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中国日报》

2013-01-21 18:13:51段亚利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革命党人中国日报资产阶级

段亚利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南济源459000)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运动失败,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国内革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致使国内反帝反清情绪日益高涨。此时若抓住时机,进行革命宣传,便可迅速唤醒中国民众的思想觉悟,从而在中国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按照孙中山的部署,革命党人陈少白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了革命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辛亥革命后,该报迁往广州,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在十余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中国日报》在推动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传播进步思想、唤醒民众、凝聚民心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斗争

开展革命活动之初,孙中山对思想宣传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一直没有通过创办报刊来宣传革命,只是进行演说、散布一些宣言传单、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之类的反清小册子,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武装起义上。相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自1895年“公车上书”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的几年中,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和推进维新变法运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此时较之维新派,革命派的宣传显得软弱无力。但1900年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一时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们在愤恨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的同时,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途径。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才逐渐意识到,只有报刊才是向民众宣传其救国思想的最好途径。由于“兴中会初期缺少文士”,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孙中山、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因长期在海外活动,虽熟谙英文,却在中文方面缺乏深厚的功底,再三斟酌,孙中山派他的挚友陈少白去香港主持创办报刊事宜。

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成为兴中会的机关报,并附出《中国旬报》,陈少白任报社社长和总编辑。为更好地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孙中山和陈少白将《中国日报》的定位确立为“既是革命宣传机关,又兼为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把地点选在香港,是因为香港较少受清廷干涉,《中国日报》在此不但可以以大量篇幅报道和揭露清政府的种种暴政和腐败状况,描写人民生活的惨状,还可以号召人们揭竿而起,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同时,革命党人将中国日报社作为革命的总机关和兴中会在香港的重要联络机关,担负着联络内地各会党、策划和组织各种武装起义的任务。所以,革命党人经常在报馆里秘密集会,商讨革命事宜,筹划武装起义,甚至传运军火物资等。惠州起义的直接指挥者史坚如、史占愚等革命党人大都曾在报馆下榻。孙中山也曾多次在报馆约见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可以说,当时《中国日报》已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重要的指导工具。

二、进行爱国宣传

《中国日报》创刊的时期,正是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瓜分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其创办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宣传革命,唤起中国人民推翻专制主义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它要求人们“听亡国之音而识醒,击渡江之楫而思奋”,在外敌入侵之时,号召中国有识之士联合起来,以求救国兴邦,且最终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来定名,以表达革命党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意欲促进民众思想的觉醒。后来,《中国日报》逐渐发展成为了当时思想先进的中国人的喉舌,以鲜明的立场、犀利的笔触,发出救亡的呼吁,一方面“目睹时事多艰,痛中国人心之将死,神州之将及于陆沉,时扼腕以兴嗟”,另一方面“大声疾呼,发聋振聩,俾中国之人尽知中国之可兴,而闻鸡起舞,奋发有为”,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创立初期,《中国日报》就曾报道过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暴行,尤其突出报道了俄国军队侵占中国东北,制造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事实,触目惊心。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中国日报》曾连续发表《主权论》、《论为国死与为朝廷死之不同》等文章,揭露和批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抨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起到了爱国宣传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日报》还宣传反清思想,宣传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对中国不少民众起到了教育和鼓舞的作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号角。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尽管革命党人另外创办了《民报》,但仍把《中国日报》做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对《中国日报》的内容进行了改良,并更加关注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俄国经营蒙古的手段》、《法人干涉云南内政》、《英人入侵西藏》等报道都精辟透彻地揭露了列强宰割瓜分中国的行为,以唤醒民众,激起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在日常的革命活动中,《中国日报》多次宣传孙中山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为资产阶级举行的革命起义做舆论准备,从而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逐渐高涨。

三、抨击保皇思想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继续高举改良旗帜,坚守保皇阵地,在中国内部仍有不小的影响。最初,《中国日报》对康、梁采取同情、赞扬的态度,并不以保皇党为敌,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康、梁等人活动的报道,在一些文章中还把康有为和洪秀全并举,尊之为当世的“英雄”、“人杰”,对他们的忠君保皇思想也只是进行委婉的劝说,要他们丢掉幻想,踢开皇帝,自行变法。《中国日报》还与康、梁等人商谈合作的问题,但康、梁等人却坚持保皇的立场,借合作之名,将大批兴中会会员拉入保皇会,并处处攻击孙中山的政治主张。1903年春,洪全福、谢缵泰、李纪堂等计划在广州举事失败,革命党人梁慕义等十余人殉难。保皇派借此在广州《岭梅报》大放阙词,攻击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为大逆不道。自此之后,革命派看清保皇派的真实面孔,也逐渐认识到保皇派思想的守旧与弊端,至此,《中国日报》开始与《岭梅报》展开论战,革命党人不断发表批判保皇党的消息和文章。在两派势力的相互争斗之中,革命派利用《中国日报》在宣传上逐渐占据了优势。随后,《中国日报》又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康、梁和《新民丛报》,如批评梁启超的言论“与乃师某先生最近之政见同一鼻孔出气。”讥讽梁启超朝三暮四,“知趣薄弱,顺风使舵”,对梁启超本人更加以批判,称其“述姬孔之言,身为盗跖之行”。

在革命党人与保皇党人相互批判的过程中,革命党人利用《中国日报》,逐渐使人们看清了保皇思想的反动本质,使革命党人逐渐在舆论上赢得了民心。

四、改革报刊形式

《中国日报》号称“为革命党组织言论机关之元祖”,不但是第一份革命报刊,而且在报刊形式上也开一时之先锋。《中国日报》同时出版日报和旬刊,日报主要有“论说”、“国内新闻”、“外国新闻”、“广东新闻”、“香港新闻”、“来稿”、“来件”等栏目,旬刊又叫《中国旬报》,每月3期,10天一期,主要有“论说”、“中外新闻”、“中外电音”等栏目,比较注重评论及杂谈。除此之外,《中国日报》有几大创新,改革了原来报刊的形式。一是每天必有一篇编者自己撰写的评论,这在当时是一个突出特色;二是《中国日报》的版面及编排比同时期其他的报纸有了较大的改变,也成为了现代报纸的雏形。版面均分为6横栏,字行缩短到15字,便于阅读;编排上仿照日本报纸的编排方式,在国内首先使用横行排字,而且这种短行横排使得版面美观,方便了广大读者的阅读。不多久,香港、广州、上海各地的一些报纸也陆续改用此编排方式。随着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国日报》带着不朽的历史功绩退出了历史舞台。羁于传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物才普遍采用横排形式,但《中国日报》在报刊形式上的革新仍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日报》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在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斗争、进行爱国宣传、抨击保皇思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传统的报刊形式进行了改革,对旧中国的报刊逐步走向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1]王洪祥.中国新闻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革命党人中国日报资产阶级
三年变化,看消博会越来越“火”
人民周刊(2023年8期)2023-05-31 23:27:55
漫画
领导文萃(2021年16期)2021-11-05 17:52:20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论“假洋鬼子”
考试周刊(2014年50期)2014-08-27 12:49:24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2:02
“开天窗”的报纸
读者(2012年7期)2012-05-30 10:48:04
武昌首义中政治工作刍议
革命的帽子
杂文选刊(2010年4期)2010-02-11 10:41:07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军事历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