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

2013-01-21 19:07:48万宝俊刘艳娟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评价能力

董 慧 万宝俊 刘艳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第二临床学院,3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30

·教学园地·

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

董 慧1万宝俊2△刘艳娟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第二临床学院,3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30

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以来,许多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均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中医和西医融汇贯通形成的一种医学理论新体系,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性的传承、发展中西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人才[1-2]。评价模式是引导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指挥棒,传统的终结性考试难以实现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评价方式,其特点在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3]。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现就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如下。

1 中西医临床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受中国固化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西医临床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中医传承能力不够和科研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不强,中医整体临床思辨和临证能力不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欠缺。尽管国家和学校已经积极举办各类临床技能竞赛、科技文化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资助等一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实践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名额有限,参赛和获得资助的学生只是少数,难以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普及到每位学生。

中西医临床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理论课评价方式仍是传统的学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临床实习也只有专科的出科考试成绩,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未能完全反映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水平。

2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本校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中西医临床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占30%~40%,终结性评价占60%~70%,形成性评价指标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制订量化标准,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均以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2.1 运用多元化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式

包括:①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医学论文(如综述、临床病例报告和中医特色治疗等);②设计或参与创新实践科研课题;③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

2.2 运用多元化的实践能力评价模式

包括:①在中西医临床教学中充分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首先进行病例设计,然后由学生收集资料和学习,最后进行课堂反馈;②临床实习过程中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并发言;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④参与中医特色治疗(如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⑤书写病历(要求每位学生提供2份完整的自己书写的病历,以一定比例计入出科考试成绩);⑥参与临床技能竞赛。

2.3 对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

包括: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进行评价;②教师促进部分,以同行、专家、领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同一专业的教师进行旁听观摩,教学评议,或者组织本学科专家、教育专家,进行横向教学质量评估检查。

终结性评价指标包括:理论课结业考试和临床实习各专科出科考试成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如下教学方法:①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②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科研课题和撰写科研论文,将科研引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对中医专业知识的热爱;③结合临床病例讨论和创新实践课题设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 形成性评价对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

改革评价模式是提高当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效的评价模式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而且能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潜能。我们建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加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

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创新科研课题设计与实施、撰写科研论文、参加科技文化竞赛,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同时用科学的眼光关注学科的发展,培养科研思维;在各类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本校中西医临床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中西医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1项,撰写论著1篇,综述2篇,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

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能力。通过临床疑难病例讨论、撰写临床病例报告、社会实践、中医药特色治疗活动和课堂中引入实践教学等形式,弥补和改善现在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储备[4]。本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中药敷贴、针灸等特色疗法;学生的病历书写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学生就业率、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高于西医专业。

此外,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一方面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个连续性的过程,必须依靠专业课的开展而实现其能力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以中西医临床教学为依托,构建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只有将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使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培训常规化、普及化,才能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科学思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增加就业储备的目的。

[1]孙冰,程刚,孙春燕.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87-589.

[2]王上增,宋晓光.中医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51-152.

[3]刘卫东,李珂珂.医学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与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718-2719.

[4]郭丽双,孙延斌,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储备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99-802.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3.022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215788183@qq.com

2013-05-03

猜你喜欢
专业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抄能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