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产地加工方法演变分析△

2013-01-22 18:40周林李飞任玉珍杜杰陈彦琳梁焕白宗利杨继成
中国现代中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附子本草

周林,李飞,任玉珍,杜杰,陈彦琳,梁焕,白宗利,杨继成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2.中国药材公司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195;3.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51)

附子产地加工方法演变分析△

周林1,2,李飞1*,任玉珍2,杜杰2,陈彦琳2,梁焕2,白宗利2,杨继成3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2.中国药材公司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195;3.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51)

为了梳理历代中药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的历史演变情况,核查秦汉至民国时期的本草方药专著、地方县志等69部,并查阅建国后历版《中国药典》9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附子产地加工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附子产地加工方法始见于宋代醯醅腌制法,明末时期演变为盐腌制法,并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演变为胆巴腌制法。产地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附子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腐烂。通过附子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为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的传承及改进提供文献依据。

附子;产地加工;历史演变

附子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采收时节正值夏季,气温较高,极易腐烂,必须在产地进行防腐加工。历版《中国药典》中收载附子的加工方法为“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1]”,以防止附子腐烂。附子产地加工方法最早见于宋代《本草图经》[2],记载采用大小麦酿醋腌制附子以防腐的方法(醯醅腌制法),但是,与现在道地产区的产地加工方法有所不同。为弄清楚附子产地加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笔者从秦汉至民国时期的本草方药专著、地方县志和历版药典等78部文献资料中,整理和分析有关附子的记载,为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的传承和炮制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1 附子产地加工方法沿革

1.1 宋代

《本草图经》[2]、《大观本草》[3]、《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4]中均记载附子用大小麦酿醋腌制(醯醅腌制法):“先于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采收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侯熟淋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于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后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附子人工种植在宋代已初具规模,时任江油地区县令的杨天惠所著《附子记》[5],也记载附子:“酿法,用醯醅安密室淹覆,弥月乃发,以时暴,凉久干定,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辄不盈握,故及两者极难得”。可见,醯醅腌制法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到附子产地加工中,并有醋不用太酸,酸则加水稀释的观点。在加工方法中对淹浸时间、处理方法、成品性状等均有明确的要求。

1.2 明代

《本草纲目》[6]和《本草原始》[7]中有关产地加工的记载与宋代醯醅腌制法相同,但同时在《本草原始》中又记载了“市者有以盐水浸之,取其体重买者,当以体干坚实、顶圆正、底平者为良”。《景岳全书》[8]也同样记载了“腌者大咸,土人腌以重盐,故其味咸而性则降”。明代除沿用醋腌制法外,明末时期还新出现了盐腌制法,同时也有认为盐腌制可影响其药性。

1.3 清代

盐腌制法用于附子产地加工盛行于清代。《本草崇原》[9]、《本草崇原集说》记载:“土人又恐南方得种,生时以戎盐淹之,然后入柸敲平。是附子本无咸味,而以盐淹之,故咸也”[10]。《本经逢原》载:“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11]。《本草从新》载:“土人以盐腌之,欲减其力”[12]。《药笼小品》载:“土人以盐腌之,其性愈减”[13]。《本草害利》载:“川产为生胜,土人以盐腌之,则减其性”[14]。《彰明县志》载:“乘初出土时,拣肥大端整者二百斛,用洁净食盐泡制”[15]。《本草问答》载:“四川彰明县采制附子,必用盐腌”[16]。《本草正义》载:“市肆中皆是盐渍已久,而又浸入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受制于盐咸,复受制于水之浸,真性几于尽失”[17],认为不宜用盐过多,用盐腌制可缓和药性,药力减弱。市场中销售的附子若在盐渍时间过长,又用水漂去咸味,则可能使药性损失殆尽。

1.4 民国

附子产地加工用胆巴腌制见于《四川省彰明县概况》:“售腌须速,过夜吐水,即就腐烂;制片之附,用胆腌足二十日外,捞起蒸熟,刮皮开片”[18],此方法沿用至今。

1.5 现代

《中国药典》1953年版至2010年版共9版[1,19-26]国家标准中,除《中国药典》1953年版没有收载附子以外,其余8版中均记载附子采收后“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胆巴腌制法在当今附子道地产区江油和新产区布托等地被广泛应用。

2 产地加工目的

附子产地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防腐,附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采收后极易腐烂,《本草正义》载:“此物善腐”,《四川省彰明县概况》中记载:“售腌须速,过夜吐水,即就腐烂”。通过产地加工,则可防止附子腐烂,便于储存和转运。另一方面是使其药力减弱,这可能与附子在长时间的胆巴或盐腌制过程中,附子中的主要成分生物碱分解和流失,而达到减其毒(或降其性)的目的。

3 小结与讨论

宋代以前,附子应用主要是野生附子,产量相对较少,附子储存的问题尚不突出,宋代以后,附子种植形成一定规模,时任彰明县令杨天惠所著《附子记》[5]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种植规模和产量等信息。附子人工种植后不易储存问题也随之出现,为将附子尽量完整保存和运输,必须进行产地加工。宋代醯醅腌制法是附子人工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后,出现的最早的产地加工方法,也是历代附子产地加工方法中记载最详细、最全面的方法,但现今已不用。这种方法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分析其是否具有传承的价值。

附子产地加工方法在明末时期由醯醅腌制法演变为盐腌制法。明末时期,因长达数十年的战乱,苛捐重税,粮食极度匮乏,饥荒成灾,随着附子规模化人工种植后,产量不断增加,用粮食来酿醋腌制附子,从现实角度很难行得通。劳动人民在生活经验中发现食盐在腌制食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选择了相对低廉的盐腌制附子。附子产地加工用盐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景岳全书》[8],但是张景岳等认为用盐腌制的方法降低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盐腌制法的应用盛行于清代。盐在当时作为廉价易得的辅料,对于短期集中采挖的大量鲜附子防腐加工处理,简单方便快捷。公元1648年清政府进入四川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井盐业发展的措施,如允许自由淘浚开凿新井,允许长期以来被官府控制的食盐生产与销售,允许民间自领自卖以促进川盐的市场流通,允许苛税从轻等系列的政策造就了四川盐产丰富的局面[27]。川盐成为了附子产地加工防腐最经济、最易得、效果最好的辅料。腌制附子之盐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少,清代《本草崇原》和《本草崇原集说》中均记载腌制附子之盐为“戎盐”[9-10],《本草纲目》中又名“羌盐、胡盐”[28],是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石盐,而四川境内盛产井盐,且1874年《彰明县志》[15]中也明确记载了使用洁净食盐加工附子,分析认为,腌制附子所用的盐应该为井盐,并且为可以食用的洁净食盐。

附子产地加工方法在清末民国时期由盐腌制法演变为胆巴腌制法。与晚清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有关。晚晴政府为弥补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从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出发,开始采用局运商销、引归局配的方式加强对四川盐业的控制。虽然当时食盐不易得到,然而在清政府促进川盐业发展时期和对盐业垄断时期,产生的大量制盐副产物胆巴却无人问津,价格低廉,在固化和防腐方面与食用盐同功,古人从经济和适用角度选择了胆巴腌制附子防腐。能够找到的最早记载附子用胆巴腌制的历史资料为1941年的《四川省彰明县概况》:“用胆腌足二十日”,记载了附子产地加工方法中用制盐副产物胆巴作为辅料[18],而清末的《彰明县志》仍在用盐作为附子产地加工辅料[15]。分析认为,现行药典以及各地方炮制规范中收载的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用胆巴腌制是从清末民国时期才基本定型。

历代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的演变,是由附子采收后极易腐烂的性质决定的,也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有关,与临床医家遣方用药需要的可能性较小。古代部分医家认为附子用盐或胆巴腌制后,再经炮制的饮片临床疗效低,如明代《景岳全书》:“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土人腌以重盐,故其味咸而性則降”[8],清代《药笼小品》:“土人以盐腌之,其性愈减”。近现代部分医家也认为盐或胆巴腌制并非制之得法[13],如《本草正义》“市肆中皆是盐渍已久,而又浸入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受制于盐咸,复受制于水之浸,真性几于尽失”[17]。现代研究也表明,附子在泡胆、漂片和冰附子过程中总生物碱损失80%以上[29]。笔者实验研究也表明,附子在胆巴溶液中浸泡和漂洗,单酯型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可见经过胆巴或盐溶液浸泡腌制后再经炮制的附子饮片“低毒”,但“非高效”。纵观古今附子相关文献资料[30-82],附子饮片存在“炮制过度”的问题。因此,附子产地加工方法的演变并不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笔者实验研究中发现泥附子净制切片的干燥品也可以防止腐烂。现今实现附子大规模短期内集中采收,批量化的干燥工艺并不难,为避免附子中生物碱因在胆巴溶液中浸泡和漂洗而流失,采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和方法解决附子易腐烂的问题,并炮制出“低毒高效”的附子饮片具有可行性。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77.

[2] 胡乃长,等辑注.本草图经[M].辑复本.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2.

[3] 尚志钧点校.经史证类备急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35.

[4] 尚志钧校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75.

[5]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67.

[6]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158.

[7] 《续修四库全书》编撰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九九二)·子部·医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35.

[8] 李志庸,等.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52.

[9] 郑林等.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55.

[10] 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4.

[11] 《续修四库全书》编撰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九九四)·子部·医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3.

[12] 曲京峰,等.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

[13] 彭静山,等.药笼小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1.

[14] 凌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66.

[15] 何庆恩,等.彰明县志[M].刻本.1854(清同治13年).

[16] 王咪咪,等.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0.

[17]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张山雷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14.

[18] 四川省彰明县概况[M].石印本.1941(民国30年):40-41.

[19]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6.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09.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4.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1.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108.

[2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0.

[2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8.

[27] 王红.清末民初四川盐场陕籍盐商衰落原因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8-13.

[28] 柳长华.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0.

[29] 郑露露.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J].中药通报,1983,8(2):26-28.

[30]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1] 雷敩.雷公炮炙论[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5.

[32] 高文柱辑校.小品方辑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3]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35] 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59.

[3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6.

[37]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8] 杨清叟.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39]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40] 王贶.全生指迷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1] 王衮.博济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42] 蔡铁如.中华医书集成第八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43]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44] 宋珍民.苏沈内翰良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45] 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6] 齐仲甫.女科百问[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47] 尚志钧校点.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75.

[48]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49]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50] 孙允贤.南北经验医方大成[M].济南:齐鲁书社,1997.

[51] 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7.

[52] 鲁兆麟.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3] 田思胜,等.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4] 朱棣等.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55] 董宿.奇效良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56]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1.

[57] 鲁伯嗣.婴童百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8] 高尔鑫,等.汪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9] 倪泰一,等.医学纲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152.

[60] 陈嘉谟.,本草蒙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

[61] 田代华,等.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2] 张洁.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63] 杨崇魁.本草真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64] 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65] 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66] 任春荣,等.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8.

[67] 包来发,等.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6.

[68] 包来发,等.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15.

[69] 王道瑞,等.医宗说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3.

[70] 王孝涛,叶定江.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8.

[71] 朱大年.历代本草精华丛书(第六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2.

[72] 《续修四库全书》编撰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九九零)·子部·医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20.

[73] 谢观等.全图本草备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18.

[74] 吴谦等.御纂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75] 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1.

[76] 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4.

[77] 李刘坤,等.吴鞠通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78]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01.

[79]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291.

[80] 朱大年.历代本草精华丛书(第七册·卷四)[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7.

[81] 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4.

[82] 吕广振,等.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09.

StudyonOriginProcessingMethodEvolutionofAconitilateralisRadix

ZHOU Lin1,2,LI Fei1*,REN Yu-zhen2,DU Jie2,CHEN Yan-lin2,LIANG Huan2, BAI Zong-li2,YANG Ji-cheng3

(1.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2.ChinaNationalCorp.ofTraditionalandHerbalMedicine&NationalEngineeringLaboratoryforQualityControlTechnolog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195,China; 3.CSPCZhongnuoPharmaceutical(shijiazhuang)Co.,Ltd,sijiazhuang050051,China)

In order to clear origin processing method evolution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we generalized 69 herbalism and prescripition monographs,the local county annals,etc.from Qin and Han Dynasty of China,referred 9 versions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Aconiti Lateralis Radix’s origin processing method first appeared as vinegar salting method in the Song Dynasty,evolved into salt salting metho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is method prevailed in the Qing Dynasty,then evolved into Danba Salting Metho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ain purpose of the origin processing is preventing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rot in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s.By collating literature data systemly,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origin processing method evolution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we provided the basis for its inheritance and improvement.

Aconiti lateralis Radix;Origin Processing;Evolution

2013-05-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107008)

*

李飞,教授,研究方向:中药炮制,Tel:(010)84738616,E-mail:lf688@sina.com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附子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