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常
(云南省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陇川 678707)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 97°31′~98°43′,北纬 23°50′~25°20′,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蔗区主要分布区域年平均温在19.2℃~20.2℃,年均雨量在1417~1629mm,蔗区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热优势。春温回升快,夏季长,秋多雨,雨热同期,有利甘蔗产量形成。干凉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糖分积累,属国内高产高糖优势蔗区。德宏优越的气候条件,既有利于甘蔗丰产、高糖,同时又是各种甘蔗病虫害滋生蔓延,繁衍生息的天然温床。
德宏作为我国甘蔗优势产业带中重要的蔗糖原料生产基地,甘蔗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万hm2左右,甘蔗产量400多万t,是云南省重要的产糖地州之一,全州有40多个乡镇和6个农场种植甘蔗,蔗区人口70多万人,占德宏农业人口的80%左右;日处理甘蔗能力3.2万t,蔗区人均甘蔗收入占蔗区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0%左右,是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州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植蔗年限的增长,加上人们长期忽视甘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甘蔗病虫草的发生和危害愈来愈重,严重制约着甘蔗单产的提高和宿根年限的延长,加大了农民的种蔗成本,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给蔗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威胁,已成为继品种因素之后,制约高产、高糖、高效和产业巩固提升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调查了解本蔗区甘蔗病虫草的发生危害现状,研究制定防控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甘蔗病害虫草严重发生危害的现状,我州甘蔗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调查,试验研究,防治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在不同时期根据甘蔗病虫草的发生危害现状,提出过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取得过一定进展。但甘蔗病、虫、草危害严重,防治技术滞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州湿热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食物链,适宜多种生物生存,也为各种病虫草的繁殖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德宏蔗区甘蔗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的现状。从多年的调查结果看,危害我州甘蔗的害虫主要有金龟子、象鼻虫、白蚁、金针虫,螟虫、介壳虫、赭色鸟喙象,蓟马、绵蚜、飞虱、叶蝉、粉绿象甲、食叶蔗龟、粘虫、蝗虫、蝽象、毒刺蛾、及螨类等;病害主要有凤梨病、赤腐病、锈病、黑穗病、褐条病、轮斑病、叶枯病、梢腐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等;杂草主要有胜红蓟、狗牙根、香附子、马唐、牛筋草、稗草、鬼针草、辣子草、竹节草等。分布于全州的水田和旱地蔗区。
甘蔗整个生育期几乎都受各种病、虫、草的危害。甘蔗下种后出苗前,受甘蔗凤梨病、赤腐病、金针虫、白蚁、金龟子、螟虫等的危害,出苗得不到保证;甘蔗出苗后至拔节前,受螟虫、金龟子、白蚁及杂草等危害,形成大量枯心苗或生长受到抑制、基本苗得不到保证;甘蔗拔节后至收砍前,受地下害虫,蔗茎害虫,叶部害虫及各种病菌和杂草的危害,使甘蔗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减产,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达50%~60%以上。甘蔗病虫的发生危害程度与气候、环境、栽培管理水平、植期、品种、土质等有很大关系,地区差异性较大。
甘蔗是采用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多年生作物,多年来,轮作区域少,长期连作种植,导致甘蔗病虫害日趋积累而加重。据调查,全州蔗区667m2虫口密度金龟子一般在1000头左右,最高可达8万多头;象鼻虫一般在2000头左右,最高可达10多万头,受地下害虫危害,产量损失可达20%~60%左右,含糖量降低1~4个百分点,宿根年限缩短1~2年;受螟虫危害,苗期危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枯心率一般5%~10%,重的达30%~40%,生长中后期钻蛀危害蔗茎造成螟害节,危害株率一般50%~80%,高的达100%,危害节率一般10%~20%,高的可达40%,一般可造成甘蔗减产10%~20%,宿根年限缩短1~2年;据我所2007年1月对螟害甘蔗进行内在品质检测发现,随着螟害节率的增加,重力纯度下降1~4个百分点,糖分下降1~3个百分点,榨出汁下降1~2个百分点,还原糖上升0.1~0.5个百分点;甘蔗受绵蚜、蓟马危害,一般减产13%~25%,重的减产50%以上,蔗糖分降低1~3个百分点,萌芽率仅10%~25%。由于甘蔗病虫为害,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品质、宿根年限和种植成本的提高,已成为制约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病害方面: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我州甘蔗病害主要有凤梨病、黑穗病、眼点病3种;80年代,甘蔗病害主要有凤梨病、黑穗病、眼点病、黄点病、褐条病、赤腐病、烟煤病7种;90年代,我所对全州蔗区病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甘蔗病害有12种之多,新增了虎斑病、轮斑病、叶枯病、锈病、梢腐病等;当前,除以上介绍的几种病害外,甘蔗花叶病、黄叶病、赤条病、宿根矮化病等已在我州蔗区广泛存在,并怀疑甘蔗线虫病也广泛存在于我州蔗区;在虫害方面:我州于1979—1984年在省植保站的牵头下,就在全州各县市蔗区进行过甘蔗病虫草的普查,当时调查到蛀茎害虫只有大螟和台湾稻螟两种,但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新增了黄螟、条螟、白螟、二点螟、甘蔗赭色鸟喙象及竹直锥大象等,黄螟成了优势虫种;在草害方面:近几年新增了紫茎泽兰、牵牛花、薇甘菊等一些危险性杂草。
2011年全州甘蔗种植总面积为5.79万hm2,其中,粤糖系列品种种植3.21万hm2、占总面积的55.45%,新台糖系列品种种植1.30万hm2、占总面积的22.4%,两大系列品种合计种植4.51万hm2,占总面积的77.86%。粤糖系列品种和新台糖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成甘蔗品种单一化严重,在不同区域、不同程度表现出感甘蔗花叶病、叶枯病、褐条病、锈病等。甘蔗生产过分依赖某一遗传种质,必然存在病害生理小种长期大量积累的潜在生产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威胁着蔗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来,防治甘蔗病虫草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特丁磷、甲胺磷、氧化乐果、莠去津、克芜踪等,病虫草的抗药性和耐药性不断增强,防治次数和防治成本越来越高,防治效果却越来越差。由于高毒广谱性农药的大量使用,杀伤了自然界中害虫的天敌,导致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不断减少,减轻了克制害虫的自然因素的作用,使害虫防治工作更加被动。而且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改变长期以来甘蔗病虫害防治难,劳动强度大,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差的现状,根据甘蔗生产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州甘蔗病虫草严重发生危害的实际,我所于2006年及时组建人马迅速恢复了甘蔗植保研究工作。在研究模式上,为使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又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根据我所及当地蔗糖公司双方的共同意愿,结合生产实际,2006年以来,德宏英茂公司与我所先后签定了“甘蔗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甘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技术合作协议,2013年初,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又与我所鉴定了“甘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协议,采用“所企结合”的模式,边调查、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在技术路线上,通过在公司各单元蔗区开展田间病虫害调查,进一步摸清主要甘蔗病虫害的田间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找出最佳防治时期,试验筛选出经济、环保、高效的农药进行防治,通过预测预报,技术培训,办中心样板,田间指导,采用农业、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方法进行示范推广,从而带动公司各单元蔗区及全州蔗区甘蔗害虫的防治。
6年来,通过科研技术部门、公司、糖厂农务工作者及蔗农的积极配合,蔗龟严重发生危害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仅推广使用黑光灯诱杀及人工防治一项技术,2006—2011年6年共收到金龟子103.753t,极大地控制了虫口基数,蔗龟虫口密度也由2006年的4751头/667m2下降到了2011年的800头/667m2,下降了80%,地下害虫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甘蔗蓟马、蚜虫等叶部害虫的防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2007年开始,在进行甘蔗叶部害虫的发生和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我所与农药公司合作,开展了大量的药剂筛选试验,先后试验筛选出了以25%阿克泰WG、70%锐胜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等噻虫嗪系列农药为主的一批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推广应用,逐渐取代了长期以来使用乐果+敌敌畏防治的时代,由于使用噻虫嗪系列农药防治甘蔗叶部害虫,只需在甘蔗中耕管理时(4—6月份),将噻虫嗪系列农药混合肥料施于蔗根,然后培土,通过甘蔗根系的吸收及传导,有效防治甘蔗整个生长期间的叶部害虫,改变了多年来防治甘蔗叶部害虫使用喷雾器防治的历史,因此,减少了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的劳动投入、降低了劳动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在2009年进行万亩甘蔗使用阿克泰防治甘蔗叶部害虫取得显著防治效果的基础上,2010年以来,全州每年推广使用阿克泰等新型农药防治甘蔗蓟马、蚜虫等叶部害虫2万hm2,示范防治区防治效果蚜虫达到了95%以上、蓟马达到了80%以上,同时对飞虱、叶蝉、介壳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在甘蔗螟虫的研究和防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甘蔗螟虫田间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和试验研究,已基本摸清了危害我州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分布及田间发生危害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套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在我所百亩核心示范区连续示范防治两年来,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0和2011两年百亩核心示范区平均螟害株率分别为2.24%和7.71%,较对照区的66%和68.5%分别少63.76和60.79个百分点,防效分别达到了96.6%和88.74%;示范区平均螟害节率分别为0.149%和0.59%,较对照区的14.236%和7.43%分别少14.087和6.84个百分点,防效分别为98.95%和92.1%;此外,病害和草害的研究工作也已开始起动,从2011年开始,已对全州各单元蔗区甘蔗病害和草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但要搞清不同时期甘蔗主要病害和草害的种类、分布及发生危害情况,还需开展大量的田间调查和研究工作。
甘蔗病虫草综合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防早、防小、防少”的原则,在注重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1.1 农业防治技术措施 (1)在甘蔗砍收期间,大力推广“快锄低砍”技术。(2)在蔗地备耕期间,铲除、晒干、焚烧蔗地四周和沟埂上的杂草。捡拾上茬蔗地里残留的甘蔗枯枝、败叶和蔗蔸。(3)在甘蔗种植期间,鼓励蔗农采用甘蔗上半茎做种,并在砍种时,拣除有虫节段集中消毁,螟虫严重的片区提倡到低海拔旱地选用无病虫种子做种。(4)留养宿根的蔗田地,大力推广甘蔗铲蔸技术。(5)在苗期管理时,推广拔灌技术和移密补稀技术。(6)在整个中耕管理期间,及时拔除无效分蘖和弱小蔗茎,剥除枯老脚叶,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
3.1.2 物理及人工防治技术措施 利用金龟子、螟虫、白蚁、金针虫等甘蔗害虫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晚上时间,在金龟子危害集中区域,采用集中诱杀和分散诱杀相结合的办法安装黑光灯诱杀蔗龟成虫,每年4月上旬至6月下旬每晚8—10点开灯诱杀。
3.1.3 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1)新种植甘蔗,在下种时必须施药预防。针对主要害虫每667m2选用5%杀·单毒死蜱3kg或3%克百威3kg或15%毒·辛3kg与底肥拌均施于蔗沟,防治螟虫、金针虫、白蚁、蔗龟等危害,保证甘蔗出苗整齐。下种后盖膜前选用40%阿特拉津等药进行杂草封闭处理。(2)翻种(连作)或早砍的宿根蔗,在破垄松蔸5~7d后,每667m2用5%杀·单毒死蜱4kg或3%克百威4kg或15%毒·辛3kg与肥料拌均施于蔗蔸上,施肥施药后选用40%阿特拉津等药进行杂草封闭处理并覆土盖膜。(3)4—6月,甘蔗分蘖末拔节初结合甘蔗大培土施肥时,针对主要害虫旱地每667m2选用5%杀·单毒死蜱5kg或15%毒·辛4kg和70%锐胜15g与肥料混合后施于蔗根进行防治;水田蔗每667m2施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40 g加5%杀·单毒死蜱4kg或15%毒·辛3kg。培土后根据土壤水分及杂草萌动情况选用56%甲灭敌草隆等药进行杂草封闭处理。
3.1.4 应急防治措施 苗期出现枯心苗时,推广拔灌技术、同时注重缺塘断垄的补植,确保健康足量的基本苗。枯心苗较重的田块,在下雨前后或早上,667m2用40%丙辛乳油280mL或20%灭扫利乳油80mL,兑水60kg,拧下喷雾器喷头后淋施蔗苗基部,可以有效杀死蔗苗基部的金龟子成虫和螟虫等;7—8月,在梢腐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40%硫环唑悬浮剂喷雾进行防治。
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州在开展防治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确保甘蔗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各级各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执行政策,协调全面工作,各制糖企业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以了全面支持,并制定严厉的奖惩机制进行约束、督促各级农务人员全力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顺利保障了各项技术措施得以正常实施。
甘蔗病虫害的防治要以抗病育种为基础,同时加强植保预警预报工作,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及人工防治和高效中低毒农药相结合的技术,解决甘蔗病虫害问题,实现甘蔗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4.1 建立甘蔗病虫测报体系。为及时掌握甘蔗生长各个时期主要甘蔗病虫草害的田间发生危害动态,在各县主要蔗区设立2~3个定点观测点,定点调查甘蔗螟虫、蓟马、蚜虫及病害、草害和鼠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并及时做出测报以指导生产,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及时性,避免盲目防治和被动防治,达到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2 启动甘蔗草害田间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针对当前甘蔗草害重、种类多、防治难的问题,利用3~5年的时间摸清主要甘蔗杂草的田间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针对不同草种开展化学除草剂的防效试验,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杂草防控技术在全州蔗区示范推广。
4.3 开展甘蔗危险性病虫草害的监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我州的大部蔗区,发现了甘蔗花叶病、叶枯病、黄叶病、赭色鸟喙象、痒辣子、草龙、鱼黄草、牵牛花、微甘菊等新危险性、突发性甘蔗病虫草害,且危害呈不断发生蔓延趋势。计划用3~5年的时间进行田间调查,摸清危害及分布情况,同时开展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2~3个有效的药剂或配方示范推广,同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控措施。
4.4 加大新型农药的引进及试验筛选工作。从经济环保、降低劳动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甘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继续引进新型农药,加大病虫草害防治的药效筛选试验,筛选出5~6个药剂进行示范推广。
4.5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进行各项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与州内各制糖企业合作,加大常规防治技术及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4.6 加大甘蔗植保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力度。在甘蔗种植和中耕管理期间,每年以各单元厂为单位,对所辖农务人员进行一次甘蔗病虫草防治技术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农务员基本掌握所辖片区主要甘蔗病虫草的种类、分布、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并具备对蔗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