应、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并将之落到实处,反而去钻研养猪技术、猪病防控技术,就猪病而谈猪病,就营养而谈营养。这样的养猪企业不可能做强做大,因为其猪场系统中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效应。
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有交换时,称为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无任何形式的交换时,称为封闭系统。猪场系统开放是绝对的,封闭是相对的。封闭系统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猪场内部和外部条件相对保持不变。对猪场来说,封闭系统尤为重要。养猪发达国家的猪场都建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如山沟、半岛等地方,目的就是使猪场成为封闭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外界的交流,使猪场的内部永远处在相对净化的环境和条件中。
现代养猪技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三点式养猪法,即把种猪、保育猪和育成育肥猪分别设在三个地方饲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效益和水平。但猪场在一个地方建成封闭系统已经很困难,如果按三点式 (或两点式)养猪,要建成绝对的封闭系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如何在一个绝对开放的系统中建立最适合猪场生产的相对封闭系统是猪场老板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要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处理这些猪场问题,其基本点一是查看猪场问题的关联要素,二是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去分析猪场问题。
用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处理猪场问题,根据问题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依据关联要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关联要素分析分整体调查、分项调查两个方面。
整体调查要注重猪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查看猪场整体布局。很多猪场虽规模很大,投资很多,但布局不尽合理。要把养猪当作生产线来考虑,其起始点是公猪、母猪和产房,所以公猪、母猪和产房一定要放在猪场最安全的位置。但很多猪场是分期建成的,最后的整体布局完全不符合生产线的要求。二是查看生产流程。三是要和饲养员交谈了解猪场的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
分项调查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查看猪舍的设备结构。很多猪场的猪只拱圈以及咬尾、咬耳朵不睡觉等与猪场的设备密切相关。二是查看种猪 (后备猪)的产仔性能以及断奶仔猪、育成、育肥猪的育成情况。三是查看母猪体况。很多猪场的小猪拉稀是由于脂肪性腹泻和脂肪性下痢造成的,其原因是母猪没养好。四是要查看日常饲养管理。母猪饲料的粗纤维含量过低,饲料粉碎过细易造成母猪的便秘;小猪饲料的粗纤维含量过高,粉碎的细度不够,没有膨化等易导致小猪的消化不良。五是兽医在必要时候一定要进行解剖及实验室检查,以求正确、快速地诊断疾病,避免误诊和滥用药品、疫苗及生物制品。六是查看饲料加工环节,如小猪饲料要膨化。还要查看原料情况、加工机械设备情况、配方情况、贮存与运输情况、药品与疫苗情况。各个猪场 (尤其是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的制订一定要依据血清抗体的动态监测结果来确定。现在我国的猪病问题不是抗体水平上不来,而是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这是造成猪病连绵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猪场问题时,必须决定要素的取舍,要找出那些对猪场系统的状态、功能、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猪场决定性的四大影响要素是品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和疫病防控,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疫病防控,若防控不到位,再好的品种、条件、饲料,一场大病就会使猪场全军覆没。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具体运用形式,是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观念出发,用优化的方法,求得系统整体最佳的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它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人工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技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猪场系统的定量分析和评价、设计和控制成为可能。用系统工程原理诊断猪病包含两重含义:一方面运用这一原理的前提是认为任何猪病都是由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要求对任一猪病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构成要素,尤其是标志性的构成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即当进行猪病诊断时,要抓住关键性的构成要素以便快速、准确的进行临床诊断。
养猪企业特别是规模化养猪企业的老板,应掌握一些系统科学知识,不应只局限在养猪学、传染病学、环境控制等具体技术措施上。虽然这些都非常重要,但管理者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统观全局,要跳出传统的养猪思维,高屋建瓴,才能解决猪场整体系统的发展问题。
(本文由本刊编辑部根据作者在“河北省第五届种猪拍卖会”的报告录音及相关资料整理,作者本人已审核修正)
S815;S828
C
1673-4645(2013)03-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