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发展

2013-01-21 16:54张东海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

张东海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等主导意识形态框架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功利性的批评。这一阶段的沙汀短篇小说研究大都囿于就问论文的框架,评论文章侧重于作品思想主题的开掘与创作手法的分析与讨论。建国后到新时期到来之前这段时间,由于时代的原因,对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未能发展。第二阶段是新时期到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强调文学的主体性、文学批评话语从政治批评向审美批评转变的背景下,评论家注重对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性特征进行系统、层次的分析。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等新批评方法的运用,比较研究、文化研究、思潮流派研究等新课题的开拓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趋向丰富化,然而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却并不喜人。

回顾八十多年来的研究道路,可以发现,对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和评价的起落沉浮颇具意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脉络。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研究路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看清沙汀短篇小说的整体状况的同时,大致分辨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轮廓。扫描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得失,并勾勒出其运动轨迹,不仅可以推动沙汀短篇小说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也将有助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在上海的亭子里,有两个来自四川的文学青年就创作题材的问题联名写信向文学大师鲁迅求教,并很快收到回复,这便有了《关于小说题材问题的通信》[1]。鲁迅在回信中鼓励他们“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也告诫他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在鲁迅的启示和鼓舞下,两位青年消除了迟疑和犹豫,勇敢地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从此笔耕不辍,各自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

沙汀便是两位青年中的一人,他紧跟时代,不断探求,在踏入文坛之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1932年,沙汀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受到普遍好评,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土饼》(1936年7月)、《苦难》(1937年7月)、《磁力》(1942年9月)、《播种者》(1946年2月)、《兽道》(1946年4月)、《呼嚎》(1947年)、《堪察加小景》(1948年8月)、《医生》(1951年5月)等短篇小说集。随着沙汀作品的不断问世,其评论文章也接踵而至。茅盾的《〈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2]是评论沙汀短篇小说的发轫之作,之后发表的文章主要有《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3]、侍桁《文坛上的新人》[4]、陈军冶《关于沙汀作品的考察》[5]、立波《1936年回顾——小说创作》[6]、欧阳山《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1937—1941)》[7]、劳辛《残酷现实的反映——读沙汀的〈呼嚎〉》[8]、周哲《读〈呼嚎〉》[9]等。

茅盾的《〈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是一篇随感式的评论性文字,文章没有分析沙汀小说的思想主题,而是赞扬了其创作的手法,尤其肯定了沙汀小说的艺术独创性。茅盾认为,“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很精细地写出社会现象,——真实的生活的图画。”此外,最令茅盾感到可喜的是沙汀没有蹈袭革命文学旧公式,即“结构一定是先有些被压迫的民众在穷苦愤虑中找不到出路,然后飞将军使得来了一位‘革命者’,一位全知全能的‘理想的’先锋,热刺刺地宣传起来,组织起来,而于是‘羊群中有了牧人’,于是‘行动’开始,那些民众无例外地全体革命化……”。作为一名睿智的批评家,茅盾发现当时风靡文坛的所谓的“新”写实主义其实充斥着内容概念化、人物脸谱化等弊病,许多青年作者在“公式”的权威下,卷入浮躁、刺激的“革命文学”潮流,失掉了自身特色。而《法律外的航线》里的大部分小说却能突破“公式”的重围,茅盾从中看到了沙汀独有的风格和创作个性,看到了新生作家的希望。

茅盾对沙汀短篇小说的肯定更多地着眼于其文学性,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语境。立波、欧阳山、劳辛对沙汀的短篇小说同样持赞扬的态度,但他们更多肯定的是其进步的思想主题。

不同的声音首先来自侍桁,他在《文坛上的新人》一文中言辞犀利地指出“沙汀不是在为艺术而写生,而是使他的笔成了一架摄像机”;“他描写出的,完全是社会的现象,与真实的社会的图画就有天壤之别了”。侍桁所质疑的,是沙汀短篇小说描写的真实性的问题,这涉及写实性作品的核心。

我们知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坛对于“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29年,为了克服初期“革命文学”在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新写实主义”被引进;1932年底,为了清除“拉普”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对文坛创作风气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被提倡;四十年代的《讲话》以及各种讨论又从不同层面丰富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与主流创作观念的更替、发展相伴随的是批评标准阶段性的嬗变,这在对沙汀短篇小说分析与评价上反映明显。比如侍桁对沙汀创作的指责显然受到“新写实主义”理论对于描写“真实性”的强调的影响,而接下来要谈到的季红木对于沙汀小说的批评则是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想性”(即以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影响。有趣的是,每当有指责沙汀的评论文章出现,都会立即引来针锋相对的反驳意见,彼此构成一种对话关系。

陈军冶在《关于沙汀作品的考察》一文中对侍桁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沙汀的艺术是冷静的,不动人的,缺少感情的表现的能力,这是他最大的缺点,然而这绝不是侍桁所指摘的‘只属于作为新写实主义的谬误的途径而表现出来’,这只是由于沙汀技巧的不成熟而已。”陈军冶还指出侍桁的批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把“生活的现象”与“现实的真实”视为了完全对立的东西。

季红木《从〈替身〉感到的——对于沙汀小说的一、二感想》[10]也对沙汀的短篇小说提出批评,他认为沙汀的小说不能够给读者一个激动的启示和明确的感觉,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沙汀的“客观主义”的思想方法。而周哲的《读〈呼嚎〉》却认为把“客观主义”加到沙汀的身上,不是一种公平的批判。他赞赏沙汀的小说“能从一些小人物身上发微,挖的深,抓的紧,从一粒小沙子上给人展示出一个广阔的世界”,称沙汀“是今天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总的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沙汀短篇小说的评论,政治批评多于审美批评;对于其创作方法的讨论也都蜻蜓点水一般,没有深刻的结论;大多数评论家只着眼于单篇作品分析,视野较窄,缺乏对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的眼光。

新时期到来以后,思想文化界全面解冻,沙汀短篇小说在强调文学主体性、文学批评话语从政治批评向审美批评转变的时代语境下,迎来新的契机。新时期至八十年代末这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黄曼君、吴福辉、王晓明等人的一批对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成果面世,区别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单篇的、就问论文的研究模式,他们不仅深入、全面地开掘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且兼及了沙汀创作道路和新文学史研究,视野开阔,显示了从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迈进的趋向。

本阶段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成就之一是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黄侯兴、诸天寅《题材·人物·语言——论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1],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12],李庆信《精巧·严谨·别致——沙汀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13]等文章皆能从总体上把握沙汀短篇小说“含蓄、深沉、质朴、洗练”的艺术特征。黄侯兴、诸天寅从题材、人物、语言三方面对沙汀的短篇小说做了精到的艺术分析,认为沙汀注重去表现偏僻的四川农村广大农民的悲苦命运,善于写作以暴露讽刺农村基层政权为题材的作品;沙汀的短篇小说主要塑造了四种人物形象:贫苦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县镇官吏、土豪劣绅;沙汀的语言简约、生动、朴素,能把思想形象化,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王瑶的《黄曼君〈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序》[14]一文从宏观上概括出了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他写道:“沙汀的作品通过情节的提炼和语言的选择,精心安排的结构和细致刻画的人物,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朴素凝练、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有特征的细节,构成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写出带有讽刺喜剧色彩的人物和故事,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王瑶的论述精确周到,可谓“一锤定音”,后来的研究者皆未突破他的论调。

本阶段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成就之二是对其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细致论证。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当属黄曼君,他的《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15]是新时期分析沙汀作品现实主义特色的发轫之作,之后他又出版专著《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16],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层次、全面性的论述。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一文从两个方面概括论述了沙汀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一是独特的典型塑造与不露声色的客观描绘的特色;二是从个别特殊出发,使个别更为鲜明完整的典型化方法。文章中,黄曼君通过深入分析沙汀作品的人物塑造的特征和收集生活素材、择取题材、情节提炼与主题的深化等艺术构思各方面,结合相关理论,说明了沙汀的创作是现实主义而非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的。此外,黄曼君还指出了沙汀作品现实主义的局限与不足。

《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一本对沙汀的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做出综合研究的著作,它不仅对沙汀的许多作品都做了全面的分析,而且还注意了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考察了沙汀的创作过程,也同别的作家有所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沙汀的创作成就。专著的最后一章高度评价了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认为“在鲁迅、郭沫若、茅盾开辟和奠定的中国进步的革命的新文学事业中,在‘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主流中,沙汀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有着独特贡献的老一辈作家。”

本阶段王晓明对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也值得注意。1987年王晓明出版的专著《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17]的第一章详论了自己对沙汀短篇小说的见解。王晓明着重分析了沙汀是怎么既响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号召,又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将急切的功利性写作和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的描写完美铸合,共同“写入”自己的文字里的。王晓明还指出沙汀短篇小说的含蓄不仅来自冷静简略的笔法和富于暗示性的措辞,还在于他总是讲一个复杂的故事:“他展示的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世界,只要仔细观察,你常会发现一处陌生的天地,领略到一片新奇的风光。”王晓明的论述独到、深刻、富有才思,是20世纪八十年代沙汀短篇小说研究中一处亮丽的风景。

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迎来寻求突破的时代。诸多新的理论方法如形式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的引进给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比较研究、文化研究、思潮流派研究等新课题的开拓又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畴和领域。然而这一阶段的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却相对冷清,虽有叙事学、心理学等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较薄弱;新课题方面也只有比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 新批评方法的运用

新批评方法在沙汀短篇小说研究上的运用主要是叙事学批评与心理学批评。叙事学批评方面李静的《沙汀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其功能》[18]与郭运恒的《沙汀三十年代短篇小说艺术的叙事学研究》[19]是两篇较好的学术论文。李静着重分析了沙汀短篇小说的叙事视角,认为其可以被分为三类: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继而分析了沙汀对每一类叙事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以及产生的叙事效果。郭运恒除分析沙汀三十年代短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外,还剖析了沙汀是怎么通过制造悬念和“叙事人”情感的控制,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形成有间离效果的叙事距离的。郭运恒还敏锐地发现了沙汀30年代短篇小说存在的“双重结构”。

心理学批评方面的成果主要有王际峰、庄国岳的《沙汀小说热衷使用方言的心理定势初探》[20]。文章按照沙汀小说中人物的职业、身份,把小说中使用的方言分为统治者语言、地头蛇语言、农民的语言、知识分子的语言和小商贩的语言等五大部分。王际峰、庄国岳认为,沙汀小说热衷于使用方言,其创作心理定势的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作家对方言的热爱和熟悉;二是小说中人物角色所决定;三是沙汀由于没有亲身经历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因而不太“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比较研究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在文学史研究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它,有助于扩大比较对象的研究角度,拓宽研究领域,以便更好地掌握研究对象的特性和各个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评论界在早期就注意到沙汀的短篇小说受到鲁迅、茅盾、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大师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视角从对作家作品的宏观把握转向对作家作品个体的关照,主要的手段就是把沙汀与众多中外作家做比较考察。

在国外的文学大师中,常被拿来和沙汀作比较的,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蒲永川的《沙汀与列夫·托尔斯泰》[21]、阮航的《沙汀、契诃夫小说比较——兼论沙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2]是两篇出色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蒲永川认为沙汀的个性、为人、创作风格都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而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等创作的基本认识,沙汀也从托尔斯泰那受到了深刻的教益和启迪。阮航从四个方面对契诃夫与沙汀的小说进行了比较分析:契诃夫对沙汀创作的影响、主题倾向性的遮蔽、文本情节的淡化、作品书写形式的极炼,指出“沙汀的小说,尤其是建国前的小说,无论是意境、运思、形象、结构、风格等等,往往都隐现地闪烁着契诃夫小说的影子。

在中国的文学大师中,对沙汀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茅盾。鲁迅 “取材要严,开掘要深”的教诫是沙汀一直谨遵的金箴,茅盾对《法律外的航线》的评价以及“不喜欢那种印象式的写法”的意见也促使沙汀不断探索与进步。沙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与鲁迅、茅盾等前辈作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奇怪的是,沙汀与鲁迅、茅盾之间的比较研究,做的却极少。王仙花的《荒原与旺火——鲁迅、沙汀批判“看客”所持的价值立场之分析与比较》[23]倒是心思新颖的一篇论文,它分析了鲁迅与沙汀笔下“看客”所具有的不同的生态:鲁迅笔下的“看客”是走不出的荒原,而沙汀笔下的“看客”却在“逐步苏醒”,并指出了两种“看客”书写的意义所在。

把沙汀与国内同时代的作家作平行比较考察,这一方面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沙汀与艾芜的比较,研究者做得最多。蒋明玳在《双星同耀 双壁同辉——艾芜、沙汀短篇小说艺术风格之比较》[24]一文中论述到,艾芜、沙汀的短篇小说风格分别是新奇、沉郁的和平实、含刺的,“如果说艾芜的短篇小说象怪石嶙峋,奇峰突兀的高山,那么沙汀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平如砥,绿浪翻滚的平原”。浦安彬《沙汀、艾芜小说创作风格比较》[25]就《在其香居茶馆里》和《山峡中》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了沙汀艾芜两人的创作风格,认为“沙汀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基调为主,而艾芜的小说则以浪漫主的风情见长”,并仔细分析了两人在人物塑造、结构塑造、语言风味上的特色和差异性。

沙汀、老舍、张天翼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同时代的三位讽刺艺术大师,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比性,尤其在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上,王紫星的《试比较老舍沙汀张天翼的讽刺小说》[26]就是一篇将三人进行综合比较的论文。沙汀与李劼人同为四川作家,也常被相互比较,但主要聚焦在两者的语言运用上,朝璐《沙汀、李劼人小说语言风格的比较》[27]一文就是一例,她认为“沙汀的小说语言严谨、精炼、蕴藉、耐人寻味;李劼人的小说语言自由而挥洒,酣畅淋漓。”另外,辜也平的《巴金沙汀艺术个性浅议》[28]把沙汀和巴金作比较,主要着眼于他们迥异的创作手法。

经过以上对沙汀短篇小说研究的整理,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沙汀短篇小说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掘:

首先,沙汀短篇小说的创作方法经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讨论、八十年代的深入分析,现在已经公认其为现实主义。但在沙汀是怎样将跟随时代、响应号召的这种功利性的写作与现实主义对细节的真实的要求结合这一问题上,除了王晓明有过有创见性的论述外,其他研究者还从未涉猎过。另外,古典主义的理性、自然主义的精细、象征主义的含蓄与暗示等这些都能在沙汀短篇小说中发现其影子,它们又怎样影响了沙汀的现实主义呢?

其次,前文已经提到,鲁迅、茅盾对沙汀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颇深,但沙汀与鲁迅、茅盾之间的比较研究却做得极少。更值得注意的是,沙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他对后来者的影响如何,这个问题还从未有人探讨过。

再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大批引入中国,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的研究者对大部分理论的掌握、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但他们却很少将此在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上尝试。尤其是心理学批评,王晓明认为“沙汀自然是注重社会批评的作家,但他的批判恰恰是以深入发掘人物的心理来表现的”[29],这是真知灼见,《在祠堂里》《一个秋天的晚上》等小说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还有,沙汀短篇小说的研究与思潮流派的结合也是亟待开掘的课题。

[1] 鲁迅.关于小说题材问题的通信[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2—74.

[2] 茅盾.法律外的航线[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02-306.

[3] 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节录) [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07.

[4] 侍桁.文坛上的新人[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08-315.

[5] 陈军冶.关于沙汀作品的考察[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16-319.

[6] 立波.1936年的回顾——小说创作[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20-321.

[7] 欧阳山.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1937-1941)[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22-325.

[8] 劳辛.残酷现实的反映——读沙汀的《呼嚎》[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0-333.

[9] 周哲.读《呼嚎》[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4-337.

[10] 季红木.从《替身》感到的——对沙汀小说的一二感想[M]//黄曼君, 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26-329.

[11] 黄侯兴,诸天寅.题材·人物·语言——论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47-367.

[12] 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89-301.

[13] 李庆信.精巧·严谨·别致——沙汀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J].现代作家,1984(8):25-28.

[14] 王瑶.黄曼君《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序[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1-255.

[15] 黄曼君.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M]//黄曼君,马光裕.沙汀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6-258.

[16] 黄曼君.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17]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8] 李静.沙汀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其功能[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47-49.

[19] 郭运恒.沙汀三十年代短篇小说艺术的叙事学研究[J].中州学刊,2004(6):105-107.

[20] 王际峰,庄国岳.沙汀小说热衷使用方言的心理定势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98-100.

[21] 蒲永川.沙汀与列夫·托尔斯泰[J].宜宾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86-91.

[22] 阮航.沙汀、契诃夫小说比较——兼论沙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J].社会科学研究,1996(3):106-111.

[23] 王仙花.荒原与旺火——鲁迅、沙汀批判“看客”所持价值立场之分析与比较[J].娄底师专学报,2000(3):87-90.

[24] 蒋明玳.双星同曜 双璧同辉——艾芜、沙汀短篇小说艺术风格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5):38-42.

[25] 浦安彬.沙汀、艾芜小说创作风格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5-46.

[26] 王紫星.试比较老舍沙汀张天翼的讽刺小说[J].文学研究,2011(3):70-71.

[27] 朝璐.沙汀、李劼人小说语言风格的比较[J].重庆师专学报,1999(3):62-65.

[28] 辜也平.巴金沙汀艺术个性浅议[J].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6-18.

[29]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6.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怎样写短篇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