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峰,王振玉,冷雪玲
(1、郓城县南赵楼乡人民政府,山东 郓城 邮编274700;2、郓城县农业局,山东 郓城 邮编274700)
黄瓜是郓城县春季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生产中春季黄瓜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根结线虫病、菌核病、灰霉病等,虫害一般比较少,主要有斑潜蝇、蚜虫、蓟马、螨类等。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分别将其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叶片正面有黄绿病斑,叶缘和叶背有水浸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斑;潮湿时叶背面有黑灰色霉层,后期病叶卷曲形成黄干叶,且易破碎。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防止高湿;二是无土育苗或对土壤消毒;三是高温闷棚或喷粉尘熏烟等,如45%百菌清烟剂熏8~10h;四是提高抗病能力: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五是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2d以上的晴天,第一天中午将主蔓生长点落下,以防烤伤,然后浇水,第二天10点闷棚,棚内温度达到45~46℃(过高要遮阳),90min后逐渐放风降温,最后控制在25~28℃。这样既能杀死霜霉菌,又能控秧保瓜,闷棚后再增施叶面肥,效果更好。六是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甲基托布津500倍混合液或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发病中期,用杜邦克露、安克+品润混合液或烯酰吗啉+代森锰锌混合液;发病后期,将病叶全部摘除。注意喷药时正反面都应均匀喷施。
多在开花结果后茎叶上发病,病叶呈失水状,萎蔫下垂,植株的一侧或部分叶片先发病,逐渐蔓延到全株叶片。病茎基部纵裂,茎的维管束变成褐色。潮湿时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色霉状物,并有琥珀状胶状物溢出。
一是实行5年以上轮作;二是推广无土育苗或对床土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m2;三是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湿;四是嫁接换根(用黑籽南瓜做砧木),预防发病。五是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恶霉灵液灌根,250g/株,每8-10d1次,共3次。
黄瓜染病后,地上植株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生长缓慢,植株比较矮小,营养不良,叶脉不舒展,变弯曲状,结瓜小而且少。高温时植株萎蔫,早晚或浇水后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不能恢复正常直到植株枯死。
拔出根部,可以看到侧根和须根上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同肿瘤,也叫根结。一般初为白色,后渐长大变为淡褐色,排列成串,严重时密密麻麻。剖开根结,病部组织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内部。
一是采用无病土育苗:选用大田无病土育苗。二是在病地用过的农具如铁锹、瓜铲等和人穿的鞋子擦洗干净,防止扩大传染。三是药剂防治:播种或移栽前,用辛硫磷、米乐尔、丁硫克百威、二嗪磷等杀线虫药品全田撒施。定植后用阿维菌素或毒死蜱灌根。每株灌0.5L,连灌2~3次,可控制危害。
茎叶可染病,但以果实染病损失最大,果实染病都是从开败的花冠侵入并发病,故黄瓜的果实都是从前半截软腐,并密生灰色霉层。叶片染病,以叶面出现“V”字型枯黄斑为典型特征。
速克灵药剂叶面喷雾,7d一次,连喷3次。
利用它们的趋黄性,在黄色板上涂机油或农药诱杀。也可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特点挂银灰色膜或覆盖银灰色膜驱蚜;化学防治推荐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类药品。
此外,黄瓜还有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猝倒病、沤根病、立枯病和疫病。它们的防治都是:加强田间管理;选育高抗品种;避免高温高湿;实行轮作;用一定剂量的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