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临床分析

2013-01-22 19:49:00李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5期
关键词:还原酶稳定型阿托

李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总体治疗原则是改善和恢复心脏灌流,消除促发因素,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纠正高凝状态,终止血栓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将UA转变为减少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防止血栓阻塞血管。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使用阿托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UA8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0例,明确诊断为UA患者,年龄35~78岁,其中男60例,女20例。其中劳累性心绞痛40例,自发性心绞痛22例,恶化性心绞痛18例。所有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均有ECG缺血改变,表现为ST段下移>0.1 mv,T波压低,倒置或双向,排除肝肾功能衰竭,近期有出血史及使用抗凝剂以及他汀类药物有禁忌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休息、吸氧、硝酸酯类药物抗缺血,阿司匹林150 mg一日一次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并同时给予纠正心律失常,控制血压及血糖,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20 mg,1次/d,晚饭时口服,低分子肝素钙(尤尼舒)5000IU,2次/d,皮下注射,应用7 d。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FIP),心肌酶普(CPK、LDH、AST、CK-MB),肌钙蛋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随时监测ECG变化,每天至少查一次ECG。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痛消失,一周内未发作,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胸痛缓解或消失,一周内及有发作,发作次数减少1/2以上,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无效:胸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心电图ST段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显效68例;有效11例,其中27例24 h内见效,41例48 h内见效,其余11例7 d内见效,1例发生心肌梗死,无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为内皮损伤、粥样硬化斑块溃疡或破裂,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脂量多,斑块表层为一薄层纤维帽,极容易在内皮功能失调,血管炎症反应等情况下发生溃疡或破裂,斑块破裂会暴露内皮下血栓形成物质,使血小板黏附,这一过程会激活血小板,从而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随着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形成及红细胞在两者形成的网状结构中的充填,导致血栓形成与扩大,血栓部分或短暂阻塞血管引起UA[1]。阿托伐他汀是HMG-LOA还原酶的选择性,竟争性抵制剂。HMG-COA的作用是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转化为甲羟戊酸,即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前体。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的血浆水平升高可促进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阿托和汀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从而稳定粥样斑块,抑制斑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进而从源头上治疗了UA的发病基础。

低分子肝素(LMWH)为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凝血酶Ш依赖活性,而发挥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不需要监测出凝血时间,不伴有出血事件增加危险,使用方便安全。总之,通过阿托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稳定了动脉粥样斑块,抑制了粥样斑块炎性反应,对抗了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常规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

[1] 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心脑血管急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322-326.

猜你喜欢
还原酶稳定型阿托
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0
发酵液中酮基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构建
中国酿造(2014年9期)2014-03-11 20:21: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