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宋丽艳,姜 洪
(1.吉林大学2006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吉林 长春 130033;2.延边第二人民医院;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急诊科)
急性中毒是大量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功能障碍。急性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病情急骤,变化快,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五大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常累及多系统、器官,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已成为ICU救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年来所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目的是为针对地区特点的重症急性中毒患者的预防、救治提供实践依据。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共收治重症急性中毒患者126例。其中男性56例(44.44%),女性68例(55.56%)。男女比例为0.82∶1。患者年龄13-90岁(40.08±17.29)。患者的高峰年龄段为20-29岁,30-39岁年龄组次之。中毒患者职业呈多样分布,前三位分别是农民(68例,53.97%),其次为 无 业 人 员 (19 例,15.08%)、学 生 (12 例,9.52%)。以5-7月重症急性中毒发生相对较多,11-12月是另一个高峰期,农药、CO、毒蕈中毒有明显季节性。患者中有意接触毒物者96例(80.67%),主要为农药、杀鼠剂、药物中毒,多以自杀为目的,无意接触毒物30例(19.33%),主要为一氧化碳中毒(12例)和误食毒蕈(2例)。中毒途径以消化道途径中毒最常见,共108例(85.71%);其次是呼吸道摄入,14例(11.11%)。住院时间范围为1-15天,平均住院时间(2.71±2.86)天。
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往往中毒剂量较大、病情重、生命体征不稳定,且多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回顾分析我院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总结出如下特点:①急性中毒患者的高峰年龄段为20-29岁,30-39岁年龄段组次之;②以农村患者为主,女性明显多于男性;③城市患者毒物类别主要为镇静安眠药中毒,农村患者则主要为有机磷农药、除草剂、灭鼠剂等农药中毒。④农药、CO、毒蕈中毒有明显季节性。⑤中毒途径以消化道途径为主。
中毒患者年龄以20-29岁患者所占比例大,此结果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类似[1、2],考虑与青年期处于人生情感的成熟阶段,情绪、情感丰富且不稳定,心理素质较差,在面临各种压力时,容易思虑不周、出现过激行为而轻生有关;而女性感情脆弱,面临婚姻不和谐、家庭矛盾升级等情况时更容易消极应对,故患者以女性居多。
中毒人群职业以农民、无业人员为主,与发达国家及地区报道的职业分布差异较大,考虑原因如下:本院接治患者以周边农村患者为主,且吉林省为农业大省,农药使用量巨大,农民接触农药机会多,常储备于家中,易于取得;农药种类繁多,中毒多病情危重且复杂,易致多脏器功能损伤,常需收入ICU治疗;农民及无业人员社会地位低、收入差,生活压力大、就业困难,易因生活挫折而轻生。
陈兴等[3]所做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急性中毒首要原因为自杀。本研究显示结果亦是如此,且学生为主要职业分布之一。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抢救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取得患者本人、家属及朋友的支持和配合,以减少二次中毒的发生;而自杀高发人群的工作环境、生活状态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同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农药中毒成为本研究患者人群的主要毒物类别,发生的高峰期在5-7月,与农业生产季节、用药高峰期一致。CO中毒与毒蕈中毒同样有明显季节性。药物中毒发生无明显时间相关性,药物类别以镇静催眠药为主,其比例远高于其它药物,这和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常常同时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且镇静催眠药物比较容易获得有关,因此加强对镇静催眠药物的规范管理对于重症中毒的控制十分重要。研究显示中毒途径仍以消化道为主,与国内外报道相似[4、5]。
本研究显示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71±2.86)天,住院时间与毒物种类、中毒严重程度及病人的经济负担能力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50例患者住院仅1天,有如下两种情况:一类患者所服毒物毒性强烈,致病情危重,24小时之内患者死亡或家属放弃继续治疗;另一类则为患者摄入的毒物毒性弱,患者症状轻,经观察治疗1天,患者病情平稳,评估预后良好,转出ICU病房或回当地医院继续诊治。
综上,重症急性药物中毒是ICU的治疗难点和重点,疾病发展往往急骤、凶险,如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关注本地区重症药物中毒患者的病例特征,为建立针对地区特点的急性中毒预防、救治体系提供依据。
[1]Litovitz Tl,Klein-Schwartz W,et al.2001 Annual repor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s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J].Am Em Med,2002,20:391.
[2]阮海林,杨春旭,冯小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41.
[3]陈 兴,侯天文,李 玮,等.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08,14(15):2374.
[4]陈 姣,韩继媛.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患者的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8,9(5):270.
[5]张学森.我院急诊科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现代医药,2007,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