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
国际政治三大流派视角下的国际秩序
——基于三大流派核心概念的分析
李 杨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
国际秩序是国际体系中,在特定的国际格局下,行为体互动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状态。根据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大流派的核心概念,决定行为体的行为和政策的关键词是“权力”“制度”“文化观念”,文章以这三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了三大流派视角下国际秩序变革的动力、方式,并对未来国际秩序进行了展望。
国际秩序;权力;制度;文化观念;三大流派
在此,我们理解的国际秩序是狭义的,即国际政治秩序。目前,国际政治学界对“国际秩序”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基欧汉认为,“秩序就是确定约束行为,引发期望、指明责任的一整套长久性规则。”[1]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指出,“秩序(Order)指的是导致某种特定结果的格局,一种旨在实现特定目标或价值的社会生活安排。”[2]1布尔把国际秩序界定为国家间的规则体系和相互间比较固定的期望,是“支撑国家的社会,或者说是国际社会基本的或者主要目标的活动类型。”[2]20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沃尔兹认为,“国内秩序是由异质性成分组成的;国际秩序则是由同质性单元组成的。每个国家管理自己的事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资源为本国人民提供衣食住行及享乐之消费。国际秩序的特征是相似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由于所有国家在功能上高度相似,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按照他们不同的实力来划分的。”[3]143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温特认为,无论是国际秩序还是无政府状态,都是政治文化所建构而成的。
(一)三大流派关于国际秩序变革的核心概念分析
国际秩序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是主观行为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秩序的变革,就要从主观行为的产生根源来探究。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左右其行为和政策的主要是“权力”“制度”“文化观念”三个方面。我们假设“国际秩序”是因变量,那么其应该有“权力”“制度”“文化观念”三个自变量:首先,国际秩序最直观的表现是大国权力分配的结果;其次,国际秩序也是大国利益分配妥协形成的国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权衡各国利益的国际制度;最后,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否也取决于主要大国在核心观念上能否达成和保持一致,没有统一的观念作为国际秩序的基础,国际秩序就不可能维持下去。而“权力”“制度”“文化观念”又分别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因此,如果分析国际秩序变革的动力,有必要从三大主流学派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探讨。
(二)权力、制度、文化观念对国际秩序产生影响的原因
研究国际政治的主流学派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虽然三大流派对国际秩序变革主要动力的见解不一,但有两个基本共识:首先,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其次,国际秩序的最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正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的行为和政策尤其是大国的行为和政策才会对国际秩序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国际秩序变革,而在什么主要影响着主权国家的行为和政策的问题上,三大流派存在着分歧。在此以一个图表来解释国际秩序变革的逻辑:(权力结构、国际制度、文化观念)→(国家行为和政策)→(国际秩序变革)。
因此,笔者以“权力、制度、文化观念”为切入点,以三大主流国际关系学派的理论为平台来分析国际秩序变革的根本动力。
(三)三大流派视角下的国际秩序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大国,亦或说是“极”在国际体系内所形成的权力分布排序态势,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指出,“结构是根据系统内单元的排列原则决定的,即单元间排列的分权与无政府原则,国际体系是由功能相同的单元(民族国家)互动构成并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来界定,而能力分配的变化会导致体系的变化。”[4]84-107那么究竟什么是权力,又如何衡量权力的大小呢?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政治家和人民可以全力寻求自由、安全、繁荣或权力本身。”[5]29“政治权力是权力行使者与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其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5]30那么权力为什么会是引起国际秩序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寻求权力的斗争有以下三种:1.现状政策,即通过权力维护既有的权力分配现状,其本质是保持现有权力。2.帝国主义,即通过权力进行扩张,其本质是增加权力。3.威望政策,即通过权力建立国际威望,其本质是显示权力。”[5]76-119国家权力包含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等要素,依照现实主义“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观点,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各国追逐权力的斗争,有了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利益,一个国家如果想增加国家权力,那么必须扩张这几个要素,这势必会引起权力的此消彼长,导致权力的转移,最终引起权力结构的改变和国际秩序的更迭。在其中,作为“极”的大国的权力的消长,会对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旦权力失衡,大国间的实力排序就将改变,原有的霸权体系就将被打破,新的实力格局将导致新的国际秩序的产生,使权力分配再度达到平衡。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沃尔兹所著的《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一书印证了以上观点,他通过把权力和国际体系结合,指出了国际体系的特征:“国际体系的特征取决于其中存在的大国的数量,他们的天赋能力,他们可能怀有的野心,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性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任何国际政治理论中都是核心的——决定了国际均衡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让管理任务多少有些紧迫。”[3]123同时,沃尔兹也认为虽然相互依赖可能使战争很少打起来,但是“如果相互之间的关系停留在没有规则的水平,相互依赖的国家肯定会发生冲突,偶尔还会陷入暴力冲突。”[3]142这说明沃尔兹已经意识到,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引导国际关系行为体更加理性的行为。
新自由主义对于现实主义最大的补充就是在制度的建构方面,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指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不能够对国家的许多行为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在相同的结构条件下,体系进程也会产生重要的因果意义。体系进程的最重要标志是包括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国际制度。”[1]由于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这一特征,没有更高一级的权威来对国家的行为和政策加以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国际机制来作为各国行为的规范,加强合作,减少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国际机制也削弱了霸权国家的地位,使得全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机制?基欧汉给出了答案:“所谓国际机制,是指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在调节行为体的行为并控制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中,或受到该网络的影响。我们将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称为国际机制。”[6]19虽然国家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但是我们能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成国家的合作,以及最终通过把一系列国际机制转化为稳定的国际制度,降低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减少不确定性,这有助于减轻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国际秩序的形成,也是国际机制协调作用的结果,没有了国际机制,国与国之间就会冲突不断,没有秩序可言。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归纳了三种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无政府文化、洛克无政府文化、康德无政府文化。他认为古典现实主义所遵循的逻辑是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逻辑,即国际社会的特征是“冲突”,国与国之间都是敌视的,没有永远的朋友,由于国家是自主的,因此国家的行为都是力图改变现状成为霸主。而新自由主义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洛克无政府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国际社会的特征是“竞争”,尊重生命权、财产权。康德无政府文化的特征是国与国之间是合作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是非暴力和互助的。[7]在分析了三种无政府文化后,温特得出了著名的结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形成哪种无政府状态,关键在于国家的行为和政策,而影响国家行为和政策的是文化观念,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角色身份又确定了不同的国家利益。 温特认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着这三种文化,只不过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占上风而已,国家持有不同的无政府文化观,就会有不同的利益见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政策。因此,国际秩序是稳定的还是动荡的,主权国家持有哪种观念至关重要。温特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康德无政府文化将会最终成为各国的共有观念,各国将会和平共处,有难同帮。可见,文化观念也左右着国际秩序的走向,是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变量。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终结,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国际秩序发生了深远的变革。那么,国际秩序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变革的?是通过战争和暴力的硬实力还是通过制度和共同观念的建构?
(一)改变国际权力结构是实现国际秩序变革的根本方式
笔者认为,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秩序,就必须改变国际秩序的权力格局,对权力分布重新排序。当国际政治呈现权力失衡时,国际秩序就将发生改变。换言之,对于今天的国际秩序,如果要实现变革,就要实现霸权的转移。虽然今天国家间合作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大国权力的此消彼长还是左右着国际上的话语权。笔者认为,从利益角度来讲,国际秩序的实质是大国为了实现国家安全的目标和国家利益,维护其统治下的和平与稳定而建立的一种秩序。所以,实现国际变革,增加国家的利益,就要打破现存的权力结构,转变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正如沃尔兹所说:“结构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来加以定义。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改变。”[4]84朝鲜核问题至今仍是大家的心头之患,其根本原因就是一旦拥有了核武器,该国的军事实力将有质的突破,而决定国家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军事实力,这就将打破东亚地区的权力平衡,引起东亚地区局部的秩序变革,如果问题严重,甚至将会对世界的秩序产生影响。
(二)建立国际制度也是促成国际秩序形成的必经之路
国际机制(更广泛称为国际制度)在冷战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应对传统安全问题,还在应对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建立国际机制,协调了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加强了合作,使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解决非一国所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欧洲的联合、“金砖国家”等国际政府组织的相继形成体现了国际机制影响范围的逐步扩大。但在目前,国际机制更多的功能是维护霸权国家所建立的制度性霸权,今天的国际机制是大国意识的体现,这与国际机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为,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本意是:“国际机制是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与该结构内的政治、经济谈判之间的中介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国家之间的权力资源分配)对国际机制的性质(与该体系相关的、或多或少不那么严格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规范、规则和程序)有着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国际机制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体系内发生的政治谈判和日常决策。”[6]21所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的制度性霸权势必要受到挑战。事实上,以国际贸易为例,由于1947年通过的关贸总协定的不公平性,20世纪70年代欠发达国家发出了建立新秩序的呼声,其中包含在原料、制成品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方面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机制,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同意建立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以及1971年终止美元和黄金的可兑换制也标志着美国制度性霸权的逐渐衰落。可以预见,美国最终将做出妥协,现有的国际秩序终将被打破,话语权将由国际大国共同掌握,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机制,新的国际秩序将形成。
(三)共同观念的建构决定着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根据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的论述,建构主义的结构包含三个要素:共有知识、物质性因素的作用、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建构,这种互动过程是社会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这与现实主义静态的权力结构有着根本的区别。[7]19温特并不重视物质性因素的作用,认为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结构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因此,共有知识和观念决定了行为体在社会结构中的身份和利益,也进一步决定了行为体的行为和政策。如果各国总以敌视的目光注视着对方,那么一方增加军备,另一方必然感到威胁,这就形成了安全困境。但若各国之间高度信任,则会产生安全共同体,这就是共同观念作用的最好例证。总之,决定一个国际秩序是充满摩擦与冲突的,还是和平与稳定的,关键在于共同观念的建构。如果各国都能以康德无政府文化为共同观念,虽然可能在过程上会出现微调,但是国际秩序总体上会是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世界依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但是随着美国霸权的逐步衰落和新兴国家(如“金砖国家”等)的崛起,国际权力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么,未来的国际秩序究竟会是怎样的?是冲突的还是和平的?是稳定的还是动荡的?现实主义通过分析历史经验,得出未来的格局将继续是均势格局的结论;自由主义认为全球主义是大势所趋;建构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的历史是循环的观点,认为将来的国际秩序将是康德无政府文化主导下的追求集体安全的国际秩序。
(一)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
摩根索在谈到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展望时认为,和平问题依然是未来国际秩序的主题:“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人类积聚的空前数量的毁灭力量已使和平问题成为空前迫切的问题……在一个仍以主权国家对权力的追求作为动力的世界中,和平只能通过两种方法来维持。一种方法是社会力量的自我调节机制,它表现为国际舞台上的权力角逐,即权力均衡;另一种方法是以国际法、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的形式对权力角逐加以规范性的限制。”[5]51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写于冷战时期,其对未来的预测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新现实主义的沃尔兹在预测未来国际秩序时写到:“目前,日本、中国、德国是崛起中的国家,而俄罗斯是衰落中的国家。不过,即便他们想这么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用军事手段达到重大政治或经济目的。在存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主导国的任何挑战,以及扭转国家衰落的任何企图,都只能依靠政治和经济手段。”“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体系变成了单极体系。在结构理论看来,单极体系是最不稳定的国际配置了。之所以如此,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主宰大国在自己的疆界之外承担的任务过多,由此从长期来看将使自己遭到削弱。另一个原因是即使一个主宰大国以温和、克制、忍耐的方式行事,较弱国家还是会担心它将来的行为。”“未来会成为大国并由此恢复均势的候选者有欧盟,或领导一个联盟的德国,中国,日本,在更遥远的未来还有俄罗斯。”[3]可以看出,沃尔兹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预测是:随着其他大国的崛起,国际政治将会回到“均势”格局,而打破现有格局的方法只有政治和经济两种手段。其实,无论是摩根索还是沃尔兹,从本质上说,其对未来的预测都将是均势格局,因为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际道德,都无法给权力穿上一件牢靠的束衣,只有权力达到均衡时,才能限制权力的斗争。所谓权力均势,是指在国际系统内,各国力量通过分化组合,达到权力分布的大体均势,其中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处于绝对优势和控制全局的地位。均势并不是指各国权力的绝对均衡,而是相对的讲,一国与一个联盟或者两个联盟之间达到权力均衡,更近一步的说,大国或者说“极”是权力均衡的掌控者,它使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之间的联盟不可能获得凌驾于其他国家和联盟之上的优势,从而保持了自己和所有其他国家的独立,因此,它是国际政治中权势最大的因素。[5]所以,沃尔兹才会说未来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权力均衡被打破,必然会有如中国、德国、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继承美国的霸权衣钵,使权力再度均衡。
(二)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认为,未来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是全球主义,全球主义又包括经济全球主义、环境全球主义、军事全球主义以及社会全球主义,而美国是这四个主义的核心。全球化是全球主义增加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主义的网络是复杂而易变的。美国现在似乎是跨越全球的巨人,但仔细观之,美国的主导因问题领域而异,许多相互依赖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的。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也是——比小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其无法免除外来影响。长远观之,我们可以进一步期望,随着能力的扩展,全球化本身将降低美国的主导程度。”[6]286“在我们乃至我们子孙的有生之年,新的‘世界宪章’都不大可能被接受,世界的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绝对规模——使得这种前景分外渺茫。然而,只要全球化继续深化下去,国家或其他行为体就会发现,他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他者行为的影响。因此,他们将寻求管理相互依赖的影响,即管理全球化。”[6]287甚至,摩根索也认为,先寻求建立一个国际共同体,进而建立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以此来达到的和平才是根本上的和平。[5]伴随着全球主义的增加,国家概念可能会更加模糊,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会大大提高,为了减少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主义最终可能将形成一个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球的事务。
(三)建构主义的集体安全理论
根据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的描述,历史是进步的,而不是像现实主义所描述的是循环的。同样,霍布斯和洛克的无政府文化终将被康德的无政府文化所取代。康德的无政府文化经过国家的内化,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约束,使国家自觉地遵守着行为规范,在无政府状态下限制着国家的行为,使其不再使用暴力,转而追求集体安全,追求集体利益,即“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国家就像人与人之间,有敌人,但也有朋友,最终友谊会战胜敌意,世界会形成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大同的整体。
通过对国际政治三大流派核心概念的梳理分析,国际秩序的关键因素已经清晰可见,无论是权力、制度还是文化观念,我们都不能以割裂的视角来分析,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国际秩序最直观的反映是在固定的权力结构排序下的运行状态,同时也是制度制约下的利益协调,更是各行为体共同文化观念的客观反映,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国际秩序就不可能保持稳定。在今天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国际秩序的变革更多的是通过制度和共同文化观念的建构,军事实力对权力所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削弱。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超越国家权威的国际政府,使得国际秩序长久、稳定、和平地保持下去。
[1] Robert O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32,1988(4).
[2]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3][美]肯尼斯·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M].张睿壮,刘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和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PerspectiveoftheInternationalOrderundertheThreeSectofInternationalPolitics——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Three Sect
LI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hzou 450001,China)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s an ordered st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hich in a 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at actors interact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re concepts of realism, liber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 the key words which decide the behavior of actors and policy decisions is power, system andculture. the paper uses these three core concep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ystematically analyse the dynamic and manner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order.In the end,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outlook of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order;power;system;culture;three sect
D50
A
1008-3715(2013)06-0109-05
2013-10-11
李杨(1989—),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成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