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玉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三门峡 47200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三职院)与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合作创办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先进教育理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为我国高职汽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德合作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语言知识三个方面的学习[1]。在此对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汽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探讨。
国内职业学校一直都是知识本位、根据专业设置学科的学历证书教育的模式,而国外的职业教育大多都是能力本位、根据职业设置课程的职业证书教育模式。正是教育模式的不同,导致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与国外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知识教学比重仍然较大,教学实践环节还不够充实;二是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汽车检测专业大多采取专业合作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以国外大学的核心课程为参照系,穿插部分国内课程;或仍以国内课程体系为主,引入少量国外课程;或仅仅是引用国外教材,这些方式都不能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得到根本保证[2],以至于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的要求,三职院在构建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把握社会需求,以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能力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选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组建课程,制定汽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3]。
1)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表现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学习终身化、市场竞争合作化,对劳动者素质、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都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发展变化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应重视创新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2)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高职教育面向职业需求培养人才。所以,研究岗位职业及其发展,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在制定高职教育课程时,要重视对职业及其发展的研究,以行业的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现状有所了解,才能科学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标。汽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体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知识掌握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素质提高为目标,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德、智、体、技等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中德两国汽车维修技术中高级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及职业进修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认真、负责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上应对不断变化的各种要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时刻准备职业进修的意识;促进学生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在个人生活设计和参与社会活动中知道对自己行为负责等。具体来说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行动上能做到以下能力:
1)专业能力。可独立的、有目的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汽车各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并对结果进行检验。
2)个人能力。作为独立的个人,应认清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约束,并对其认真考虑和加以评判;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并构建自己生活道路,尤其是培养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决定的价值约束观。
3)社会能力。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与他人的冲突,理性、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在社会能力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心和团结心。
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现代汽车企业所需人才,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三次不同的企业实习。
1)第一学年实习。学生对汽车行业以及汽车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能将所了解的知识与汽车行业实际状况进行相连接,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可以通过现实的汽车行业发展状况为自己树立明确的人生方向以及学习目标。
2)第二学年实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汽车机械以及电控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常见的车辆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通过此次的专业实习,将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尽量做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3)第三学年实习。学生基本上掌握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此次社会实践,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岗位,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表现较好的同学,可直接留企业工作。
上课的形式可采用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景模拟法等。“情景教学法”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车间,课堂再现生产车间的真实场景;或场景按照4S店实际商务环境搭建,课堂再现企业商务真实环境。“工作流程导向法”严格按照一线生产与服务流程,将每个知识点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后完成整车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分证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5]。
1)课程体系的特点。①基础知识够用为基准,课程内容安排循序渐进;②理论知识多角度讲解,用实例加以验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重点用实例帮助理解,通过实践达到掌握;③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多进行实践课程练习;课程内容的安排以项目(任务)为导向,通过完成大量的实际项目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④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特点设计课程,课程以操作为主,理论方面要通俗易懂,内容要有新意;⑤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掌握技能目标明确,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够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或工具应具有基础性与实用性。
2)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在全面引进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汽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外,根据国内汽车行业特点以及4S店标准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本土化,将德国汽车领域的十四个教学领域模块转变成适合本土需求的十八领域模块。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以企业要求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核心,以双元交替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法律制度为规范,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培养方式,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与学习时间设置。高职院校汽车专业适合本土需求的教学领域,共十八个领域模块,如表1。
中外合作办学应利用合作办学双方的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也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而且要建立起中外教学、科研交流的常态平台,制定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评估体系,用于双方课程教学的对接,实现与国际职业教育的真正接轨。
表1 适合本土的十八个教学领域模块
[1]史国栋,贝绍轶,王维倩,周德才.中德合作办学机制研究与模式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56-56.
[2]程艳,廖建辉,敖茂尧.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2(6):35-36.
[3]雷卫宁,李仁兴.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材料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72-73.
[4]朱有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0-21.
[5]刘培.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一第二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M].上海:复旦教育论坛,2009(7):56-59.