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HortScience》(2012年11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园艺科学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1-氨基环丙烷羧酸和苯嗪草酮对苹果后期疏果的效果。使用化学疏果剂疏果一般是在苹果开花期至花期3周、果实直径约16 mm时进行,这段时期之后果实一般对常规化学疏果剂不敏感。研究人员研究了在传统疏果期后使用光合系统II(PSII)抑制剂苯嗪草酮和乙烯前体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的疏果效果。连续3年进行田间试验,于2010、2011和2012年果实平均直径分别为18、20和27 mm时喷洒西维因、乙烯利和萘乙酸(NAA)的标准稀释液降低了嘎拉苹果的着果率。2010年ACC 400 mg/L的疏果能力与标准稀释液相当,苯嗪草酮350 mg/L的疏果效果比标准稀释液和ACC的疏果能力强。2010年当果实平均直径18 mm时施用ACC 400 mg/L+苯嗪草酮350 mg/L的混合液后几乎全部落果。2011年和2012年于果实直径分别为25 mm和33 mm时喷施苯嗪草酮+ACC能达到疏果效果。在幼果11~27 mm时施用ACC,24小时后果实内乙烯含量发生变化,但在果实直径31 mm时施用ACC,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当幼果11~17 mm时施用ACC,乙烯含量变化大于23~27 mm时喷施。ACC和苯嗪草酮合用时后期苹果的疏果效果强于单独使用,说明阻碍光合作用和ACC转换成乙烯的能力是引起直径18 mm以上苹果脱落的促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