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强
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在不断提高。本文选择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观察左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并与仅行胆总管切口取石术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9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上述患者为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上述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53.6±6.4)岁;其中有8例患者有1次的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对照组患者共44例,其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为(54.9±7.1)岁,本组患者中有1次的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共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结石分布情况:观察组患者中左肝内和右肝内均有结石患者共22例,其余患者为左肝内结石,合并有胆囊内结石患者6例,其中40例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对照组患者中左肝内和右肝内均有结石患者共18例,其余患者为左肝内结石,合并有胆囊内结石患者4例,其中37例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同时行左肝叶切除术和T管引流术,根据患者合并的胆囊结石,实施胆囊切除术,加作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术中实施纤维胆道探查、取石及扩张狭窄胆管。对照组患者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根据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情况实施胆囊切除术,加作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术中实施纤维胆道探查、取石及扩张狭窄胆管。记录观察和对照组手术所需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输血量。
1.3 临床效果评定 患者在出院前经过相关临床相关仪器和实验室检查后,患者腹痛消失、恶心呕吐消失、体温恢复到正常,黄疸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优良;患者腹痛没有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存在,疗效评定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两组患者所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随访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中优良44例,差2例,观察组优良率为95.6%;对照组患者中优良35例,差9例,对照组优良率为79.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11±55)min、(290±140)ml、(239±75)m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分别为(155±28)min、(130 ±63)ml、(60 ±49)ml。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中残石率为28.2%(13/46)、胆道感染率为10.8%(5/46)、再手术率为0(0/46)。对照组患者术后随访中残石率为68.1%(30/44)、胆道感染率为36.3%(16/44)、再手术率为18.1%(8/44)。观察组术后随访中残石率低于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总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等方法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措施中较为常用,上述方法主要应用于病情危重而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患者、患者肝内胆管结石通过术后T管窦道而实施纤维胆道镜能够有效处理的、结石主要位于肝外胆管而肝内胆管结石较少患者等[1,2]。但是单纯的胆总管切口取石术、T管引流术等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时的疗效有效,而同时联合肝左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被显著提高[3,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虽然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高于对照组,但观察术后随访中的残石率低于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再手术率也低于对照组,说明左肝外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残石发生率,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减少再手术几率,值得借鉴。
[1] 杜峰,李鹏,杜丰杰.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23(2):38-39.
[2] 马译兵.手术与内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248-249.
[3] 唐波.不同手术方式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中的应用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3(3):141.
[4] 林汉群,闫俊辉,关养时.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在老年胆道结石患者中的应用.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05(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