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吉
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与三审制比较研究
尹玉吉
古今中外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历史证明:审稿是关系学术和学术期刊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在西方以至于国际社会采用的是同行审稿(peerreview),这已经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因此,国外学术期刊均把同行审稿作为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国际学术出版者学会(ALPSP)调查表明:期刊声誉、影响因子、同行审稿是学术论文作者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国际科学计量与评价机构,在对各国科研产出进行对比分析时,也特别强调统计论文必须是发表在经同行审稿的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1s)上的。1989年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界还定期召开同行审稿研究的国际性会议。而我国目前审稿制度的主流是“三审制”。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21世纪,我国学术期刊还没有哪一种能够进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行列。因此,我国的审稿制度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是坚持“三审制”,还是改进三审制,积极借鉴“同行审稿”制度,以至于过渡到“同行审稿”制度上去?已经到进行改革和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进行中西方的比较研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进行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比较,实际上就是“三审制”和“同行审稿”制度的比较,
进行这种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因为学术期刊首先在西方大量产生,所以,最早的学术期刊审稿自然而然也首先产生于西方,并且形成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同行审稿”(peer-review)制度。其首先产生于西方有其客观条件和必然性:一是大量学术期刊已经存在;二是赖以参考、模拟、切实可行的专利“同行评议”制度在西方存在已久,这就是1416年诞生于西方的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评审方面的“同行评议”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新工艺等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授予该发明者对其发明具有垄断权时,所采用的邀请同一行业或最接近行业的有一定影响的从业者帮助判断的做法——即“同行评议”制度。17世纪后西方各国逐渐把当时仅适于专利评审的同行评议制度引进到了科研项目的评价和科研论文的审阅之中,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平评价手段。
到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才真正把“同行评议”制度引入到学术期刊的审稿中。《哲学汇刊》将专利中的审查(refereeing)和评论(review)概念引入学术论文出版前的评价之中,皇家学会为此成立了一个名为“论文委员会”(Committee on Paper)的组织,作用就是评审拟在《哲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该委员会的章程规定:委员会由5位委员组成,委员会可以邀请学会中在某一分支学科有较好知识和技术造诣的其他会员参加审稿。它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有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以协助编辑评审稿件,并形成了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议”——“同行审稿”制度的雏形。多数学者接受将这个委员会的建立作为“同行审稿”的开端。可见,审稿制度首先在西方产生有其必然性。
“同行审稿”制度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又衍生出了很多具体方法:盲法审稿(b1ind-peer-review),匿名审稿(anonymous-peer-review),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doub1e-b1ind-peer-review,DAPR),匿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anonymous-outsider-refereeing),单盲法审稿(也叫单向匿名审稿,sing1e-anonymouspeer-review),实名审稿(rea1-names-ystem),公开审稿(open-peer-review),量化审稿(quantizingmanuscript-proof),预审制度(pre-1iminary-peerreview),顺序审稿法(order-review-method),等等。这些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同行审稿制度为基础的,本质上都是同行审稿的延伸和具体化。
这一制度在西方的学术期刊审稿中不断持续,沿用至今,并且,同行审稿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期刊论文评价的手段。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行审稿无疑是有力地促进了学术和学术期刊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与西方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了从苏联引进的“三审制”。我国学术期刊“三审制”源自于图书出版的“三审制”。一般认为,学术期刊的三审制定义与图书的三审制是一样的,也是在学术期刊编辑部内部完成所有审稿程序:编辑初审、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这其实就是学术期刊三审制的本质内涵。
近些年来,国内有学者开始对“三审制”进行反思:孙琇、董高怀认为,“三审制”作为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老大哥”引进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不是还那么优越本身就值得怀疑”,“三审制”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官本位”的色彩;王健华认为,“三审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纪律检查制度,而编辑出版部门就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执行者”。我们认为,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发表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的1905年11月13日,同样,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也是发表在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年代的基本任务不同,发展科学文化的方法和政策一定也有重大区别:战争年代是破坏旧世界,铲除旧文化,革命成功后是建设新世界,发展、繁荣新文化、新科学、新技术。不假思索地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是不合适的。
现在进行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比较,本质上就是“三审制”和“同行审稿制度”的比较。
( 一) 同行审稿制度的利与弊
1.同行审稿制度之利
同行审稿制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份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的调查表明,71%的学者与编辑认为,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的作用明显。
(1)同行审稿制度使得编委及审稿专家国际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质量。西方学术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保证了期刊论文质量具有世界视野、具有领先水平,从而保证了期刊的权威性。
(2)同行评审制度能够更广泛地借助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弥补编辑部人员知识面相对有限的缺点,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失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
(3)同行审稿使得审稿权利由中立的第三方同行审稿专家去行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平。一份全球范围内学术期刊的调查表明,71%的学者与编辑认为,同行审稿制度对于提升学术质量的作用明显。
(4)同行审稿制度在体制上能够有效防范学术造假。严格审稿能够有效防范学术造假。
2.同行审稿制度之弊
(1)对审稿人缺乏具体要求。同行审稿制度中专家的评审意见是最为核心的要素。而同行审稿制度往往是双向匿名评审,没有对于评审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没有对评审过程制定具体严格的规范,同行审稿制度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只会逐渐沦为一种形式,一种仅仅完全基于标签理论的自我标榜。
(2)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使审稿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同行专家有可能名不副实或者不负责任,甚至会出现有意贬低论文的情况。
(3)成本偏高。《英国医学杂志》编辑Smith(1997年)指出,“目前沿用的审稿方法花费高、速度慢”。斯蒂芬·劳克也指出就同行审稿在这方面的缺点:“费钱、费力。”
(4)同行竞争造成互贬。审稿人为了减少竞争者的论文,增大自己与他人的产量比,就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压制其他人论文发表;进行学术流派之争;由于论文作者与审稿人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等等,都会造成对论文学术的错判。[10]《英国医学杂志》编辑Smith(1997年)指出,同行审稿有主观片面,或为人滥用而且难以发现欺诈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同行审稿的优点是本质性的,与其缺点比较,属于主流,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学术与学术期刊发展如此健康、迅速。其缺点属于支流,是可以克服的。
(二) 三审制的利与弊
1.三审制之利
因为中国学术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稿件的作者是在体制内运作的,审稿实行的又是计划性很强的“三审制”,期刊整体定位是刚性的,在这种体制下,作者、编者、审稿人意图明确,尤其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所以,中国的“三审制”的审稿效率比较高,三者有一定的默契度。中国的审稿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2.三审制之弊
(1)首先,从客观上讲,“三审制”难免有些过时。“三审制”理论渊源——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都发表于无产阶级革命期间,革命年代与和平年代的方法一定有重大区别。因此,不假思索地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是不合适的。
(2)三审制导致学术论文的时效性较差。因为三审制是计划在先,约稿也早,论文的时效性较差,与学术的瞬时性存在很大矛盾。
(3)三审制导致客观、公正难以保证。与同行审稿制度比较,在三审制条件下,编辑对于论文刊用与否的权力很大,编辑个人的非专家倾向性强,在制度层面上,使得编辑在学术上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4)三审制导致编辑工作失误多。三审制实行的是“内部人审稿”,三审制必然使得审稿人面过于狭窄,“内部人”也即编辑部成员,而这些成员就是编辑,所以,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逻辑判断力等,对期刊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5)三审制的“内部性”导致审稿人过少。三审制的实质就是“内部性”,指图书出版来说的书稿限于出版社内部审查即可,由此衍生出的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也往往是编辑部内部人运作,至多在主办单位内部运作,审稿队伍大多仅有几十人,并且90%以上在国内,而且多数刊物缺乏内容详尽完备的审稿专家数据库,必然导致失误多多。
可见,三审制的利弊比较,其缺点远远多于优点,三审制的这些缺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 三) 中西方学术期刊其他相关机制的比较
1.指导思想不同
在我国,学术期刊更注重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把关,同时强调学术性,而西方的学术期刊审稿则注重学术性,标准相对单一。一般来说,这点在西方往往是相反的,更加注重学术性,创新性。
2.出版机制不同
(1)由于我国新闻出版实行审批制,学术期刊由国家行政主管直接管理,由于审批的操作程序复杂,加之近年来我国期刊审批一直实行总量控制,申请办刊的门槛很高,因此,一旦获得出版权,主办单位不会轻易放弃,办刊经费由主办单位全额承担,除非其刊发文章在政治上等出现问题,一般会一直存在下去,因此,办刊人往往缺乏忧患意识。
(2)在西方国家期刊出版实行的是注册制,进入和退出相对自由,他们的困难在于质量,没有质量即没有存在余地。因此,期刊必须不断地提高质量,其动力在于背后的投资者的监督以及市场机制。在西方,学术期刊很多是商业化运营的,这种机制促使办刊人不断想方设法提高期刊质量。因此,期刊载文的质量是办刊人的生命线,他们不能不牢牢地把握着。
3.专家数据库重视程度不同
(1)我国学术期刊一般比较重视建立作者的信息收集工作,而审稿专家队伍数据库绝大部分学术期刊没有建立,往往以“编辑委员会”成员作为审稿专家而已,这是由于国内学术期刊一般采取内部评审的方式,不需要专家队伍数据库,所以也就很少建立评审专家数据库。
(2)西方学术期刊非常重视建立一套同行审稿专家数据库,其数据库最大特点就是齐全,对各领域专家资料库都有所收纳。他们一些知名学术期刊都建立有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专家数据库。如美国的《科学》,其审稿人专家库包含数十个国家的万余名知名专家,其中不少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审稿专家不仅数量大,并且来源广,来自世界各地,能够随时从数据库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审稿人为刊物审稿;《自然》的审稿人60%在美国,30%在欧洲,10%分布在世界其他地区。同行审稿制度要求汇集审稿人资料的渠道是多样的。由于建立了完备的稿件档案,编辑部能随时掌握每份稿件编辑的进展。
4.编辑的工作方式不同
(1)中国:国内期刊要求编辑对论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编辑、加工和修改,对作者稿件的改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把论文改得面目全非,编辑修改论文已成为一种所谓的“基本功”。
(2)西方:在西方的同行审稿制度下,特别强调“编辑必须学会依照作者的语言、思维和观点”来进行编辑工作,对论文文字表达尽量维持原貌。编辑和审稿人只把审稿意见告诉作者,除了文字或语法错误外,编辑不直接进行文字修改。学术期刊审稿的发展之路提醒我们,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应当尽快转移到“同行审稿”上来。现代西方学术期刊的审稿,可以说从开始到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具有“专业的、匿名的、外部人”(Professiona1 anonymous outsider refereeing)特点的审稿方式——同行审稿制度。其中“专业的”是指审稿人必须是对稿件的主题素有研究的学者;“匿名的”是指作者和审稿人互不知道对方姓名;“外部人”是指审稿人除编辑部成员外,还要选择至少两位与作者无关系的外部审稿人。并且这种制度得到世界学术期刊界的普遍认可,这种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学术事业和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我们认为,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社会学术期刊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没有实行学术期刊的“专业的、匿名的、外部人”特点的审稿方式——同行审稿制度。因此,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应当尽快转移到“同行审稿”上来,积极推行“同行审稿”制度。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