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博 陈瑛罡
·病例报告·
应用靶向药物治疗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一例
赵禹博 陈瑛罡
患者男性42岁,以大便变黑半年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出现大便颜色变黑,偶而带有血丝,平均1次/天,无大便变细、里急后重感及肛门区疼痛,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及腹胀,偶有左下腹疼痛,未予重视,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占位。门诊以“乙状结肠占位,高血压病,皮疹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可达170/110 mmHg,口服赖诺普利控制尚可,吸烟史10年。查体: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等,后腰部及颈部胸前见鳞屑状皮疹。
入院后各项检查如下:血常规及肝肾功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 antigen,CEA)为14.12 ug/L;糖类蛋白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为5.28 U/ml。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内多发实性占位,乙状结肠位置实性占位,其余未见异常。肝部增强CT检查示:肝内见多个低密度灶,最大为1.8 cm×1.5 cm;乙状结肠肠壁增厚,最厚为1.8 cm,肠腔狭窄。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肝脏多发转移,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管状腺癌,侵及浆膜。术后给予靶向药物联合标准化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在随访观察中。
讨论 2011和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对于结肠癌伴发可切除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推荐的治疗方案也是手术治疗或术前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有如下优势:术前化疗可验证该患者对哪种化疗药物敏感,可为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清除微小转移病灶,并筛选快速进展病例,减少切除正常肝脏组织,减少手术损伤[1]。近年来,几个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均证明应用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联合标准化疗方案,在治疗K-ras基因为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的有效率获得了显著提高[2]。本例患者转移病灶目前无法判断是否可切除,初始治疗方案可选择手术或新辅助治疗。考虑患者目前便血症状明显,且身体各项指标及状况尚可,所以先行手术切除原发灶。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大约有50%肠癌患者伴有肝转移[3]。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而肝转移灶彻底切除的患者则有长足获益,术后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44%和30%[4]。对于肝转移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近年来应用手术切除肿瘤后结合射频消融治疗、大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来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也纷纷实现靶向药物治疗的优势。加入靶向药物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已延长到24个月以上,使化疗的有效率提高约10%~20%。有效的全身化疗能够使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灶转换为可切除。但是术前的辅助治疗也同时存在肝功损害加重、病情进展和转移病灶消失无法切除等问题。
本例患者通过多次多学科协作治疗组的讨论,准确的评估了病情,提供了最佳的治疗方案,有效的控制了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及时把握手术时机,选择了正确的手术方式,很好的体现了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施规范化治疗这一概念。
赵禹博,陈瑛罡.应用靶向药物治疗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一例[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5):258.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3.05.15.
150086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
陈瑛罡,Email:chygang777@163.com
2013-08-16)
(本文编辑:马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