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农作物“杂交育种”主要在同属或同科的物种之间,亲缘关系很近,因而融合后不易发生冲突,而“转基因”是不同的类群之间跨物种转换基因。“杂交”在自然界可以自然发生,而“转基因”则是用基因枪法强行注入,把完全不同属、不同科,甚至跨物种的基因强行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将某种有毒害的抗虫基因转到食用作物中,难以预期会发生什么危害。
农作物生产上要求品种综合性状(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是以杂交、自交、选择为基本手段的常规育种方法产生多样的基因型,有利于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常规育种技术是育种的主体,转基因技术仅仅是常规育种方法中的一个补充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使农作物增产的“增产基因”。
农作物经常发生的病虫害何止一种,每种作物最常见的就有十多种,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病虫类型,也就是说一种作物会同时发生多种病虫害。以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为例,“转基因先生”仅仅是转入一个“Bt抗虫基因”,在发生稻螟危害的年份就可增产6%~8%。说白了,就是把减少农药的用量折算成增产的数量了。如果不发生这种稻螟危害呢?或发生了其他病虫危害呢?瞎了吧!
再说,被转的Bt抗虫基因是某跨国公司的“专利”,无利不起早啊!被转了Bt的“汕优63”品种,原是福建省谢华安科研团队1981年育成的,最大年种植面积有600万hm2,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转基因先生”仅仅是给这个“退役”十几年的品种“转入”一个Bt抗虫基因,就重新被命名为“Bt汕优63”,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或“偷梁换柱”。这就是“大刀长矛”与“飞机坦克”较量吗?
转基因技术潜在风险存在于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具有持续性、滞后性、扩张性等特点,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以水稻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起源中心,有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转基因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漂移将污染常规水稻品种和种质资源,连野生稻也面临消失的厄运,种子库将失去宝贵的原始材料。
转基因水稻相临的稻田可能因为基因漂移,生产出的水稻也会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水稻花粉可能传播到其他非转基因水稻或野生稻。
转基因作物是跨物种之间进行,转入基因蛋白可能从来没食用过。尽管研究者会对基因进行 “修饰”,但“修饰”过的基因对应的蛋白是自然界从来并不存在的。连转基因研究人员都承认,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要几代人才能显示出来。科学家对自然的探索已经超越了生物学上的物种划定界线,转基因作物研究者只用小白鼠进行了几个月的实验,就言之凿凿地说它是安全的,缺乏可靠的实验证据,而危害一旦发生,其严重后果将不可逆转。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或愿意把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中国要坚定地遏制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来源: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