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琼,王传博,李泽庚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科,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60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与大肠相表里。自古至今,言肺者多从主气主行水主治节等论述,其论述也较多地应用于临床。而肺合皮毛、肺主悲忧等论述较少,理论指导临床之作用未能彰显,本文基于文献学浅探肺主悲忧之内涵,希冀提升肺主悲忧临证指导作用。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类心理现象。《说文》释“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释“志”为“意也”,情与人的本能欲望有关,志为情的外在表现,即情之内生而外显于表时谓之志。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而倘若脏腑精气虚衰,情志刺激强烈持久,伤及机体脏腑精气,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五志的内容首载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首次把“喜怒思悲恐”归于“五志”,即“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五志过度则劳”。
情志活动的产生以五脏为物质基础,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五种情志与脏腑有对应关系,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为肾志。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二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清代医家翁寿承认为: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悲则气消……以悲与忧相类,皆属不遂其心也。
张介宾《类经》言:“忧本肺之志,而亦伤脾者,母子气通也”,“忧为肺金之志,能胜肝木之怒”、“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清末民初经方派医家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曰:“肺主悲,亦主哭,悲伤欲哭,病当在肺。”清末民初医家严鸿志在《金匮广义》中曰:“脏气虚则生烦躁,肺主悲,如悲伤喜哭,是肺脏燥也。”
悲,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发生的内在因素与机体脏气虚衰有关。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悲忧多由痛失亲朋,或失意挫折,或久病缠身而悲观失望所致,常表现为形容惨凄,忧愁沮丧,或无端泪涌,或长嘘短叹,或垂头丧气,或悲观厌世等。
悲是指精神烦恼悲哀失望而产生的痛苦情绪,其象如秋扫落叶之凄凉,故属金而主于肺。忧是指由于对某种未知结果而又不愿其发生的事情的担心,而形成一种焦虑、沉郁的情绪状态,忧则气机趋于收敛,故属金而配属肺。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则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
忧为肺志,悲亦类同。《素问·举痛论》有“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之言。《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悲伤过度,使人肺气耗散,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过度的悲哀,可使肺气耗伤,可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表现为精神不振、气短胸闷、心境凄凉、垂头丧气、叹息不止、无力懒言、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悲伤欲泣等,或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医学刍言》述:“内伤七情:惊喜皆伤心,心跳不寐;悲忧皆伤肺,咳嗽汗多。”悲忧可导致肺气耗伤,肺气不利,出现胸膈满闷。肺气亏耗严重,肺失其主呼吸之功能,则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言语不清;肺气虚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津液输布障碍,停聚为痰为饮,则出现痰多。
情志疗法,悲忧之疾,喜而愈之。金代朱丹溪曾诊治一年轻秀才,新婚后突然亡妻,终日悲伤哭泣,食寝失常,形神俱损,遍求名医,久治无效。朱丹溪诊其脉后说:“你有喜脉,恐有数月。”秀才捧腹大笑说:“什么名医,男女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发笑,亦常将此事作为笑料告之他人,与众人同乐。日久秀才心情开朗,食欲增进,病态消除。此乃悲伤日久,耗伤肺气,肺气亏虚,宣降失常,气机不利,壅滞不行,肺失治节,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心失所养,终致顽疾缠身。丹溪以情志相胜之法疗之,使其开心欢笑,舒畅心情,气机调畅,以解忧愁之根。
叶天士治一患者,情怀郁悒,五志热蒸,痰聚阻气,脘中窄隘不舒,胀及背部。此上焦清阳欲结,即治肺以展气化。药用鲜枇杷叶、杏仁、瓜蒌皮、郁金、半夏、茯苓、姜汁、竹沥。《续名医类案》载:朱氏郁郁神识不清,胸满谵语,上不得入,下不得出,此因郁所伤,肺气不降所致,但通其肺气。用紫菀宣太阴以清气化,干葛透阳明以散火郁,枳实、桔梗散胸中之结,杏仁、苏子导肺中之痰。一剂而脉转神清。
何任教授善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情志病。尝治一女患,由于工作不顺,家人不解,而郁闷焦虑,或沉默少语,或烦躁易怒,时暗自哭泣流泪,夜不能寐,予以甘麦大枣汤加减而获良效[1]。韩晶杰、烟建华认为肺在四季应秋,而秋日万物萧索,人体生机内敛,情绪从夏日张扬状态收敛,以减少精气消耗,故古代文人常有“悲秋”之作[2]。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悲哀、兴趣丧失和能力下降,当从肺主悲忧立论。杨广林以“诸气愤郁,皆属于肺”为据,用宣肺法以复肺主一身之气之职,用于治疗郁证患者,取得良好疗效[3]。陈秋帆、洪文扬据悲、忧皆为肺志,诸气郁皆属于肺,肺为十二经脉流注之首等理论,明确指出抑郁症不能仅仅使用疏肝解郁之调肝法通治,除了肝、脾可致郁外,肺也可致忧郁,肺失治节是致郁的重要机制[4]。笔者尝予以益气化痰活血之法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障碍取得较好疗效[5],其机理亦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久病不愈,肺气亏虚,肺气虚治节失常,痰瘀互生阻于肺络,痰瘀之邪久稽不散复耗损肺气,气虚悲忧生则抑郁发也。
肺主气司呼吸。精神、思虑等活动以气为物质基础,肺气充足,则气血充沛,精神活动正常。若肺气虚弱,生化不足,则神失所养,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则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异常的症状。“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肺气虚患者容易出现悲忧之症。反之,忧愁和悲伤能使肺气不断地消耗和郁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调摄注重肺气,悲忧之患重视从肺论治。
[1]何任.《金匮》名方甘麦大枣汤[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05 -307.
[2]韩晶杰,烟建华.从肺论治抑郁症的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9.
[3]杨广林.宣肺法的临床运用[J].甘肃中医,2001,14(4):40-42.
[4]陈秋帆,洪文扬.抑郁症的治疗需调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3.
[5]王婕琼,王传博,李泽庚,等.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