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淑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310053
金肖青 浙江医院针灸科
金肖青主任为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本文就金老师应用针罐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导致的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1]。临床上以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表现,属中医“鼻鼽”范畴。《释名·释疾病》:“鼽从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系指鼻塞不通的证候,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由于变应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明显,多数不伴有全身过敏性反应,临床针灸治疗往往侧重局部“通窍止涕”。考虑到“肺主鼻,鼻为肺之窍”,“鼻准属脾土”,酌加宣肺健脾之穴,标本兼顾。
金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背俞穴与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特应性体质”,属中医“本虚”的范畴,标在风邪外感,治疗的关键在于调节免疫系统,扶正祛邪兼施。故金老师在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强调背俞穴针刺拔罐,兼顾局部宣肺通窍止涕,疗效较为满意。
王某,女,29岁,因“鼻塞、喷嚏、流涕15年伴嗅觉消失2年”来院就诊。患者每日喷嚏连连,大量清涕,单个鼻孔持续不通,近2年来嗅觉消失。患者平素易感冒,面色苍白,语声低怯,苔薄白,脉细。查体鼻黏膜中度苍白、水肿,血清IgE阳性,过敏原测定对粉尘过敏。曾间断使用抗过敏药物及激素类外用鼻喷剂,鼻黏膜激光治疗,疗效均不理想。诊断为重度变异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穴取迎香、上星、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得气后留针20min,去针后针刺背俞穴肺俞、膈俞、脾俞,留针10min,去针后背俞穴拔罐10min。患者初次针罐结合治疗后当晚鼻通气畅,睡眠佳,3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改隔日治疗。7次后体检鼻黏膜轻度苍白、水肿;15次后嗅觉恢复。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鼻黏膜水肿消失,色泽正常。嘱患者加强锻炼,避免接触刺激性异味。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复发。
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是肺卫气虚,或脾肾气虚,肺卫不固,腠理疏松,一旦风寒入侵鼻窍,邪正相持,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津液停聚,使鼻窍壅塞、喷嚏、流涕。《太平圣惠方》云:“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流涕,不能自收也”。背俞穴是脏腑之精气输注的部位,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内经》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滑伯仁《难经本意》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背俞穴位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研究表明[2],躯干部的穴位,尤其是背俞穴、腹募穴等与脏腑的联系基本上是横向的节段性联系,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通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内脏功能。并通过躯体感觉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金老师认为局部及四肢部取穴可改善症状,而针刺背俞穴并拔罐则从根本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复发率。
迎香穴位于鼻旁,局部取穴可散风清热、通利鼻窍,治鼻疾及嗅觉不敏极效;上星可息风清热、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主治鼻疾,目疾,凡属风热上冲,一切上焦沉阴,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之。《玉龙歌》:“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全”。迎香配上星可改善鼻塞及流涕症状;风池穴清热解表;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脾主统血,温五脏,穴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气血归具之海,有抗过敏作用[3];列缺穴为肺经络穴,可宣肺通络;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其经起于鼻旁,挟鼻上行,为经脉所过的远端取穴,且该穴为强壮穴,取该穴以“培土生金”;肺俞宣肺理气,膈俞为血会,此二穴配合,理气活血。针后配合拔罐,意欲加强针刺效果,扶正祛邪,补虚纠偏。金老师从临床实践出发,运用针罐结合治疗变异性鼻炎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背俞穴的运用,值得临床借鉴。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3-104.
[3]袁秀丽.针灸治疗慢性湿疹5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