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丽, 唐 伟, 王 威
家族性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两侧对称性大脑基底节钙化症,为家族遗传性疾病,也可见散在发病。
该病以痴呆、智力下降、精神及语言障碍、头痛、肢体乏力、痫性发作、共济失调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Fahr病脑内局部钙盐沉积严重,堵塞小血管[1],常伴有脑血管病,临床上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而合并脑出血的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加强临床医师对Fahr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患者,男,42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头痛1h”入院。患者于2013年2月5日无明显诱因安静状态下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表现为右上肢持物不能,右下肢走路拖沓,伴头痛,以上症状持续无缓解,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其姐姐曾患Fahr病。神经系统检查:血压130/70mmHg,神清,言语不清,智能基本正常。右侧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右侧Babinski征(+),步态蹒跚,右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实验欠配合。躯体感觉无异常。右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右侧膝反射活跃。入院后查:血钙、血磷、肝功、肾功、促甲状腺激素、FT3、FT4、甲状旁腺激素均正常。头部CT:双侧小脑齿状核、基底节区、侧脑室旁白区及顶叶白质区均见斑片状对称钙化影。临床诊断为Fahr病。给予吸氧、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Fahr病的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和未明原因的血管异常有关。多隐性起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患者14号染色体基因异常,16号或18号染色体可呈环形改变,也有人认为与14号染色体无关[2]。主要病理改变为病变区的终末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壁周围有大量钙、铁、铝、钾磷及酸性粘多糖类物质等盐类沉积,主要以钙盐和铁为主[3],沉积严重时可导致小血管阻塞,造成脑内病灶区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及神经胶质增生,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而本患无高血压,凝血机制正常,无血液病,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为Fahr病脑血管损害的表现。周环[4]等研究发现,Fahr病病灶的脑血管壁薄厚不一,头部CT示点状腔隙性脑梗死,甚至出血。
目前认为CT是Fahr病首选辅助检查方法[5],表现为对称性卵圆形和八字形钙化影。多数分布于双侧大脑基底节(尾状核、豆状核),双侧小脑齿状核、丘脑等部位。诊断Fahr病多采用Moskowitz[6]等提出的标准。
(1)影像学上对称性双侧基底节钙化;(2)无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3)血清钙、磷水平正常;(4)肾小管对甲状旁腺激素反应正常;(5)有遗传学证据;(6)无感染、中毒及代谢等原因所致的颅内钙化。本例为中年男性,表现为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头痛;血钙、血磷、甲状腺功能等正常;头部CT示双侧小脑半球及基底节区斑片状钙化,家系中姐姐曾患此病,完全符合上述标准。
Fahr病合并脑出血,头部CT同表现高密度,在临床上经常容易误诊,Fahr病钙化灶应注意与脑出血灶相鉴别。
(1)两种病在影像学上非常相似,都表现为高密度影,但钙化灶与出血灶密度不一致,出血灶CT值为50-80Hu,而钙化灶CT值400-700Hu左右;(2)钙化灶一般表现为双侧对称分布,而脑出血多为一侧病变;(3)发病3~4d后,出血灶周围有水肿带,而钙化灶周围没有。现Fahr病合并脑出血的报道很少,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李小元,陈先文.Fahr病的临床与病因学[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3):239 -241.
[2]Lam JS,Fong SY,Yiu GC,et al.Fahr’s disease: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rontal lobe syndrome[J].Hong Kong Med J,2007,13(1):75.
[3]王青松,楚 兰,徐 竹.2例Fahr病报告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6):643 -644.
[4]周 环,于 恺,孟秀君,等.Fahr病一家系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2):25 -26.
[5]吴迎春,王 哲,王俊梅.家族性Fahr病一家系报道[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6(3):38 -39.
[6]Moskowitz MA,Winickff RN,Heinz ER.Familial calcification of the basal ganglions:a metabolic and gengtic study[J].N Engl J Med,1971,285:72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