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鞘卷叶甲防治指标的研究

2013-01-22 06:41李红平
中国森林病虫 2013年2期
关键词:绿竹虫口危害

李红平

(永定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福建永定 364100)

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是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的新害虫。从1990年起,该虫在福建省永定县的丛生型竹类中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1 750 hm2,受害严重的虫口密度多达585头/株,虫株率更是达到100%,严重降低了笋和竹材的质量和产量。此外,在武平、漳平、龙岩等县(市),长鞘卷叶甲的危害也比较严重[1]。由于尚不清楚其种群动态,未能正确评估自然天敌因素的控制作用,该虫的防治指标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使得长鞘卷叶甲地区性联防工作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滥用化学农药,严重干扰了农林业生态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天敌控制力下降、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2010—2011年,笔者初步研究了长鞘卷叶甲的防治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长鞘卷叶甲危害量测定

长鞘卷叶甲成虫与幼虫均有卷叶取食的习性,被卷叶片失去了正常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功能。因此,可以长鞘卷叶甲的卷叶数作为该虫的危害量。

1.1.1 长鞘卷叶甲卷叶数测定 2010年4月中旬,在试验地随机选择10丛绿竹,每丛随机选择3根绿竹作样竹,共选取30根样竹。在每根样竹上用纱网套笼套住1个去除各种害虫的枝条,接入10头长鞘卷叶甲初孵幼虫,套笼内试虫若死亡,则补充相同发育阶段的幼虫,保持套笼内的试虫为10头。2011年4月中旬,统计套笼内卷叶数,计算套笼平均卷叶数。每虫卷叶数=平均卷叶数÷10。

1.1.2 每丛绿竹叶片数测定 试验地随机选择30丛绿竹,统计各丛绿竹的立竹数,计算每丛绿竹的平均立竹数。同时,每丛绿竹随机选择1根样竹伐倒,摘除样竹上全部叶片,统计叶片数,计算每根样竹的平均叶片数。每丛绿竹平均叶片数=每竹平均叶片数×每丛平均立竹数

1.1.3 长鞘卷叶甲每虫危害率计算 长鞘卷叶甲每虫危害率=每虫卷叶数÷每丛绿竹平均叶片数

1.2 长鞘卷叶甲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2010年5月中旬,在试验地选择30丛绿竹进行人工剪枝模拟受害试验。设置剪枝 10%,20%,30%,40%,50%,60%,70%,80%,90%和100%10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同时设置3个对照。5月底开始,记录每天每丛绿竹挖笋的个数及重量,直至笋期结束为止。统计各处理竹丛的产笋量。比较对照竹丛的产量,计算不同剪枝程度竹丛的产量损失,并建立产量损失与失叶率的回归方程式。

1.3 防治指标的确定 根据H.C.Chiang(1979)提出的防治指标计算公式[2-3]计算。

式中:ET为防治指标(虫口密度);CC为防治费用(包括人工费、农药费、机械折旧费);EC为防治效果;Y为未受害时单位面积的产量;P为产品单价;YR为平均每虫危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率;SC为害虫种群存活率,指从监测时的初始种群到后期引起经济损失的种群的存活率;C F为临界因子,或生态效应,用来校正调节防治费用,进一步确定经济阈值(防治指标)范围界限的因子,其取值在1~2之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鞘卷叶甲危害量 试验地样竹叶片数调查得知,每株绿竹平均有叶片6 715.8枚,每丛绿竹平均有9.77株。经计算得每丛绿竹平均叶片数为65 627.53枚。套笼试验测得每只长鞘卷叶甲的卷叶数为7.24枚。由此可知,长鞘卷叶甲的危害量较小,每头害虫一生仅危害1丛绿竹总叶片的0.011%。

2.2 绿竹叶片损失与笋产量损失的关系 绿竹具有一定的失叶补偿能力。当失叶10%时,绿竹丛的产笋量不但没有减少,还略有增加(表1)。因此,一定程度的危害不但不会造成损失,反而可以增加绿竹的产笋量,说明保留一定的虫口密度不但从生态学角度讲是可容忍的,而且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也在容许范围内。

通过DPS(V9.50版)统计软件,拟合笋产量(y)—失叶率(x)回归方程,得:

y=14.469 1-0.095 364x;r=0.967 1

由笋产量—失叶率回归方程可知,笋的产量与失叶率负相关,失叶 1%,绿竹丛产笋减少0.095 364 kg。无虫害时产笋量为12.89 kg/丛,则每失叶1%,笋产量减少0.739 8%。

由测定可知,长鞘卷叶甲每虫卷叶率为0.011%,所以绿竹丛每增加1头长鞘卷叶甲,则笋产量减少0.000 081 378%。

2.3 防治指标的确定 长鞘卷叶甲采用50%敌敌畏·马拉硫磷乳油10倍液注干防治效果较好,可达95%[4],防治费用合计 279 元/hm2,未受害时绿竹产笋量7 734 kg/hm2;产品单价为8.0元/kg;每虫危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率为0.000 081 378%;根据杨

表1 不同剪枝叶程度绿竹产笋量及经济损失

3 结论与讨论

长鞘卷叶甲在经营密度为600丛/hm2的绿竹林中的防治指标为277.095头/丛,即长鞘卷叶甲虫口密度大于277.095头/丛时,应该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为50%敌敌畏·马拉硫磷乳油10倍液注干;当长鞘卷叶甲的虫口密度小于277.095头/丛时,不必进行防治。

防治指标的确定十分复杂,对于卷叶危害的害虫而言难度更大。作者不以长鞘卷叶甲的取食危害作为危害指标,而将卷叶危害作为指标,衡量该虫的危害,从而确定该虫的防治指标。这种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长鞘卷叶甲对绿竹的危害大于其取食量的状况。

杨金远调查表明,该虫仅幼虫期就转移6~8次,成虫期的取食习性和幼虫期相同,而且成虫的取食量远大于幼虫[4]。1头幼虫和成虫合计造成的卷叶应该远大于6~8次。而从本次测定的情况看,长鞘卷叶甲幼虫和成虫平均共转移卷叶7.24次。这可能是由于该虫群集危害,部分害虫不卷新叶,而是转移到有其他个体危害的卷叶中。从个体的角度金远的研究,长鞘卷叶甲从初孵幼虫到成虫的种群存活率为42.10%[4];临界因子设为2。则长鞘卷叶甲防治指标为:看,1头害虫一生转移危害次数较多,但因其有时并不是转移到未受害的叶片上,而是转移到已受害的卷叶中,所以1头害虫实际危害的叶片只有7枚左右。

绿竹高度达10 m以上,要准确调查每丛绿竹中长鞘卷叶甲的虫口密度难度较大。杨金远研究了长鞘卷叶甲不同虫期在绿竹0~4 m高度的虫口密度与全株虫口密度的关系。可以应用该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以0~4 m高度虫口数量表示的长鞘卷叶甲的防治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在实践中应用。

[1] 沈友爱,郑阳平.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1999,8(2):41 -46.

[2] 南京农学院.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334-356.

[3] 吴刚,夏乃斌,代力民.森林保护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99-300.

[4] 杨金远.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6 -8,9 -17,42 -46,50 -55.

猜你喜欢
绿竹虫口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药+酒 危害大
绿竹侠
国风·卫风·淇奥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千年指尖过,绿竹仍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