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华
应用气囊止血带改善术中的出血状况,属于医疗辅助用具,能够快速、方便的止血,且成本低、体积小、携带方便,适合大规模推广[1]。气囊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压力过高,易出现局部缺血性损伤,以及全身损伤。合理使用气囊止血带以及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是关键。
1.1 血压变化 ①休克:肢体缺血时间过长,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出现血压降低的反应,轻者血压稍有降低,脉搏增快,且患者无自觉,重者血压剧降,呼吸加快,心悸,易出冷汗,精神症状,甚至休克。原因是止血带去除后,大量血液迅速充盈缺血后的肢体,血液重新分配,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其次是去除止血带时,肢体血管突然开放,无氧代谢产物回流入循环,抑制心肌的收缩。②血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可能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有关。
1.2 疼痛 气囊止血带经充气后会引起肢体疼痛,在麻醉状态下使用镇静剂能延长忍受时间[3]。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多出现疼痛、烧灼、麻木、沉重感。主要原因是血管和肌肉等组织受压后导致疼痛不适,且缺血再灌注造成缺血后水肿,加剧疼痛。
1.3 神经损伤 麻醉后神经、皮肤对外界环境感应丧失,导致运动迟缓或丧失。常见原因是止血带对神经的压迫导致神经缺氧,致使神经传导减缓,缺氧后再灌注易引起神经水肿、神经血管周围脱髓鞘,刺激内皮细胞再氧合释放过氧化物[2]。神经压迫时间越长,损伤越大。
1.4 内脏损伤 止血带损伤的靶器官是肺脏,表现为水肿、瘀血、急性肺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缺血。内脏缺血后再灌注,引起多种介质的变化,如细胞表面电荷增多,血小板和PMN黏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发急性呼吸衰竭,也有导致肠黏膜内皮细胞变性坏死。
1.5 其他损伤 止血带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累及骨骼和肌肉,还可引起水泡、肢体坏死、急性肾衰竭等。
2.1 止血带损伤的预防 ①选用合适的止血带:气囊式止血带由于其构造导致气囊内压力不均一,结扎部位下方压力较大,边缘较小。使用时应根据使用目的及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止血带,考虑止血带的宽度和压力。止血带的宽度很重要,患者的四肢长短均不同,宽度越大,压力越小,太宽则压力不够。②合理绑扎止血带、充气及松气:绑扎时应排空气囊止血带的所有气体,避免起皱,肢体赘肉较多时可用手向远侧牵引,绑扎时尽量避开前臂,防治突破性出血、耐受降低等。充气时应快速,避免产生血管内瘀血。为减少肢体受压时间,可采用不同部位交替绑扎。使用前确定气囊密封是否良好。松气时要缓慢,止血带解下后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反应。③选用合适的压力和绑扎时间:压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损伤越大,因此控制压力和绑扎时间至关重要,应在能达到止血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小压力。传统观点是收缩压上肢70 mm Hg,下肢100 mm Hg[3]。对成人来说,一般下肢最大压力不超过80KPa,儿童可适当降低。止血带的安全时限一般不超过2 h,应每小时松开一次,高原环境下,视实际情况而定,可根据气压、气温调节使用时间。④缺血预处理:即对肢体多次短时间断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处理,延长机体耐受时间。注意观察神经、骨骼的组织变化。
2.2 止血带损伤的护理措施 ①药物治疗:给予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减轻患者水肿程度,服用可乐定可大大减少止血带造成的疼痛,降低交感神经活动,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血压降低。研究发现,局部滴注川芎嗪能降低肢体损伤。常用的治疗药物旨在清除氧自由基、应用受体拮抗剂、Ca2+拮抗剂、改善微循环等。氧自由基清除剂有效减少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细胞膜;受体拮抗剂调节Ca2+代谢,减轻水肿和对线粒体的损伤,加快恢复。中药成分丹参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自由基反应,提高组织耐受力[4]。②低温处理:经低温处理后,再灌注,发现肌肉组织损伤较常温时低,能够起到保护肢体的作用。③临床护士要掌握止血带的禁忌证以及不良反应,正确使用止血带。如遇到不良反应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救治。
止血带经历数次改进,主要应用于四肢手术,包括骨折复位、肢体肿块或囊肿切除、神经探查、肌腱修复、骨移植、关节镜手术、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手术、截肢术、肢体再植术等,应用得当的话,功能显著,否则,不但影响止血效果,还会产生并发症。因此对于止血带的正确使用及预防护理要特别注意。
[1]潘琼华.个体化电动气囊止血带压力在四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198-199.
[2]吴卓.应用宽气囊止血带预防下肢手术副损伤的研究.现代医院,2012,12(8):66-67.
[3]王兰芬,邓丽娟,梁茜.气囊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华夏医学,2012,25(3):423-425.
[4]曹凤,曹洁,李燕玲,等.气囊止血带不同放气方式在股骨下段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上海护理,2012,1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